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民俗里的养生智慧

2017-03-24 04:15邓玉霞
中医健康养生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暑暑热时节

七月民俗里的养生智慧

民俗和养生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

邓玉霞

什么是民俗?它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衣、食、住、行诸多方面形成的稳定的习惯与风俗。它是最贴近我们身心和日常、最能体现老百姓的生活智慧与摄生方式。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对民俗文化和中医养生均有研究的邓玉霞老师,为您讲一讲民俗里的养生之道。

七月,好多人都怕那火球一样的烈日,怕那湿蒸一般的炙烤。古人有话,说熬过七月人就重生了。

我小时候外出走亲戚,路过山林,母亲一定不让我在朽木上久坐歇息。她告诉我“暑不坐木”,意思是暑时不要坐在木头上,因为暑时的气候特点是“挟湿”,户外久置的木料,如树桩、椅凳等,尽管表面看上去是干的,但内在含有较多水湿,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湿气便会向外散发,在上面坐久了,湿气会伤害身体,诱发痔疮、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我们经常看到大爷大妈们,随身携带草布坐垫,这样到哪里坐都不怕了。

到了亲戚家里,他们用才碾的新米来招待我们。新米粥香甜好喝是一回事,更因为“小暑食新”是多年的习俗,让人有种隐约的神秘。据说早在宋朝,人们就在小暑时节吃新米祭祖庆丰年,那时“小暑食新”是有隆重的仪式的,后来“小暑食新”的民俗就一直延续至今。与陈米相比,新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陈谷,营养丰富,对于吃了很长时间陈谷的人们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补益;从中医理论上讲,才出的新米,含水量较陈谷多,还略带种植在水中时的寒凉,在暑热天气吃上这样的新米,有止烦渴、解暑热的作用。

暑时炎热,人们都不愿意做体力活,但有一件事再热也要做,那就是“晒伏”——选阳光最好的一天,翻箱倒柜,把家里的被褥衣物都放到阳光下暴晒。在夏至到来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梅雨季节,雨隔三差五地下;而夏至以后热气腾腾,炎热与潮湿便成了气候的主题,给霉菌的生长造成了良好的环境,家里衣物、被褥、木制家具、甚至储存粮仓的米面等,都会因此而发霉。到了小暑时节,雨水少了,阳光从蓝天上直射下来,很耀眼火辣。这时候,翻出家里的衣被物品,放在阳光下暴晒,紫外线就会把其上的霉菌杀死,起到防病保健作用。我家做这事时,母亲总是先除霉后暴晒,晒后的衣物应充分晾凉再入柜。

到了大暑时节,天热得受不了,最好在家里做些不费力气的家务事,休养身心。尤其正午时分,街道上、山村里只有热浪,不见人影,人们都“猫”在家里,避免热辐射(热邪)的伤害引发中暑。再热一些,到了三伏天,有条件的人哪里凉快往哪里去,北有承德,南有贵州。远地去不了,周围还有高山绿水仙人洞。人们做的这些事,叫“大暑隐伏”“三伏逃暑”,是古来就有的民俗,是人们自我保护的天性使然。宋朝有一个叫“米芾”的书画家写过《逃暑帖》,刚劲有力的书法,讲述了他为暑热所困,逃至阴凉的山中享受安适,直到秋天才离开的趣事。

七月里民俗众多,能流传至今的,莫不与文化和养生保健有关。从民俗文化里,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能看到一个民族的养生智慧。

猜你喜欢
小暑暑热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寄追思
暑热之害重在于防
小暑
小暑
冰爽夏日派对
初夏时节要缤纷
小暑排汗避暑
好雨知时节
让“暑热宝宝”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