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教育”也是“补”出来的

2017-03-24 04:42:19冯卫东
江苏教育 2017年79期
关键词:支柱李老师智慧

冯卫东

·评析·

“完整的教育”也是“补”出来的

冯卫东

“完整的教育”是把应该赋予学生的一切都较好地“交给”他们,并且产生、发挥应有价值与作用的教育形态,有时,需要教育者通过裨补学生应有知识的缺漏、裨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空白、裨补自我教育智慧的不足等才能实现。

完整的教育;三个支柱;裨补

印度教育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学校教育“始终要坚持一种培养完整的人的生活方式”。学校教育要坚持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是完整的,也只有在这样完整的方式中,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也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完整的教育”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话题,我接触过的两位教育名家对此都有专门的关注。一位是朱永新先生,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最响亮的“口号”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另一位是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先生,他近年来思考、阐述与倡导得最多的,则莫过于“办完整的教育”……当下的教育确乎不(够)完整,所以才有他们以及其他一些人关于 “完整的教育”之“鼓与呼”,也许,教育人所须付出努力的一切最终都要归结到和指向“完整”或“完整的教育”,教育“完整”了,庶几就是理想的,是完善乃至完美的,在一定意义上,“完整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的乌托邦”。

什么是“完整的教育”?对此自然可以见仁见智,不必也不宜“定于一尊”。我以为,凡是(学校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一切都较好地“交给”(借用朱永新先生“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一句)了他们,并且产生、发挥了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即可谓“完整的教育”。这些东西不胜枚举,譬如基本的常识、做人的道理、诚善的品质与真挚的情感,等等。它们并不玄奥,大凡有点教育认识、教育理解的人们,大致都会想到这一些,虽然大家未必能做到这一些。

我比较赞同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先生的观点。他说,“完整的教育”有“三个支柱”,即人、生活与交往。是的,充分眷注了“人”(学生),给予他们以比较全面、真实和鲜活(而非“单向度”、虚假和枯燥)的生活,让他们在校内外生活中常态化地、自然地“走向交往实践”,倘能如此,便没有理由不说这是一种“(走向)完整的教育”。

依据对李庾南老师班主任工作的了解和理解,我敢说,她与学生共度的那段时光和生活堪称“完整的教育”,因为其着实拥有了张志勇所说的“三个支柱”:她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有着合理需求和丰富情感的“人”,而不是一种“器”;她总是带着学生进入、栖居于真实而又有内在追求的生活之中,而非与世隔离、“不食人间烟火”;她的教学(教育)法极其重视“议论”,而议论只能形成于群体生活中,发生在“主体间性”里,“议论”本身就是学生作为学习者最主要也最重要的交往方式以及交往内容……也许,唯有“完整的教育”这五个字才能够对李老师的经验与智慧“一言以蔽之”;也可以讲,很少有人像她那样,经由“三个支柱”的作用,把教育活动和教育生活演绎得如此“完整”。

李老师亦非“先知先觉”,因了当前生活、教育以及教育生活之复杂性等因素,在有相当多教育实践或教育事件处于其经验框架之内、智慧“预设”之中的另一面,像其他任何一位教育智者一样,她也必然“遭遇”出乎意外、不经(不合常理、常法)“生成”的另一面。不必讳言,其中肯定有消极的东西、负面的成分:从一个方面看,它们有悖或有损于教育的“完整”;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它们又以自身的复杂性反衬、凸显和“助成”了更大和更深层次的教育完整性,当然,这种完整性的实现最终还需要教育者自力自为,拾遗补漏。

“完整的教育”也是“补”出来的。李老师自非“补天”的“(教育)女娲”,但她一定是“补全”的教育妙手与巧匠。在上例以及其他更多案例中,她至少表现出三个方面的“补漏”自觉与“补漏”艺术:

其一,裨补学生应有知识的缺漏。长江对岸还是中国,这是小学或初中生应知应会的常识,但居然有一名学生不知道,并向老师提出这个十分“幼稚”的问题。学生之误,说到底源于教育之误,平心而论,就这个具体的常识之误,李老师原本无须自引其咎,她只要当面说清道明,告诉学生正确的知识,既是对了,也是够了。而她却把这一完全可以“旁贷”的责任往自己肩上扛,并在其后不久的班会课借助三张地图来补上这一课。“用地图说话”等于“用事实说话”,这很有必要,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象起来,可以在区位的比较中确定位置,这“补上”的一课必将因为三张地图的作用而深铭学生内心。

其二,裨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空白。“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陆游如是说。何止写诗如此,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也是这样,他们应该有机会常得江山之助,常拜自然之赐。但现在许多学校因为虑及学生人身安全问题(说到底则是虑及自身担责问题)而取消学生春游、秋游等一类传统的游学活动,这或许恰恰是造成学生常识匮乏、错误的根本原因之一,甚为可惜。俞敏洪说,在美国,学校组织学生爬山,无论出现什么情况,甚至有学生意外死亡,第二年也照样继续组织户外活动,家长照样继续签署协议。李老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都勇敢而机智地带领学生畅游家乡,远足省外,由于她的存在,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在不免令人窒息的教育生态中,我们得以嗅到一点清新的空气,并有理由为此而精神一振。

其三,裨补自我教育智慧的不足。学无止境,教亦无涯,没有谁的教育智慧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谁到了“巅峰”,谁就开始走下坡路。作为一名在育人岗位上奋斗了整整一个甲子的老教师,李老师是教育家级的班主任,但她同样面临着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向更高的智慧之峰迈进的现实。“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0年的班主任之路也是李老师每每自反 (自我反思)、常常自强的道路。我在她《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一书中看到许多这方面的故事,特别是《依“法”施教架“心桥”》一篇,她回忆和反思了自己过去不恰当地对待学生“偷窃”、早恋和拖拉作业的故事,以及此后经由学习和反思,逐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而不断靠拢、逼近和符合规律,按照规律办事的经历和事实。这样的经历恰恰是她走向“完整的教育”之征程,这样的事实则日复一日、水滴石穿般地锻造和造就了她“完整的教育”之人生,它们交相辉映,使其人其事“日日新,又日新”……

人、生活与交往,是“完整的教育”的“三个支柱”,而教师本身必须拥有这“三个支柱”,进一步说,他自身就应该是这样的支柱:他作为人,是内心世界较为丰富的人;他的生活,是较为充实或精彩的、能与他人“美美与共”的生活;他的交往,则是走向其他教育主体或教育对象、较好实现“视界融合”的实践行为。至此,他如果尚未抵达“完整的教育”,也一定走在通向“完整的教育”的路上。

G451.6

A

1005-6009(2017)79-0069-02

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支柱李老师智慧
该得奖的李老师
国电数字物资的三大支柱
能源(2017年7期)2018-01-19 05:05:05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实施五大支柱 落实五大任务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李老师的心事
小说月刊(2015年2期)2015-04-23 08:49:40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她和他……
意林(2011年24期)2011-02-11 1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