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山水庙堂任遨游

2017-03-24 10:09刘立祥
唯实 2017年3期
关键词:玄宗太子宰相

刘立祥

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中唐时期著名道家学者和政治家。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玄宗朝以神童声震朝野,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肃宗和代宗朝备受信赖,“权逾宰相”;德宗朝为宰相。李泌一生,多次应诏入朝主政,又多次遭贬被逐出朝堂,游走于山水庙堂之间,从容泰然,舒放自如,又屡建不世之功勋,为亘古所罕见。

一、玄宗朝,忤怒权贵遭贬蕲春郡

李泌出身于官宦世家,为南北朝时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旧唐书·李泌传》称赞他:“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于诗,以王佐自负。”

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召集儒释道知名学者在宫中讲学论道,有人推荐了时年刚刚7岁的李泌。一个7岁的童稚能懂什么?玄宗将信将疑,又充满好奇,遂命召李泌进宫。

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李泌应召入宫的时候,玄宗正同燕国公、宰相张说观棋,便示意张说试一试他的才能。张说请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一首诗,小李泌凝眉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知道大致的要求。”

张说扫一眼棋枰,随口吟道:“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话音刚落,李泌接口诵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张说当时已年过花甲,是公认的开元文坛执牛耳者,被时人称之为“燕许大手笔”,他与李泌的这两首小诗都是即兴之作,相比之下,年仅7岁的李泌作品在立意方面远远超过张说的作品。

张说祝贺玄宗得到了奇童。

玄宗大为高兴。“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新唐书·李泌传》)

宰相张九龄打心眼儿里喜爱这个7岁的小神童,闲暇的时候常把他带在身边。张九龄与给事中严挺之、右司员外郎萧诚很要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巧言阿谀,劝张九龄不要与此类阿谀逢迎之徒来往。张九龄偶尔自言自语道:“严挺之品行端正,但过于急躁刚直,萧诚却柔顺温和,讨人喜欢。”当时,有一个官位空缺,张九龄斟酌再三,“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 (《新唐书·李泌传》)

时光荏苒,李泌渐渐长大,风流倜傥,才学广博,对《易经》的研究尤为精湛,纵情山水,时常游走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思慕神仙长生不老之术。

天宝年间,李泌到皇宫进献《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他少年时就聪慧异常,便召他讲《老子》。李泌讲得头头是道,赢得一片喝彩,得以待诏翰林院,又任东宫供奉,陪太子李亨读书,与皇太子诸兄弟非常要好,经常在一起读书论学,写诗唱和。其间,李泌的一首乐府诗《长歌行》不胫而走——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这首诗狂放不羁,汪洋恣肆,大有诗仙李太白天马行空之风,张九龄读后不禁为李泌捏了一把汗,告诫李泌说:“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韬晦,斯尽善矣。藏器于身,古人所重,况童子耶!”李泌深为张九龄的关爱而感动,表示决心改掉张扬放诞的毛病,学会沉默和收敛。

然而,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当时,杨国忠、安禄山等把持朝政,李泌对这帮祸国殃民的权臣甚为不满,写赋极尽讥笑讽刺,引起他们的憎恨。杨国忠奏请玄宗,将李泌贬斥到蕲春郡。李泌“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旧唐书·李泌传》)

二、肃宗朝,“权逾宰相”自请归衡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六月,叛军兵破长安。在长安城破之前,玄宗率群臣仓皇逃亡蜀中,行至马嵬驿爆发兵变,杨贵妃被逼自尽,上演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歷史悲剧。

马嵬驿兵变后,玄宗继续南逃入蜀,太子李亨北进朔方,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在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虽贵为天子,君临天下,李亨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其时,朝廷偏安西北一隅,李亨身边文臣武将寥寥,叛军兵锋正盛,两京尽失,烽烟遍地,收复失地,挽救危亡,迫在眉睫而任重道远。谁可以辅助朝廷平叛靖乱复兴大唐呢?

唐肃宗首先想到了李泌。

然而,此时兵燹遍地,天下动荡,到哪里去寻觅李泌呢?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正当肃宗派人四处寻访李泌之际,李泌历尽艰险,千里奔波找上门来。

肃宗大喜过望。自李泌归来之日,肃宗和李泌“寝则对榻,出则联镳”,肃宗数度要授予李泌官职,李泌屡屡坚决辞让,每当李泌随肃宗出宫,人们都远远地指指点点说:“那个穿黄衣的是皇帝,穿白衣的是隐士。”因而有“白衣山人”的雅称。

肃宗听到这些议论,诚恳地对李泌说:“您曾经侍奉过上皇,后来又是我的老师,今叛军蜂起,天下濒危,亟待一柱擎天,请先生屈尊就任广平王行军司马,我们父子三代都借重您的辅佐了。”于是,赐李泌金印紫绶,拜为元帅、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李豫)的行军司马。行军司马是个协助军事主官管理军队指挥作战的角色,类似于今天军队中的参谋长,肃宗虽任命李泌为行军司马,却并不许他到任履职,而是将他带在身边,须臾不离左右,“至于四言文状、将相迁除,皆与泌参议,权逾宰相”。( 《旧唐书·李泌传》)人们只看见郭子仪、李光弼率军攻城夺隘,收复失地,势如破竹,看不见李泌襄助肃宗筹谋策划,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当初,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李林甫不断在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数度处于尴尬危险的境地,太子之位几近不保。做了皇帝之后,肃宗依然耿耿于怀,放出狠话要掘其墓、焚其尸,以泄对李林甫的愤恨。李泌苦苦相劝,肃宗大为不满,质问李泌说:“李林甫干了那么多坏事,难道你都忘了吗?”李泌诚惶诚恐地回答说:“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新唐书·李泌传》)

一句话使肃宗大为感动,以致顾不上皇帝的尊严,抱着李泌的脖颈失声哭泣着说:“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啊!”

肃宗登基后立嫡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太子,但又以为李俶不堪平叛军事大任,拟任命英武聪敏的三子建宁王李倓为元帅。李泌怕这样的人事安排有“后遗症”,密奏肃宗,一定要由太子担任元帅,以使太子将来能够顺利继位,避免日后可能引起的祸乱。肃宗与李泌争论了半天,最终还是被李泌说服,听从了他的意见。

至德二年(757年),唐军收复两京,尽管肃宗十二万分留恋皇帝的宝座,也不得不假惺惺地做个姿态:迅速安排奉迎太上皇回京,摆出情愿仍回东宫当太子的架势。李泌早就窥破了个中奥秘,巧妙从中周旋,一方面劝说肃宗打消顾虑,继续潇潇洒洒做皇帝;一方面说服玄宗安于太上皇之位,速速起驾回京,好让皇上尽人子孝养之道。太上皇开始还摆摆老资格,声称哪儿也不去,就在蜀中终养天年,架不住李泌三番五次做工作,最后终于妥协,“喜曰:‘吾方得为天子父!遂下诰戒行。”(《新唐书·李泌传》)

李泌外辅肃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内佐肃宗调解平息“第一家庭”的矛盾纷争,备受肃宗的信赖和钟爱。

这引起了中书令崔圆、当权宦官李辅国的嫉妒和恐慌。他们狼狈为奸,又勾结张皇后,想尽千方百计暗算构陷李泌。李泌惧怕夜长梦多,担心与狼共舞日久遭来祸殃,遂上表请求归隐衡山。

于是,肃宗降诏,准予李泌归隐衡山,赏三品俸禄,送他一套隐士服,并且为他在衡山修盖了庐舍。

三、代宗朝,“工作需要”两度遭贬逐

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李亨驾崩,太子李豫继位,是为代宗。

代宗即位伊始,便急召李泌回宫,拜为翰林学士,安排他住在蓬莱殿书阁。起初,重回朝堂的李泌依然坚守着山野修道的习惯,他没有妻室,也不食荤腥,代宗在光福里为他营造了一座宅院,下诏强令他吃鱼肉,并为他娶了朔方郡已故留后李暐的外甥女做妻子。结婚之日, 代宗命北军陈设帷帐以供欢宴,婚礼煞是排场热闹。

李泌一贯刚正谠直,引起了宰相元载的强烈不满。元载独揽朝廷大权,炙手可热,权倾朝野,李泌却总是梗着脖子不肯阿附于他,这使元载大为光火,将他视为眼中钉。元载深知李泌与代宗关系非同一般,如果捏造罪名奏劾陷害,肯定行不通,便处心积虑,时时寻找将李泌逐出朝堂的机会。

元载觊觎许久,机会总不降临,迫不及待,便唆使江西观察使魏少游上书朝廷,请求朝廷派一位助手;又向代宗极力荐举李泌,说李泌学富五车,出类拔萃,才气过人,最适宜赴任此职。

吊诡的是代宗竟听信元载的蛊惑,派李泌远赴江西去当判官。

这就叫打击报复不若“工作需要”。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元载罪恶暴露被拘,诏赐狱中自尽。

代宗随之将李泌又召回朝廷。

重回朝廷的李泌,依旧一身浩然正气,不肯向任何邪恶势力妥协,不久,又引起独揽朝政的宰相常衮的忌恨,他重演元载伎俩,变着法要将李泌逐出朝廷。先是调李泌出任楚州刺史,李泌坚辞不去,代宗也不忍将刚刚回到身边的李泌再放外任。又过了些时日,适逢澧州官员出现空缺,常衮再次上奏代宗,极言南方民生凋敝,百姓企盼朝廷派出能吏救民于水火,犹如久旱待甘霖,请皇帝忍痛割爱,派李泌前去一展身手,造福苍生。

打着“工作需要”旗号的闹剧再次上演。

于是,代宗降诏,任命李泌为澧、朗、峡三州团练使,后又调任杭州刺史。李泌二话没说,旋即走马上任,在每一任上德风、政绩都卓然非凡。

四、德宗朝,外放陕虢召回为宰相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李豫病逝于长安宫中,太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

建中四年(783年),爆发了泾原兵变,叛军很快攻陷长安,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身陷叛军围城之中的德宗,惊魂未定,便遣使急召李泌,李泌急赴奉天,就任左散骑常侍。

平定叛乱之后,在如何处理李怀光的问题上朝廷发生了分歧。李怀光原为朔方节度使,前期平叛有功,被擢升为副元帅、中书令,后来竟联合朱泚反叛,迫使德宗不得不逃往汉中。有几位当政大臣希望德宗不计前嫌,赦免李怀光,德宗征询群臣意见,李泌撕破一片桐树叶交付使者进呈德宗,并陈奏道:“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 如此叶矣。”(《新唐书·李泌列传》)德宗由是不赦李怀光。

贞元元年(785年),李泌转任陕虢观察使。

贞元三年(787年),李泌又被德宗召回,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加封邺县侯。

郜国公主因犯淫乱罪被囚禁,由于郜国公主是太子妃萧氏的母亲,此事便牵连到太子李诵。德宗怒不可遏,有意废太子。李泌数度诤谏,惹怒了德宗,咬牙切齿地训斥李泌道:“你一再违抗我的意愿,就不怕我灭你的族吗?”李泌不卑不亢地回答说:“臣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使太子废,它日陛下悔曰:‘我唯一子杀之,泌不吾谏,吾亦杀尔子。则臣绝祀矣。”“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新唐书·李泌列传》)

這就是李泌!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妥协退让半步,即使是盛怒中的德宗以灭族相威胁,依旧大义凛然,毫不退缩,几十次廷争面折,誓死将“太子保卫战”进行到底。这种威武不屈的精神堪称千秋圭臬!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李泌与世长辞,终年68岁,追赠太子太傅。

五、品评

读《新唐书·李泌传》,我们不由为李泌超人的大胸怀、大智慧、大作为而赞叹不已。

何谓大胸怀?李泌少年成名,应诏入朝,以神童名动天下,一生历仕四朝,屡次被排挤出朝廷,又屡次应诏入朝为官,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也无论是身处顺境逆境,都始终做到胸怀博大,包容万物,气度恢宏,宠辱不惊,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恬淡的心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述,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何谓大智慧?李泌宗奉老庄学说,有时也痴迷神仙之道,但他又不拘泥于老庄之学,尤其不死守某些信条,不消极避世,更偏重于奉行儒家“当受则受,当辞则辞”、“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理念,潇潇洒洒游走于山水与庙堂之间。身处波诡云谲的政治漩涡之中,无论担任何种职务,李泌都把坚定的原则性与机动的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面对皇帝杀头甚或灭族的威胁,他毫不畏惧,铁骨铮铮,坚定地说“不”;面对权奸的构陷暗算以及各种名目的“工作需要”,则往往从容隐退,委曲求全。立身朝堂,则忠心耿耿辅佐国君治国平天下;主政地方,则尽心竭力勤政为民振兴一方;遭遇贬谪,则纵情山水养性修德独善其身。其豪放旷达,舒放自如,应机权变,可谓千古罕见。

何谓大作为?李泌才高德厚,功勋盖世,但却终生不谋官,不谋财,不谋名,不谋利,唯谋天下之安,谋国家之强,谋苍生之福,这同官场中那些终生唯知汲汲于名利之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纵观李泌的一生,他不仅襄助肃宗、德宗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戡平叛乱,挽狂澜于既倒,使大唐政权避免覆灭的厄运,而且一次又一次挺身而出,以超人的智慧化解“第一家庭”的矛盾和纷争,使得玄宗与肃宗的父子矛盾、肃宗与代宗的父子矛盾、德宗与顺宗的父子矛盾,都得以及时化解,从而避免了血腥残酷的宫廷争斗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使风雨飘摇中的大唐帝国的航船一次又一次穿越惊涛险滩,安然驶向平静的彼岸。

李泌的大胸怀、大智慧、大作为,对于今天的人们仍不失其借鉴和启迪意义。

(作者系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玄宗太子宰相
狡黠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唐朝吃饭那些事儿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宰 相
猫宰相识破谎言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