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与唐:大国的声望

2017-03-24 10:08胡阿祥
唯实 2017年3期

胡阿祥

我们的祖国拥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表现在名称上,可谓自称众多,他称繁杂。我们已经讨论过中国、华夏、中华、禹迹、九州、四海、海内、天下、赤县、神州等自称,China、Serice、Taugas、Китай等他称。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还有一些祖国的名称,既是自称,也是他称。

一、从日本到缅甸与越南

中日之间有关国家的称谓,由古及今,错综复杂。就中国对日本的称谓言,有倭系列(如倭、倭国、倭奴、委奴等)、日本系列(如日本、日国、日岛等)、东系列(如东夷、东国、东瀛、东洋、大东等);而日本对中国的称谓,也有本属中国自称的吴、汉、唐、支那、中国与中华五大系列,以及属于他称的常夜国、西国,等等。

以言他称,为什么日本称中国为常夜国、西国呢?这与中日之间的相对方位有关。因为中国在西,日本在东,所以古代中国人称日本为东夷、东国、东瀛,近代中国人称日本为东洋,近代中国人和日本人又都统称欧美诸国为西方、西洋、泰西;反过来,古代日本人则称中国为西国、西土,甚至常夜国。比如早在中国的秦朝时,日本列岛的人们想象着在西方太阳落下的地方,有个常常见不到阳光的异邦,他们称为“常夜国”,那是传来稻米的美好乐园。甚至到了公元607年,日本听政的圣德太子厩户致书中国的隋炀帝杨广,还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隋书·倭国传》。很明显,日出处即东方,日没处即西方,这是以日本为日出处国、为东国,以中国为日没处国、为西国。对此,隋炀帝很不痛快,告知朝廷主管外交的鸿胪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隋书·东夷传》)

再言本属自称的他称,需要解释的是吴、汉、唐。在日语中,汉字读音可以分为吴音、汉音与唐音三个系统。以“京都”的“京”为例,吴音读作きょう,汉音读作けい,唐音读作きん。按照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吴音是模仿中国唐朝以前南方语音的,汉音是模仿唐朝中原一带语音的,唐音则是模仿宋元明清时代语音的,也就是说,吴音、汉音、唐音的叫法,在时间上与中国的朝代并不吻合,这不难理解,因为名称的传播特别是接受总有个滞后的过程。而另一方面,日语中汉字读音称为吴音、汉音、唐音的状况,也从有趣的侧面体现了中日交往的变迁过程。中日之间的交往,或者直接通过海道,或者通过朝鲜陆路。海道在中国一方先以江南地区为终端,这一带在先秦时期曾是吴国的疆域,三国时代又属孙吴,所以江南地区也被称为吴地,吴地的汉语方言传到日本就成了吴音;唐朝经过朝鲜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仍被称为汉音,缘于汉朝以后不少域外的國家与民族称中国为汉;至于宋朝以后无论从陆路还是海路传到日本的汉字读音都被称为唐音,则联系着宋元明清时代海外诸国又称中国为唐的历史背景。简而言之,吴、汉、唐正是不同时期的日本对于中国的不同称谓。

现代缅甸语称中国为Ta-yuk(德由),这个称谓是从Ta-ruk(德卢)演变来的。Ta-ruk称谓产生于13世纪后期,相当于中国元朝时。这个时期缅文的《信第达巴茂克碑》称中国为Ta-ruk,而Ta-ruk正是蒙古语“达鲁花赤”的对音。“达鲁花赤”是镇守者、监临官、掌印人的意思。

再说越南旧时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1917年越南史学家陈重金写成的《越南史略》中,从头到尾几乎都称中国为船(Tàu)。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一般认为这与中国人多是坐船来到越南有关。还有学者总结了明清以来越南人对中国人的称呼,竟有北人、马流人、中国人、汉人、唐人、华人、明香、明乡、清人、叔叔等十多种,真是纷繁复杂。(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第四章第四节,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当然,对于这些纷繁复杂、时代各异、语言多样、取义丰富的域外称谓,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一个一个地展开讨论。相对而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至今仍在使用、既是自称也是他称的祖国的名称,最重要也最为人熟知者,当推汉与唐。众所周知,汉、唐既是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国号,也是域外有关中国的他称,然而问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国号,从夏、商、周直到大元、大明、大清,本有许多,为什么域外习惯甚至坚持以汉、唐称呼我们中国呢?

二、伟大而光荣的“汉唐盛世”

先说汉朝。刘邦开创的汉朝,起自公元前202年,止于公元8年;刘秀重建的汉朝,起自公元25年,止于公元220年。这两个几乎前后接续的统一王朝,累计的时间超过了400年,真可谓国运长久。又不仅国运长久也,汉朝的辽阔疆域、强大国势、繁荣的经济、众多的人口、先进的文化、发达的技术、推尊经学、普及儒家教育,等等,也都为人称道。这样的汉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时代。

再说唐朝。高祖李渊开创、太宗李世民发扬光大、玄宗李隆基时代达到极盛的大唐王朝,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延续了290年,哪怕减去中间武曌改唐为周的15年,享国也有275年。说到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我们从不吝啬赞美之词。“大唐气象”、“盛唐文明”,那是让国人提气来神的时代。这个时代,胡风汉韵杂糅,国家刚健尚武,人民开放崇文,充满着豪迈、兼容、创新、自信的社会心态与群体行为,洋溢着积极向上、快乐祥和的生活氛围,明君、贤相、名将、诗人、画家、学者、高僧大德、科技巨匠,仿佛群星闪耀,律令、典章、制度、疆域,也尽显大国风采、强国气度。这样的唐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光荣梦想。

伟大而光荣的“汉唐盛世”,又是声教远暨、超迈前古的时代,中外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非常繁荣。就交流的路线言,汉代有以西北方向陆路为主的“丝绸之路”,唐代除了西北方向的“丝绸之路”外,更有以东南方向海路为主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书籍之路”,等等。就交流的规模言,汉武帝时代代表官方的张骞“凿空西域”以后,汉朝开始频繁派出使者,所谓“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史记·大宛列传》),汉朝的丝绸、漆器、铁器、冶铁与穿井技术等等外传,西方的马匹、瓜果、香料、乐器、杂技、佛教等等输入,汉朝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广大地区的商品交换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进展,由此开创了中外关系的新纪元。至于盛唐时代,外国使臣、商人、僧侣、学生的到访数量与对大唐文明的倾慕之情,更是堪称中国历史的绝后空前,比如其时的长安、洛阳二京,以及扬州、成都、广州等都会,各种身份的外国人不仅摩肩接踵、数量巨大,而且很多外国人定居中国,娶妻生子,甚至在朝为官。如据《资治通鉴·唐纪》的记载,唐贞元三年(787年)仅长安一地,一次便有“胡客有田宅者”四千人“归化”大唐;又据9世纪阿拉伯旅行家阿布赛义德记载,黄巢攻破广州后,战乱中遇难的阿拉伯人、犹太人、基督教徒以及波斯祆教徒竟多达12万人。

总之,正是基于汉、唐王朝强盛的国力、开放的国策以及廣泛的国际交流,正是基于汉、唐时代的中国堪称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东方世界的文明中心、周边国家的学习楷模,所以域外习惯甚至坚持以汉、唐称呼中国。那么,作为中国的域外他称,汉、唐的具体使用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三、“汉威令行于西北,

唐威令行于东南”

综合而言,域外称呼中国为汉为唐的情形,是与中外交通的地理形势相对应、相吻合的,即西北方向称汉较多,东南方向称唐较多。如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指出:“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清人徐岳的《见闻录》也记载道:“柬埔寨人呼中国人为唐人,犹西北人呼中国人为汉人也。”又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二一“汉人唐人秦人”条提到:“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暹罗(即今泰国)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

分开来说,在西北方向,中亚地区及其以西诸国,往往称汉以及汉以后的中国为汉。如《北史·波斯传》记北魏孝明帝神龟年间,波斯国遣使贡物,其国书云:“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所谓“日出处”的“汉中天子”,指位于波斯东方的中国皇帝。《旧唐书·大食传》记载,唐开元年间大食国(阿拉伯帝国)遣使来朝,其使者“平立不拜”,并说“本国惟拜天神,虽见王,亦无致拜之法”,几经协商之后,其使终于答应“请依汉法致拜”,这里的“汉法”,当然是指中国礼节。又宋人马永卿《懒真子》卷一“中国为汉”条明确指出:“今夷狄谓中国为汉。”《资治通鉴·汉纪》征和四年元人胡三省注则说:“汉时匈奴谓中国人为秦人,至唐及国朝则谓中国为汉,如汉儿、汉人之类,皆习故而言。”其实不仅中国的西北方向,以汉称呼中国,也逐渐推广到其他方向的一些邻邦,如日本称中国为汉、汉土,日本和朝鲜都称中国文字为汉字。于是沿袭下来,“汉”就成了域外对中国的一种习惯称谓,比如时至今日,国外有关中国的学问还称“汉学”。

再来说唐。时至今日,我们还称传统中式服装为“唐装”,还认为不熟读“唐诗三百首”就不算合格的中国人。其实早在公元7世纪后,域外就称中国为唐,称中国人为唐人,称出国求法说法的中国僧人为唐僧,称航行海上的中国商船为唐舶、唐船,称来中国贸易而居留中国为驻唐。这类称谓,历宋、元、明、清直到现在而不改,我们各举一条史料为例:北宋张师正的《倦游录》说:“至今广州胡人呼中国为唐家,华言为唐言”;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浡泥”条说:浡泥国(大体对应今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以归歇处”;明人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说: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人有三等”,“一等唐人,皆中国广东及福建漳、泉州下海者逃居于此”;清朝官修的《明史·真腊传》说:“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另外,众所周知,日本称中国为唐、唐国、唐家、大唐,称中国人在日居留地为唐人馆、唐人町、唐人坊,现在世界各地把华侨雅称为唐人,又把华侨或有中国血统的外籍人聚居的城市街区称为唐人街,英文则写作Chinatown,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城、华埠的意思。唐人街大多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与浓郁的中国生活气息,如有中国式的建筑、中餐馆、汉文牌匾、中国货物,听中国音乐与戏剧,办有华人社团、会馆、中文学校与报刊,每逢新春佳节,唐人街还有耍龙灯、舞狮子、放爆竹等中华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值得展开说说的还有,近代以来,海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也称祖国为唐山,而且这样的称呼,常常带着深厚的感情。比如“唐山过台湾,心肝结成团”的说法,记录了大陆移民初到台湾开基立业时的情景与心情;“不要金山,要回唐山”的说法,则表达了19世纪后半叶北美铁路华工发财梦断后对祖国家乡的无限思念。尽管岁月流逝,世界各地的华侨总是告诫晚辈:“记住我们的祖先来自唐山。”并且把回祖国称为“转唐山”,比如客家谚语:“无钱番过番,有钱转唐山”,客家山歌:“阿哥出门去过番,妹子赶到晒谷滩。双手牵紧郎衣角,问哥几时转唐山。”

再举两个著名的事例吧。

1971年,香港嘉禾摄制的电影《唐山大兄》,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祖籍广东顺德、出生美国旧金山的李小龙扮演的主角郑潮安,来自中国大陆,在泰国曼谷的一家制冰厂做工,他为了维护工友们的生命,凭着快速凌厉的腿功,一次次地击败当地的打手、毒贩,泰国华侨因此尊称郑潮安为“唐山大兄”,李小龙也因这部首演的电影,在世界上掀起了中国功夫的热潮。

1990年,出生广东大埔的香港诗人蓝海文发表了《华侨》一诗:

无需分辨/汉时的月亮 现代的月亮/庸把唐山/兑换成中国/

即使乡土,在你/身上脱落/乡音自你/嘴上溜走/

只要摸一摸胸膛/就会发现/里面跳着一颗/中华民族的/心脏

这首短诗,前两节写的是变,变的是时间、乡土与乡音,最后一节写的是不变,不变的是把“中国”称为“唐山”的华侨那颗中华民族的心脏!这是何等炽热真诚的爱国之心啊!其实,原意为“大唐江山”的“唐山”一词,本身就凝聚着海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自豪之情,因为那在海外享有崇高威望的大唐王朝,可谓古往今来海内外中国人永久的荣光!

四、星光璀璨与道德浩荡

说过了伟大的汉朝、光荣的唐朝、域外称呼中国为汉为唐的概况以及感人至深的“唐山”称呼,接下来我们应该打破沙锅问到底,揭开最后的秘密了:当初,刘邦、李渊创建的王朝,为何称汉、称唐?在历史的演进中,汉、唐国号又被赋予了怎样的美义、具有怎样的影响?

关于刘邦称汉的过程以及汉国号的美义与影响,我归纳为以下六点认识:

第一,从历史看,公元前206年,秦朝刚刚灭亡的时候,西楚霸王项羽主持分封,分封沛公刘邦为汉王,汉国号从此出现。为什么刘邦的封国称汉呢?直接原因是这个王国的都城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而南郑是秦朝汉中郡的治所。

第二,从语言看,秦朝的汉中郡,意为“汉水流经的地方”,而不是通常認为的“汉水中游”。“汉中”的“汉”指汉水,汉水流经今天的陕西与湖北,长1500多公里,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汉中”的“中”,则是古代巴人语言的华夏文字记音,意为“地方”。

第三,从文字看,“汉”是个美好的字眼。首先看字形。战国时“汉”字的写法,左为“氵”,右上为“或”(國的古体),右下为“大”,如果望文生义,“汉”就是“滋润的大国”的意思。其次看字音与字义。“汉”本为拟声词,清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漾言其微,汉言其盛。”这话的意思是,发源时的“汉”,因为水流弱小,所以拟声为“漾”,微波荡漾的漾,等到水流盛大了,又拟声为“汉”,也就是说,“汉言其盛”,“汉”因此寓有了盛大、伟大一类的美义。

第四,从天文看,“汉”字还有一层美义,因为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相似,都是由西北流向东南,所以银河又被称为“汉”、“云汉”、“银汉”、“星汉”、“天汉”,这样地上的“汉”水就与天上的银河联系在了一起,也就带上了特别的美义。

第五,从心理看,本来刘邦是不愿意接受汉王的分封的,因为按照当初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人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汉书·萧何传》),那么公元前206年刘邦应该被封为更好的关中王。而刘邦之所以委曲求全地接受了项羽给予的“汉王”封号,既与他的军事实力起初无法与项羽抗衡有关,也与他的谋臣萧何的劝谏有关。萧何的一句“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书·萧何传》),对于刘邦具有关键的心理安慰作用,它甚至使得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战胜项羽、得到天下后,仍以“汉”作为他所开创的统一王朝的国号,毕竟,“汉”是如此美好的一个字眼!而到了后来,有人干脆跳过上面所说的种种关联与环节,直接把刘邦的汉国号与“天汉”银河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二说:“秦亡,项羽封高祖为汉王。高祖欲攻羽,萧何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遂从之。”又明朝时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说:“汉,那意思是银河。”(利玛窦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第1卷第2章,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六,从影响看,仿佛天上银河一般悠长盛大、星光璀璨的汉朝,包括前汉与后汉,或者西汉与东汉,既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持久的王朝之一,汉国号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号之一。汉国号的影响,既表现在汉演化为此后直到当今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也表现在汉国号为后世许多的汉族与非汉族建国者所沿袭,既表现在汉成了当今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特别高与使用场合特别多的一个字眼,也表现在我们这一讲所讨论的主题,即汉成了域外有关中国的一种习惯称谓。

再说李渊称唐的过程以及唐国号的美义与影响,我的基本认识是:

第一,从客观背景说,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以唐为国号,是缘于他的祖父李虎是北周追封的唐国公、父亲李昺是北周袭封的唐国公,他自己又是北周的唐国公、隋朝的唐国公与唐王。这样以祖上与自身的封爵作为新王朝的国号,可以显得渊源有自。

第二,从历史依据说,作为唐朝国号直接来源的唐国公爵位,与李虎出身河北赵郡李氏有关。在古史传说中,帝尧的唐国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赵郡就在唐国的地域范围之内,所以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

第三,从主观因素说,隋朝末年,李渊先后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作为帝尧唐国核心故地的地方军政长官,李渊起兵之前,就以兴复帝尧的唐国为远大的志向;等到唐朝高祖李渊驾崩以后,他的孙子皇帝李治与孙媳妇皇后武曌把他的谥号“太武皇帝”改成了“神尧皇帝”,这也十分贴合李渊称帝前的心志、称帝后的自况。

第四,从道德象征说,帝尧与唐国的确充满了正能量。作为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这个“二帝三王”系统中的第一帝,原型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的帝尧,堪称中国古史传说中仁君的典范,如《论语·泰伯》中所记孔子对帝尧的赞美:“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就是:“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呀,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尧的恩德多么广大呀,百姓们都不知道如何来赞美他。多么伟大呀,尧取得的功绩。多么光辉呀,尧的礼仪制度。”这样的帝尧,真是伟大的圣王,道德的化身!至于帝尧的唐国号,同样非比寻常。本来,在文字学上,唐就是“大”的意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指出:“唐,大言也”;而作为帝尧国号的“唐”,更是引申出丰富的含义,如东汉《白虎通德论·号》说:“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南朝顾野王的《玉篇》也说:“唐,尧称唐者,荡荡道德至大之貌。”这是说,帝尧的唐国号,象征着浩浩荡荡、广阔无边的伟大道德。

第五,从政治寓意说,“神尧皇帝”李渊以帝尧为榜样、以唐为国号,是希望自己成为帝尧一般的仁君圣王,是希望自己缔造的唐朝“道德至大”,是希望自己这位神尧皇帝开创的唐朝成为帝尧唐国那样的太平盛世。令人欣慰的是,李渊的子孙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唐朝不仅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的代称,而且成了中国历史上以德治国、名声最好的王朝之一;唐朝不仅卓然屹立为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标志,而且唐作为中国的域外他称,历经1000多年而不衰!

巍巍大汉,汉是中国历史最鲜明的记忆;泱泱大唐,唐是中华文化最显眼的符号。接下来的最后一讲,我们还将讨论既饶有趣味、又引人深思的龙与狮两个称谓。诸位应该知道,在中国、也在外国,所谓龙的传人,所谓狮的国度,指的都是我们中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