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洪
【专家点评】
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几点认识
陶 洪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反思当下物理教学现状,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应以知识和关键能力为重点,在物理情境和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教学(路径)设计。
物理学习;物理素质;问题解决;学习路径;教学设计
在本期专题中,张飞等4位江苏省特级教师基于自己教学教研的经验,从课程建设、教学路径、教师发展三个视角,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物理学科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课程落实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立论和分析。我觉得这个专题很接“地气”,在当下的基础教育教研的情境中,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价值。
我认为,就学科而言,物理课程改革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要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下面就围绕这个话题,结合这组文章,谈谈我的思考。
物理学习应该学什么?这本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现在常常不能简单地回答。在此,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公开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份报告的“导言”中对“知识”“学习”和“教育”进行了新的界定。
“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复制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
“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
“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育可以理解为是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
“教师现在应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和进步。”
此外,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并将“关键能力”细分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学物理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
我觉得,一个物理素养高的人至少会有两项表现:一是善于学习物理知识;二是善于进行物理问题的研究,解决物理问题。我以为影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境、条件,经历、经验,足够的时间。这里,知识技能是第一位的。但是,就问题解决而言,“解题”并不是记住一些物理知识就行了。要娴熟地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类型)的技能技巧(经验),进行“物理思维”。
30多年来,中学物理教育界一直强调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思想方法教育。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只有在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在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在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领悟,在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空谈思想方法的教育、不结合具体的物理问题去教、去学、去用,只能是一句空话。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是如此,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物理素养的提升也是如此。
怎样让中学生学物理,这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从教学法的层面来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已经比较清晰。我觉得,教学设计在操作层面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学习路径”的分析与设计。
所谓“学习路径”,就是学生在某学段对某个主题概念(内容)学习时,其学习的起点(基础)、载体、氛围、过程、方法等,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学习经历(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路径”的分析,可以从“学习路径”的基本要素分析着手。例如:学习的起点(基础),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前概念(观念);学习的条件(包括载体、装备等)与氛围;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对于学生而言的重点、难点之所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除起点(基础)之外,其他的要素,教师都可施加影响,使得学生的“学习路径”朝着有利于高效学习的方向前行。
基于学生“学习路径”的教学设计,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路径”设计相应的教学路径;二是设计一定的教学路径,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路径”。这两种设计,本质上都是对学生学习路径的优化(改造、修整)和引导。
不分析学生的“学习路径”,仅从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路径,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物理学的“知识重演”和“历史重演”,如果教师设计的“历史”的探究过程如同“演义”,让“古人”为“现代人”、为教材编者、为教师“背书”,把历史当作“橡皮泥”,就不合适了。这绝不是“科学精神”。
最后,我想对我们的物理同行们说,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真真正正地学好物理、增强能力、提高物理素质、提升核心素养,为我们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为人为师的底线。
G633.7
A
1005-6009(2017)83-0021-02
陶洪,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