王铁军
【专家点评】
“幸福教育”:学校发展的美好境界
王铁军
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聚焦“幸福课堂”,深化课程改革,实践“幸福教育”,实现了特色办学。体现了李正寅校长及其领导班子的远见卓识,展现了他们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和教育境界。
幸福教育;幸福课堂;办学特色
幸福是个美好的概念,又是个深刻而复杂的多元概念。对幸福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需要幸福,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体会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培养感知幸福、获得幸福的能力。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解和把握幸福概念的基础上,响亮地提出“幸福教育”“幸福课堂”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转化为师生真正的教育行为、教学行为,使其逐步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借鉴“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的幸福2.0理论,常熟外国语学校提出“幸福教育”的概念,把“幸福教育”的内涵界定为自由、进取、审美、快乐、成功。这是有一定见解与思考的。具体从教育的方法手段来说,“幸福教育”洋溢着自由、和谐、民主、平等、温情、关爱等人性的光辉。从教育的目标任务来说,“幸福教育”充实生命、升华人格,师生超越职业感和任务感而形成工作、学习的愉悦感,进而生成人生追求的精神满足和生活愉悦。从教育的过程内容来说,“幸福教育”本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对“幸福教育”的解读,实际上定义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修订完善“幸福课堂”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明了方向。
常熟外国语学校以探索“幸福课堂”的教学改革为抓手,来推进特色办学。“幸福课堂”指向的目标是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共享快乐、体验成功、感受幸福。“幸福课堂”的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幸福力,这也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主要途径。“幸福课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具有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学活动具有对话性和探究性。和传统课堂相比,“幸福课堂”实现了三个转变: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从“一言堂”转向“以学定教、讲练结合、合作探究、有效激励”;学习过程从“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向“唤醒—体验—创造—赞赏”。
在构建“幸福课堂”的实践中,常熟外国语学校进一步提出研究深度学习、促进深度教学,其实质是全校师生对课程资源的再反思和深度开发。基于深度学习改进课堂教学,基于幸福能力改进课堂文化,这是“幸福课堂”的隐性课程资源。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校本课程,包括那些具有学校特色的外语学科课程和其他活动课程体系,是“幸福课堂”的显性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向了“幸福课堂”的追求——自由、创新、快乐,指向了“幸福课堂”的任务——提升学生的幸福力,指向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现代人。
在“幸福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常熟外国语学校多个课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在2012年学校承办的第17届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年会上,学校的教改成果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衷心地希望常熟外国语学校能进一步认识、理解和诠释“幸福教育”“幸福课堂”的内涵。进一步探索“幸福教育”“幸福课堂”的操作策略,办幸福、快乐的学校,让“幸福教育”成为常熟外国语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G63
A
1005-6009(2017)27-0072-01
王铁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