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耀
“人文校园”长什么样
张正耀
人文校园;尊重;个性成长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块极为普通的木制标牌,提醒大家已进入这座知名学府的领地。后来我又参观了剑桥大学、约克大学,远观了伯明翰大学、朴茨茅斯大学,都证实了我久已听到的一句话: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草地旁,在乡野间,在街道口,随便走着,不经意就会走进一所大学。
学校不但没有围墙与大门,而且也没有“警务室”,看不到警察与保安。在校园里游荡,没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即使遇到了教师与学生,他们也多是微笑示意、点头问好而已。这让我很快想到在国内时,到校园里找人或办事,屡遭思想警惕性特高、“阶级斗争”之弦绷得特紧的保安“盘查”的经历,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是做了坏事的坏人,尴尬、讪笑、点头哈腰说好话,有时还会闹出点不愉快,所以每次走到一所学校的大门口,我就莫名地紧张。我不知道人家平时的安全工作是怎么做的,而我的脑海里却很快闪现出 “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不禁莞尔。
走在校园里,看不到什么学校宣传的口号,没有“校训”和“三风”,没有“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的宣传语,更看不到“要把某某某学校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的标语。楼宇名称也非常的朴素,就是学院的名称,没有什么在我们看来具有“文化含量”的成分。除了学生的一些极富有想象力的图画之外,也没有“宣传栏”之类的东西,唯一见到的标语,就是每个路口的指示牌而已。
透过连廊外的大落地窗,可以看到每个教室里的桌子摆放不是我所熟悉的 “秧田式”,而是我们举行会议时用的那种椭圆形的,这样的摆放方式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相互看到,更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国内的许多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也有所提倡,但好像仍是个例,而非常态。其实在“小班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摆放方式确实很好,值得全面推广。
与一般教室相连在一起的,还有许多小教室,可以容纳五六个人,这些教室是用作小组活动的,里面有电子白板等所有现代化教学设备。我经常看到有教师在里面指导学生作业或论文写作,也有师生坐在里面研讨什么问题,有时就是一个老师或学生坐在里面看书,写作业,几乎成了个人专享的空间。
夜晚时分,即使无人在里面,几乎所有的屋子里也都亮着灯。不知道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反正浪费也是非常惊人的。如果是出于为使用的师生服务考虑,也是有点太奢侈了,有时很大的一个教室,就只有一两个人在里面看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夜晚走在这样的校园里,即使空无一人,也不会觉得孤单与害怕。
图书馆不管白天和晚上都是开放的,空间很大,不仅有桌椅,还有电脑,学生可以随时使用。里面还有一些必要的生活设施,如微波炉,供学生热饭热菜。学生可以日夜在此学习,旁边就是小的食品超市,方便得很。在每所建筑的院落里,四周放置了好多桌椅,供师生休息、看书、聊天。
学校里的许多建筑,都有一些奇怪的名字,它们都征集于师生,学生设计的标点图案也被布置在校园里。有一个学院的别称叫“野猪学院”,大楼外的玻璃窗上贴了八张猪的图画,但不是我们平常见过的样子,既像野猪,但又像草原上的那种箭猪,有点卡通,又有点抽象。有个宿舍楼叫“女巫楼”,不但外墙上画了女巫,路上的一个指示牌上也有她的图案,其实里面住的不全是女生。还有个宿舍楼叫“狐狸楼”,但我发现不时有男生走出来,也有用宠物狗命名的。这些楼的图案“搞怪”味道很浓,每次经过,我都发出会心的笑,轻松之余,也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们,成为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学生宿舍有很多,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预先选择,没有统一的住宿规定,都是公寓式套间,每个学生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一般合用厨房和卫生间。也有家庭式宿舍,像我们临时租的这种,当然价格也不菲。宿舍里的生活设施非常齐全,生活极为方便。住在里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分属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年级,这便于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更利于人际交往,增进与世界的对话与沟通的能力;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形成开阔的视野,有更为高远的眼界。
校园树丛中掩映着一个非常特别的圆形建筑,它的直径大约三米左右,也是学生的创意,里面有一圈小椅子,灯也一直开着,门平时关着,有需要来此自习的学生可以预先申请。从实用价值看,这个小圆屋子是没有什么的,但却让我很有感触,因为这是学生的创意,学校就愿意拿出钱来建这样一个点缀大于实用的小屋子,这确实有点超出我的想象。
在校园空旷的草地上,有一个不大的棚子,里面有几只方形的柜子,还有好几只大的垃圾桶。我很纳闷,这是干什么的呢?怎么会有学生到这里来扔垃圾?原来这是一个供学生烧烤的地方,那些柜子就是电烤箱之类的,学生只要带上餐具和烧烤食物就可以使用了,垃圾处理也很方便。由此想到,如果是我们的校园,一是根本不会有这样的设施,二是即使有,我们也不会考虑得这样周到,因为一旦有学生烧烤,之后草地上肯定是一片狼藉。而在这里,我们所见的,不仅草地上很干净,而且那些水泥长条凳、烤箱和垃圾桶上也都是干干净净的。
校园里也有一根旗杆,是用来升校旗的,但旗杆上方空荡荡的,没有旗帜飘扬,只在有大型活动时才会升校旗。有一次,一个学生自杀了,学校为他升了校旗,并下半旗致哀。这让我很受震动,因为在我们看来,能为普通人的死亡举行悼念活动并“下半旗志哀”,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我们国家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开始,也会为普通民众举行哀悼仪式,但从学校层面看,好像还没有出现过为普通学生降旗志哀的。可见,我们的人文教育要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考虑。
“人文校园”长什么样?应该没有什么模板。但师生在学校里感觉非常舒服,生活比较愉快,人格得到尊重,个性可以张扬,优势能够互补,一切朝着自由自在、自主独立的方向发展,应该可以作为“人文”的标志和标准。
G471
B
1005-6009(2017)79-0079-02
(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