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例早期梅毒病例临床分析

2017-03-24 09:32赵鹏鹏吴红魏正闵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鳞屑性病滴度

赵鹏鹏吴 红魏正闵

284例早期梅毒病例临床分析

赵鹏鹏1吴 红2魏正闵2

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为掌握本地区梅毒的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本研究对我市国家级性病监测点皮肤性病科门诊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284例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所有资料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皮肤性病科门诊确诊的早期梅毒患者。

1.2 诊断及结果判断根据国家卫生部2007年“梅毒诊断标准(WS273-2007)”进行诊断及分期。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试剂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操作及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Excel软件输入梅毒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梅毒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途径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284例门诊患者中,男157例,女127例,男女性别为1.24∶1,男性患者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为41.95岁,女性患者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为36.92岁,其中,小于20岁20例(7.04%),21~30岁61例(21.48%),31~40岁68例(23.94%),41~50岁63例(22.18%),51~60岁53例(18.66%),大于60岁19例(6.69%);婚姻状况:未婚50例(17.6%),已婚195例(68.66%),离异39例(13.73%);文化程度:文盲9例(3.17%),小学46例(16.2%),初中191例(67.25%),高中或中专36例(12.68%),大专及以上2例(0.7%);职业:农民176例(61.97%),工人44例(15.49%),家务及待业31例(10.91%),离退人员9例(3.17%),商业服务8例(2.81%),干部职员4例(1.41%),无业12例(4.23%);感染来源:男性157例中,142例(50%)为婚外性接触感染,15例(5.28%)为配偶感染,男性病例中6例有同性性接触史,女性127例中,68例(23.94%)为婚外性接触感染,57例(20.07%)为配偶感染,2例否认婚外性接触史。本组病例中,合并尖锐湿疣19例,淋病11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5例,合并HIV感染1例,有21例二期梅毒患者曾误诊为其它皮肤病。

2.2 临床表现

2.2.1 一期梅毒128例(45.07%),男性99例,硬下疳主要位于冠状沟、包皮、龟头、肛周等部位,女性29例,皮疹主要位于大小阴唇、阴道口等部位,均表现为0.5~1.0 cm的浅表性溃疡,合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2例,均无压痛。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患者(P<0.01)。

2.2.2 二期梅毒120例(42.25%),男性43例,女性77例,皮疹大部分分布于掌跖、躯干、四肢及外生殖器、肛周等部位。皮疹呈单一形态者78例,两种以上形态皮疹同时存在者42例。其中斑疹35例,丘疹11例,斑丘疹9例,丘疹鳞屑性损害24例,掌跖鳞屑性斑疹41例。伴发扁平湿疣33例(男19例,女14例),男性扁平湿疣全部分布于肛周,女性扁平湿疣分布于肛周或外阴。34例患者有瘙痒感,均为丘疹鳞屑性皮疹,其余患者皮疹无明显自觉症状。

2.2.3早期(潜伏)梅毒36例(12.67%),男性15例,女性21例,11例为配偶或性伴患病后检查而确诊,25例为就诊其他性传播疾病而确诊。均无临床症状,无外生殖器溃疡史和皮肤性病史。

2.3 血清学检测结果284例梅毒患者均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8.24% (279/284)和100%(284/284)。梅毒分期与血清RPR滴度关系见表1。

表1 284例梅毒患者RPR滴度情况

2.4 治疗情况269例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15例青霉素皮试阳性者口服米诺环素100 mg日2次,连续15 d。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吉海氏反应的有3例,均为使用苄星青霉素的患者,症状均在第1次肌注苄星青霉素后当天出现畏寒、发热,原皮疹加重等,经口服泼尼松后症状有所缓解。所有患者于治疗结束后第3、6、9、12、18、2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临床表现和复查血清RPR滴度下降情况。

2.5 治疗结果一期梅毒硬下疳于治疗后3~7 d开始消退,7~14 d完全消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2个月消退;二期梅毒躯干、四肢及外阴部鳞屑性皮疹于治疗后3~7 d开始消退,7~21 d完全消退,肛周和外阴扁平湿疣5~7 d开始消退,2周左右完全消退。掌跖部皮疹消退较慢,于治疗后7 d左右消退,3周后皮疹完全消退。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血清学复查,完成2年随访的患者198例,68例患者失访,18例患者仍在血清学随访中。治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血清RPR及滴度,273例血清RPR滴度均下降一个稀释度(2倍)以上,其中67例血清RPR转阴,转阴率为23.6%,治疗结束后6个月234例血清RPR转阴,转阴率为82.39%。15例米诺环素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12例血清RPR转阴。完成随访的患者中有13例表现为低滴度(RPR≤1∶8)的血清固定(其中3例为米诺环素治疗者),可能是初始治疗较晚所致,后经补治一个疗程,11例患者转阴,其余2例血清RPR滴度降至1∶2,出现血清固定。在随访过程中,对RPR由阴性转为阳性或下降后再升高2倍以上,均再次治疗,并延长治疗疗程。

3 讨论

本组患者男多于女,男女性别比为1.24∶1,年龄跨度较大,且男性平均年龄较女性大,提示处于性活跃阶段的青壮年是梅毒的高危人群。患者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86.62%,职业以农民、工人、家务及待业为主,占88.38%,与慈超等[2]研究结果一致。本组患者感染途径主要以异性性接触为主,男性以婚外性接触感染为主,女性以配偶感染为主,与国内的相关报道类似。男性病例中6例有同性性接触史,其中1例合并HIV感染,我市近年来同性性接触传播比例明显上升,研究表明患有梅毒等生殖器溃疡性疾病是HI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3],很多男男同性恋人群(MSM)同时保持着与同性、异性的性关系,充当把性病从高危人群传播到一般人群的“桥梁”角色[4],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性病防治干预行为,同时对配偶或性伴的告知以及进行血清学检查、治疗也非常重要[3]。调查发现MSM在就医时会竭力掩盖自己的同性性行为史[5]。

从各期梅毒性别分布来看,一期梅毒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主要因为女性硬下疳发生于子宫颈、阴道壁等非暴露部位,皮疹不易发现且基本无自觉症状,致使部分女性早期患者未及时诊治。本次调查的梅毒病例中RPR滴度较低,大多小于1∶8,分析可能由于目前抗生素广泛使用和滥用,亚治疗量抗生素改变了梅毒的自然病程,典型的梅毒患者在性病门诊已很少见,潜伏梅毒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患者及其性伴无警惕性,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梅毒的病程越长,外周血非梅毒螺旋体试验转阴时间越长,转阴率越低,预后越差[6],危害性比显性梅毒更大[7]。本组患者中潜伏梅毒多因配偶确诊梅毒或体检时发现,少数是因为高危性行为后自行到医院检查发现。本组患者二期梅毒近半数,可能与多数硬下疳无自觉症状或不典型,患者未予重视有关。皮疹以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玫瑰糠疹及掌跖鳞屑性梅毒疹为主,其次为扁平湿疣,梅毒患者首诊多为非皮肤性病科医生,皮疹常常被误诊为湿疹、玫瑰糠疹、手足癣等,故应提高临床医生对性病的诊疗水平,遇到可疑病例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尽早确诊。青霉素仍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8],本组采用青霉素治疗患者疗程结束后所有显性梅毒皮疹均完全消退,临床治愈率达100%,治疗结束3月后进行血清RPR复查滴度均下降2倍以上。

本组对TRUST≤1∶8的患者行脑脊液检查,排除无症状神经梅毒,血清固定原因可能是开始治疗时间较晚、药物剂量不足或患者治疗不规则所致,且一期梅毒RPR转阴率较潜伏梅毒和二期梅毒高,提示梅毒应及早诊断及治疗,并加强患者治疗后的随访,必要时重复治疗,对有效治疗和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艾滋病在我国已进入增长期[9],我们认为应常规在梅毒患者中检测HIV抗体,以利更有效地控制梅毒和艾滋病的蔓延。

[1]龚向东,岳小丽,滕菲.2000-2013中国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5):310-315.

[2]慈超,刘雯蓓,王军,等.407例梅毒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2):133-135.

[3]薛大奇.我国梅毒防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性病学,2012,21(1):15-16.

[4]张北川,李秀芳,史同新,等.2001年1109例男男性接触者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监测与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3):214-216.

[5]吕繁,栾荣生,雷燕,等.四川省某市街头暗娼及其顾客艾滋病相关行为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 114-116.

[6]周平玉,顾志英,徐金华,等.早期显性梅毒治疗预后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6):366-368.

[7]李军,王林娜,郑和义,等.1125例梅毒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2):185-189.

[8]樊尚荣.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方案[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06,18(9):1522-1524.

[9]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 (1):1-5.

(收稿:2015-08-27修回:2015-10-10)

1江苏省淮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3001

2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皮肤病性病防治院,223200

猜你喜欢
鳞屑性病滴度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抗核抗体荧光模型与滴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分析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性病并不是只能通过性传播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
银屑病怎样防治
免疫指数:评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新方法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