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丁 伍亚男 刘 月 马 瑞 段 权 王 琳 符文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温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系统评价
罗 丁 伍亚男1刘 月 马 瑞 段 权 王 琳 符文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目的 探讨温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随机对照试验的疗效。方法 检索CNKI、Wanfang、VIP、Pubmed、EMBASE以及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数据库,纳入治疗组为以温针灸治疗为主的随机对照试验,截止至2016年10月1日。采用RevMan 5.3、stata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23个研究,1 840例患者,RevMan偏倚风险评价显示文献质量普遍较低。Meta分析显示:与西药治疗相比,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在改善有效率、疼痛积分、症状积分、腰椎骨密度、雌二醇(E2)、睾酮等方面疗效差异差异〔RR=1.22,95%CI(1.06,1.42),P=0.008〕、〔MD=-1.86,95%CI(-2.32,-1.39),P<0.000 01〕、〔SMD=-1.43,95%CI(-2.24,-0.63,P=0.000 5〕、〔SMD=0.61,95%CI(0.18,1.03),P=0.000 5〕、〔SMD=0.56,95%CI(0.26,0.85),P<0.000 1〕、〔SMD=0.56,95%CI(0.19,0.92),P=0.003〕,在骨钙素方面,疗效可能相当于西药组〔SMD=-0.42,95%CI(-0.83,-0.00,P=0.05〕;与中药相比,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在改善有效率、疼痛积分等方面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RR=1.19,95%CI(1.07,1.33),P=0.002〕、〔SMD=-0.75,95%CI(-1.09,-0.42),P<0.000 1〕。结论 温针灸疗法可能是一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有效疗法,但仍需要更高质量证据支持。
温针灸;原发性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常伴骨折时才引起关注,其他临床表现还有周身疼痛、身高降低、驼背等〔1〕。根据发病年龄、病理特点等分为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以及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2〕。原发性骨质疏松属于中医学“骨痹”、“骨痿”、“骨枯”等范畴,肾精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3〕。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疗法中应用较广的传统疗法之一,在防治老年性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亦表明针灸疗法是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疗法〔4〕。温针疗法是一种针灸并用的疗法,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针刺及艾灸可通过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而改善骨质疏松,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针刺、艾灸、雌二醇(E2)三者之间的作用无明显差异〔5〕。本文就温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
1.1 文献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温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提及“随机对照研究”,或提及“随机”的对照性临床研究,无论是否使用盲法;②研究对象:诊断标准明确或明确诊断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及老年性骨质疏松,不限性别、年龄、国籍;③干预措施:治疗组为温针灸,或以温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为中药或西药。④结局评价指标:包括总体疗效评价、疼痛积分、症状积分、骨密度(BMD)、骨钙素、性激素等指标。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med、EMBASE以及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大型数据库,数据库未检索到的文献通过手工检索加以补充。检索词:中文检索词:针刺、针灸、温针、灸、骨质疏松等;英文检索词:acupuncture,moxibustion,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osteoporosis,and etc.检索式:通过OR、AND及NOT等连接词建立逻辑检索式。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10月1日。
1.3 数据提取与分析
1.3.1 数据提取 数据提取由2位专业评价员独立完成,提取过程中隐藏纳入文献研究作者、作者单位及杂志名称等信息。提取数据包括:研究ID,研究题目、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样本的入选标准和样本量、分组的方法和过程、盲法实施、干预措施具体信息、统计学方法、结局指标相关参数等。缺乏的资料通过电话或邮件与作者联系进行补充。若遇争议,则通过2位评价者协商解决或由第3位评价员介入解决。
1.3.2 文献质量 由2位评价者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3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交叉评价纳入文献的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实施、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结局及其他偏倚风险等;如若产生分歧而难以协商解决时,则由第3位评价者介入进行讨论确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REVMAN软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当纳入文献数n≥3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当研究间存在高异质性n≥10时,根据可能出现的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比(RR)及其95%CI表示;连续性资料如为相同度量衡,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分析;若相同变量度量衡不一致、测量的时间点不一致,或纳入的研究间均数或者标准差相差≥10倍以上的时候,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CI分析。当纳入研究数n≥6时,运用STATA12.0对数据进行Egger检验以判断发表偏倚。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1 593篇文献,去重后排除968篇文献;阅读文题及摘要后,排除874篇文献;剩余94篇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重复发表文献、疾病诊断不明确,以及干预措施中无电针或针刺71篇后,最终纳入23个研究。为避免扩大单篇文献的权重,文献〔16〕纳入的为温针+中药组与中药组,文献〔18〕及文献〔21〕纳入温针组与西药组;共计1 840例患者。见图1。
2.2 文献一般特征 样本量的大小为40~24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69.42岁;纳入的23项研究中7项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仅纳入女性,1项研究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其余15项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纳入不分性别;纳入的文献中对照组为西药的17项,对照组为中药的6项;纳入研究的治疗疗程为4~24 w不等。见表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和结果图
作者(发表年份)诊断样本大小(治疗组/对照组)平均年龄(岁)分类疗法(治疗组/对照组)穴位疗程(w)评价指标陈普艳等(2015)〔6〕a86(42/44)64.35±9.12/63.65±8.42原发性温针+中药+西药/西药ST36,,SP6,BL20,BL23244,15刘晓伟等(2015)〔7〕b160(80/80)51~79/46~70原发性温针+中药/西药BL23,BL11,ST36,,KI3,BL2081,3,4黄刚(2015)〔8〕b100(50/50)67.8±5.2/68.1±4.9原发性温针+中药+西药/西药BL20,BL23,BL25,DU4,RN4,SP121,2,8,9,11罗玉生(2015)〔9〕f36(18/18)54.8±6.2绝经后温针/西药BL18,BL23,GB34,BL11,ST36241,4周忠良等(2014)〔10〕c60(30/30)62.39±7.12/61.37±8.06原发性温针+西药/西药BL18,BL23,BL2041,2,4王刚(2014)〔11〕c50(25/25)62.3±2.9/64.1±3.5原发性温针+耳穴/西药BL23,BL20,BL40,DU4,BL11122,4,5,14,15蔡国伟等(2014)〔12〕f90(30/30/30)51±6/50±6绝经后温针/电针/西药BL11,BL23,GB39,42,4,15齐亮等(2013)〔13〕c145(74/71)64.2/65.8原发性温针+中药/中药KI3,BL11,DU4,BL23,BL20,ST36,GB39121,2,4曹文胜等(2013)〔14〕b128(64/64)61.0±2.3原发性综合/中药BL23,BL20,BL21,ST36,SP6,RN4,RN6,BL40,KI341,2,4,9,10徐忠等(2013)〔15〕e120(60/60)63.13±11.54/65.13±7.96原发性温针+中药/西药GB39,KI3,ST36,GB34,GB20,DU20,BL18,BL23,SP121,2,3文利等(2012)〔16〕c245(85/82/78)62.3±9.6/62.4±10.2/61.9±9.5原发性温针+中药/(中药/西药)KI3,BL11,DU4,BL23,BL20,ST36,GB39121,2,4,14吴晨等(2012)〔17〕d55(25/30)68±5.27绝经后温针+西药/西药BL23,DU4,ST36,GB39121,2,3,4张晓东(2011)〔18〕c78(26/26/26)65.8/66.0/66.1原发性温针(中药/温针+中药)BL23,BL20,ST36,DU4,RN4,BL40,KI3,DU3,GB34,GB39,SP121农泽宁等(2011)〔19〕c63(32/31)67.75±6.83/69.42±4.12原发性温针/西药BL23,ST36,GB39,BL11,RN4122,3,4,5文利等(2011)〔20〕c80(40/40)64.6/63.2原发性温针+中药/中药KI3,BL11,DU4,BL23,BL20,ST36,GB39121韩向莉等(2011)〔21〕a60(30/30)67.42±3.89/67.39±4.05原发性温针+中药/西药EX-B2,BL23,BL20,RN4,ST36,SP6,KI3,LR3241,4,8,9欧阳钢等(2011)〔22〕a55(25/30)64.4±5.3/65.6±6.6老年男性温针+西药/西药BL20,BL23,DU4,RN8,ST36,SP6243,4赵利华等(2010)〔23〕c40(20/20)64±5.99/66.9±5.89绝经后温针/西药BL11,ST36,BL23,GB39,RN4121,3,4,5,6,13,15庞勇等(2008)〔24〕b60(30/30)68.8±5.2/68.3±5.3原发性温针/西药BL23,ST36,GB39,BL11,RN4,BL18,SP6,GB34121,2,6,7王东岩等(2008)〔25〕a103(73/30)61±4.6/62±5.2绝经后温针+西药/西药BL23,RN4,KI3,BL20,ST36,SP6243,4,5,6,12梁维松等(2007)〔26〕a40/4061.3原发性温针/西药BL11,DU4,DU14、BL23,BL20,GB39,ST36121,4陈丽仪等(2004)〔27〕b60(30/30)58.12±7.25/57.63±7.68绝经后温针/西药DU14,ST36,BL23,BL26241,2,4,6刘桂玲等(2002)〔28〕a60(30/30)55.5/54.5绝经后温针+中药/中药BL23,BL20,ST36,KI3,BL11,GB39241,4,6,15
诊断标准:a.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999)〔29〕;b.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2000)〔30〕;c.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31〕;d.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32〕;e.1994年WHO诊断标准;f.未提及;评价指标:1.疗效评价2.疼痛积分 3.症状积分 4.骨密度5.骨钙素 6.性激素7.骨化三醇8.血碱性磷酸酶9.血钙10.血磷11.血甲状旁腺激素12.尿吡啶啉/肌酐13.尿钙/肌酐14.安全性15.其他;穴位:SP.阿是穴
2.3 文献质量评价 纳入的文献质量偏低,主要表现为随机方案产生低风险仅11项,分配隐藏低风险仅1项,评价者施盲低风险3项,患者与医生施盲低风险0项;而结果数据性及选择性报告结局方面尚可低风险文献分别为21、20项。见表2。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有效率 17项研究对有效率进行了报导,共1 351例患者,结果显示RR=1.21,95%CI(1.09~1.34),P=0.0003,提示温针灸组有效率可能优于对照组;其中温针灸组与西药组对比共纳入723例患者,结果显示RR=1.22,95%CI(1.06~1.42),P=0.008,提示温针灸组有效率可能优于西药组。温针灸组与中药组对比共纳入628例患者,结果显示RR=1.19,95%CI(1.07~1.33),P=0.002,提示温针灸组有效率可能优于中药组。见图2,图3。
对温针灸组与西药组对比的11项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不分性别纳入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RR=1.23,95%CI(1.03,1.47),P=0.02,温针灸组有效率可能优于西药组;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RR=1.24,95%CI(0.73~2.12),P=0.42,温针灸组有效率可能相当于西药组。
2.4.2 疼痛积分 11项研究对疼痛积分进行了报导,共纳入1 008例患者,结果显示MD=-1.59,95%CI(-1.97~-1.21),P<0.000 01,提示温针灸组在疼痛积分方面疗效可能优于对照组;其中温针灸组与西药组对比,结果提示:MD=-1.86,95%CI(-2.32~-1.39),P<0.000 01,提示温针灸组在疼痛积分方面疗效可能优于西药组。温针灸组与中药组对比,结果显示MD=-0.75,95%CI(-1.09~-0.42),P<0.0001,提示温针灸组在疼痛积分方面疗效可能优于中药组。见图4。
2.4.3 腰椎BMD 16项研究对腰椎BMD进行了报道,共纳入1 196例患者,结果显示SMD=0.57,95%CI(0.18~0.96),P=0.004,提示温针灸组在腰椎BMD方面疗效可能优于对照组;其中温针灸组与西药组对比,纳入15项研究,结果提示SMD=0.61,95%CI(0.18~1.03),P=0.000 5,提示温针灸组在腰椎BMD方面疗效可能优于西药组。温针灸组与中药组对比仅1项。见图5,图6。对温针灸组与西药组对比的15项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不分性别纳入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SMD=0.72,95%CI(-0.01~1.46),P=0.05,提示温针灸组在腰椎BMD方面疗效可能相当于西药组;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SMD=0.50,95%CI(0.13~0.87),P=0.008,提示温针灸组在腰椎BMD方面疗效可能优于西药组;但纳入老年男性的研究只有1项。
表2 文献质量评价表
图2 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 vs 西药或中药临床疗效对比
图3 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 vs 西药临床疗效对比亚组分析
图4 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 vs 西药或中药改善疼痛积分
2.4.4 性激素
2.4.4.1 E2水平 4项研究对E2进行了报道,纳入的患者均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共纳入253例患者,结果显示SMD=0.56,95%CI(0.30~0.81),P<0.000 1,提示温针灸组在E2方面疗效可能优于对照组;其中温针灸组与西药组对比纳入3项研究,结果提示SMD=0.56,95%CI(0.26~0.85),P<0.000 1,提示温针灸组在有效率方面疗效可能优于西药组。温针灸组与中药组对比仅1项。见图7。
图5 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 vs 西药或中药改善腰椎BMD
图6 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 vs 西药改善腰椎BMD亚组分析
图7 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 vs 西药或中药改善E2水平
2.4.4.2 睾酮(T)水平 3项研究对T进行了报道,共纳入180例患者,结果显示SMD=0.57,95%CI(0.27~0.87),P=0.000 2,提示温针灸组在睾酮方面疗效可能优于对照组;其中温针灸组与西药组对比纳入2项研究,结果提示SMD=0.56,95%CI(0.19~0.92),P=0.003,提示温针灸组在有效率方面疗效可能优于西药组。温针灸组与中药组对比仅1项。见图8。
图8 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 vs 西药或中药改善T水平
2.4.5 骨钙素水平 4项研究对骨钙素进行了报道,均为与西药组对比,共纳入231例患者,结果显示SMD=-0.42,95%CI(-0.83~-0.00),P=0.05,提示温针灸组在骨钙素方面疗效可能相当于西药组。见图9。
图9 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 vs 西药改善骨钙素水平
2.4.6 症状积分 5项研究对症状积分进行了报道,均为与西药组对比,共纳入375例患者,结果显示SMD=-1.43,95%CI(-2.24~-0.63),P=0.0005,提示温针灸组在症状积分方面,疗效可能相当于西药组。见图10。
图10 温针灸或温针灸综合疗法 vs 西药改善症状积
2.5 发表偏倚 以有效率效应量的log值(loges)作为Y轴,以标准误〔SE(loges)〕作为X轴,Egger检验结果:温针灸组与西药比较文献发表偏倚P=0.009,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温针灸组与中药比较文献发表偏倚P=0.852但因纳入研究数量过少,不排除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总体P=0.01,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见图11。
图11 发表偏倚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多见于绝经后妇女或老年男性,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目前国内最新的诊断标准为《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版)》;诊治骨质疏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初次骨折的发生或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常用的疗效监测与评估内容包括随访、新发骨折评估(临床骨折、身高降低和影像学检查)、BMD测量和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检测,以及基于这些数据的综合再评估等。其中BMD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疗效监测和评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后骨折风险降低情况,常用的为中轴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或腰椎松质骨骨矿含量定量CT(QCT);而推荐血清学指标中较多使用的骨形成指标是血清1型原胶原N端前肽,骨吸收指标是血清1型原胶原C末端肽,此外还可使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PTH)、血常规、血钙、尿钙、肾功能和身高等指标及对临床症状的评价〔33〕。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涉及多脏腑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中医认为其根本病机为肾精亏虚、骨失所养,临证时可分为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和血瘀气滞证等6型;治疗以“辨证施治,整体调节,防治结合”为原则,疗程的选择上如以改善症状为目的的,临床治疗时间不宜少于0.5年,甚至可延长至1年以上,若以“降低骨折风险,提高生存质量”目的,可治疗1~3年〔34〕。针灸治疗本病的目的在于减轻关节疼痛、控制病情进展,保护受累关节,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原则,针灸并用。
本文结果发现目前关于温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在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并需重视对骨质疏松患者的随访,及时对骨折风险作出评价。文献质量评价显示,纳入的研究对随机方案的产生、分配隐藏、施盲等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或不能按照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RT)声明等提出的报告规范报告结局,这些需引起关注。
1 张智海,刘忠厚,李 娜,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版)〔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9):1007-10.
2 赵英侠,王强利,姚 云,等.从“虚不受补”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针灸治疗最佳方案〔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5):1195-7.
3 葛继荣,郑洪新,万小明,等.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15)〔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1(9):1023-8.
4 王巧凡,李吉庆,张朕华.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荟萃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75-7.
5 乔思雨,赵英侠.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1(10):1258-62.
6 陈普艳,姜锦林,杨 强,等.温针联合中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疗效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5):1179-80.
7 刘晓伟,孙凌蓉,夏 殷.针灸联合自拟补肾壮骨汤改善骨质疏松症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2):303-5.
8 黄 刚.疏肝温肾痰瘀双解汤配合针灸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1):126-8.
9 罗玉生.温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影响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6):81-2.
10 周忠良,杨永晖,郑保主,等.温针灸特定穴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2):156-7.
11 王 钏.温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12 蔡国伟,李 静,徐晓娟,等.温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疼痛患者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1):25-7.
13 齐 亮,文 利,罗文轩.温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74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3;45(5):56-7.
14 曹文胜,戴 姣,王 秀,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精不足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疼痛6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11):52-3.
15 徐 忠,杨 燊.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3):3-4.
16 文 利,齐 亮,罗文轩.温针合用健脾养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8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8):74-6.
17 吴 晨,鲍晓敏,施 丹,等.温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5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1081-3.
18 张晓东.补肾健脾化瘀方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老年骨质疏松症2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91-2.
19 农泽宁,赵利华,韦良玉,等.补肝肾健脾温针灸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575-8.
20 文 利,齐 亮.温针合健脾养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7(8):57-8.
21 韩向莉,娄志杰,林红伍.疏肝温肾痰瘀双解汤配合针灸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J〕.甘肃中医,2011;24(2):32-4.
22 欧阳钢,王东岩,徐小梅.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1):23-5.
23 赵利华,韦良玉,钟 旋,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原穴阻抗变化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2950-1.
24 庞 勇,赵利华,农泽宁,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15-6.
25 王东岩,王玲玲,卓铁军,等.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2):3-5.
26 梁维松,王志军.温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7;24(11):428.
27 陈丽仪,郭元琦,凌 楠.温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及疗效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1):6-8.
28 刘桂珍,佘志清,丁宇婷.温针与中药并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J〕.上海医药,2002;23(8):351-3.
29 刘忠厚.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2.
30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Z〕.中国厦门:20007.
3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6.
32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33 廖二元,徐 苓,朱汉民,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5;8(1):1-6.
34 葛继荣,郑洪新,万小明,等.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15)〔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21(9):1023-8.
〔2016-09-01修回〕
(编辑 袁左鸣)
广东省科技项目(No.2014A020212453)
符文彬(1963-),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机制研究。
罗 丁(1985-),女,博士,主要从事针刺治疗抑郁及痛症相关病症的研究。
R68
A
1005-9202(2017)04-0954-05;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4.077
1 长沙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