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亮
城乡结合部初中小班化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高行亮
城乡结合部初中小班的形成,是城乡初中生源逐年减少、“师多生少”的师生不匹配现象所导致。为均衡教师课时,学校不得不实施小班教学。在被动小班教学的情况下,积极探究教学策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小班化语文教学智慧转身,从被动走向主动,从粗糙走向精致。
小班化语文教学;动机;学习方式;评价
城乡结合部的初中生源减少且学生基础较薄弱,这种种态势,使得学校被动形成了小班化教学的现状。笔者在城乡结合部小班化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立足学科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特级教师刘国正说:“语文教师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小班化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探究的话题,教师要从学生内心深处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去热爱语文、敬畏语文、尊重语文,继而积极地学习语文。比如,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欲望,笔者以诗词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爱词、诵词的欲望。教学陆游的《钗头凤》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一段“爱与恨、合与离、对与错”的爱情故事,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品读词句、触摸作者心声的激情。且在解读完整首词后,笔者又将陆游的《钗头凤》与唐婉的《钗头凤》进行了比较阅读,既深化了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词牌的格式与词的特点。
2.基于学情,培养学生能力。
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学生大都内向,不善言语、不善交流,容易在沉默中失去学习的热情。针对这一学情笔者在教学中将语文课放手给学生,课前让学生带着“导学案”预习课文;课堂让学生上台展示,学当小老师。时间久了,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语言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提升。慢慢地,从学生被迫上台讲课转变为教师为满足学生主动的求知欲而深入备课。小班化语文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表现机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1.小组合作竞争:触及精神需求。
遵照加拿大库埃豪提出的合作学习的四因素理论,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五到六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任命一名行政组长和学习组长;将班级座位排成“U”或“凸”字形。组内、组外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组员与组员之间的竞争。
定期召开小组组长会议,了解小组情况,及时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组员调整,力争达到各组水平一致。同时,定期比照更换小组组长,并通过各种评比,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以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的方式,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分层激发学习:补足学习短板。
一个学生能否真正提高语文成绩取决于有没有语文知识模块短板,一个班级能否真正提高语文成绩取决于班级有没有短板的学生。显而易见,短板制约着发展,而分层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将自身知识模块补齐,将班级学生分层提高。
笔者在班级“U”字座位的基础上,将各小组学生依据其知识结构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即A、B、C三层。A层一人,B层两人,C层两人。A为组长,负责对本组BC层的学生进行辅导,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布置依据层级分别布置(依据学生意愿,完成本层级的基础上可完成其他层级内容),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根据学生进步情况,重新分层次。并对层级递升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学习。此外,课外辅导是促使学生层级提升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让学生自身的知识模块得到发展,语文素养慢慢得到提升。
3.自组织学习:内化学习能力。
自组织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学生自发学习、自主展示、自我提高的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语文的自组织学习首先要从自组织阅读开始,笔者的小班化语文教学就引导学生从自组织阅读走向了自组织习作。
①每天三分钟演讲,激发自组织阅读。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每天都会拿出三分钟时间给2~3个学生演讲。小班化语文教学由于班小人少,平均每两周学生就会有一次演讲的机会。学生为了能讲好这三分钟,就会主动阅读,坚持下来,就形成了自组织阅读的良好氛围。
②每周作品展,促进自组织写作。笔者在小班化语文教学中,常常让学生自由写身边事,写完后经小组互批、个人再加工后将作文交给教师批改。自组织写作、修改让学生由被动写作走向主动写作。
4.个性化学习:拓宽自主空间。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就是以课文为例,在学习中获得个人见解、实现发散思维、探求创新的过程。
①从接受走向发现。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发者。比如在《一双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分析“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手和文本中描写的“张迎善”的手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手和“张迎善”手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描写这些不同的句子或语段,并发现这些句子或语段写法上的特点。这种方式的发现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并引出学生独特的见解,将学生带上了从接受走向发现的路途。
②从学语文走向做语文。笔者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新旧知识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构建而成。比如在“仿写感动词”的练习中,教师先是播放“感动中国”的视频,让学生品味感动词,体会简短精练的感动词叙述、褒扬了感动人物的哪些事迹。接着,让学生列举身边人物的事迹,并用精美的语言写感动词。这种基于自主表达的基础学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使学语文变成了做语文。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更好地激奋学生,笔者构建了一套“等级+闪光点+评语”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等级评价。将等级评价分为优、良、待优、待良四个级别。优良不必说,待优、待良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期望,希望他们在一段时间内走向优、良两个等次。对学科评价采取的量化方式为平时考查(40%)+统测(60%)。其中,平时考查包括随堂提问20%,课外作业20%。
2.闪光点评价。教师要有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学生喜欢唱歌,就在元旦晚会上让这个学生大展风采;学生喜欢绘画,就将学生的作品张贴在班级宣传栏内;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就在课堂上设置环节让他来讲讲故事。
3.评语评价。评语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或活动以书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如作业卷后语,作文旁批和尾批,活动总结评语等。客观、激励、有针对性的评价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与长处,进而积极改进与发扬。
G633.3
A
1005-6009(2017)27-0041-02
高行亮,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初级中学(江苏宿迁,2238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初中小班化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2013/02/62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