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东涛+汤莉
“聚焦富民”,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响亮而又坚定地发出这一号召。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不仅是“聚焦富民”的重要抓手,而且两者互相支撑、互动并进。江苏是全国的一个民营经济大省,江苏“聚焦富民”既有十分坚实的民营经济基础,又有此次党代会激发出来的全民持久动力,相信一定能把富民“基因”深深扎入江苏大地。江苏要以此为新起点,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焕发精气神,抓住新机遇,闯出新路径,在“聚焦富民”中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在民营经济大发展中实现“聚焦富民”新目标,从而真正建成“强富美高”新江苏。
一、当前江苏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进展与新起点
当下,省党代会发出“聚焦富民”号召,江苏民营经济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新进展也就成了新起点。
规模已超半壁江山,发展保持平稳健康。最近几年,江苏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挑战,碰到了不少困难,但广大民营企业家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奋力拼搏、逆势而上,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了平稳发展。2015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8564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全省GDP增速0.4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5%,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拉升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5.2个百分点。
商事改革不断深化,创业创新十分踊跃。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最近几年江苏在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不仅全面落实“先照后证”,启动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及时推进国务院倡导的“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及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的登记制度改革,千方百计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到2015年底,江苏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户数一共是569.4万户,比上年大增41.8%。其中,私营企业累计登记户数达182.2万户(其中2015年新注册私营企业39.4万户),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有一大批知名企业,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6家、超500亿元的10家、超百亿元的94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72965.4亿元,比上年底增长30.7%,位列全国第二,户均注册资本由2014年底的355万元提高到400万元。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的私营企业达到9360户,比上年底增加1845户。私营企业集团达到1914户,比上年底增加87户。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387.2万户,其中2015年新增63.7万户。
民间投资量质齐升,支撑全省经济稳定增长。最近几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扑朔迷离背景下,江苏民间投资尽管也受逆境困扰,但总体上保持量质齐升、结构趋优,实属难能可贵。2015年,江苏民间投资共完成3.2万亿元,同比增长14.0%,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6个百分点,占全省全部投资的69.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0.8%;全省民间工业投资达1.7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额的72.9%。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完成工业投资1.5万亿元,同比增长19.1%,比全省工业投资增幅高6.7个百分点。
利税就业持续向好,社会贡献不断提升。最近几年,江苏民营经济创造的GDP不仅在全省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经济社会效益相对较好,从而对全省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首先,表现在利税较快增长上。2015年,江苏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5%,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平,高于国有企业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893.8亿元,增长21.2%,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上缴税金6652.4亿元,占全省税务部门直接征税总额的57.1%,成为江苏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次,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江苏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合计达到2791.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5%。
企业勇于科技创新,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科技难关,打造转型升级主引擎。江苏民营企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引进科技型领军人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2015年,江苏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01046家,同比增长19.8%;实现总收入72812亿元,同比增长17.8%。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约占全省企业研发投入的2/3,近半数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建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能自主开发新产品或采用新工艺,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升。江苏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已达40万件。
勇挑外贸出口重任,成为外贸战线生力军。最近几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分突出,主要源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推进所谓“再工业化”,尤其是强化贸易保护主义,直接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我国对外出口明显受阻,而且贸易摩擦影响凸显。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外贸增速下行压力也很大。在此形势下,江苏民营企业勇敢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挑起了外貿出口的重任,成为外贸战线一支生力军。2015年,江苏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068.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增幅高于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速2.2个百分点,高于外资企业增速2.5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1.5%,较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3.4%,即占全省的1/3,较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同时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继续提高。
二、当前江苏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此大背景下,江苏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些问题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处于最困难时期。
产业层次依然较低,区域发展差异较大。江苏民营经济从整体上来看,产业低端化现象还比较突出,转型升级的“火山”层层叠叠,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当数量的民营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偏高,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远没有掌握,呈现出“四重四轻”现象——“重生产、轻品牌”,“重引进、轻创新”,“重投入、轻研发”,“重制造、轻管理”,因而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现代服务业中民营企业比重仍然过低。2015年,江苏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集中了七成的私营企业,但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卫文体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中,民营企业则涉足较少,比重不足1%。三是制造业偏重于苏南,苏中、苏北则相对较低。2015年,苏南民营工业产值达到35839.9亿元,占全省的40.9%,即超过四成。苏中、苏北分别为22980.3亿元、28717.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6.3%和32.8%。四是民营“百强企业”区域分布也不平衡。2015年,在江苏省营业收入“百强”民营企业(集团)中,苏南入围67家,比上年增加2家。苏中入围23家,比上年减少4家。苏北入围10家,比上年增加2家。入围企业数量列前3位的市分别为:无锡市18家、南通市17家、苏州市16家。
融资渠道仍然不畅,资金短缺制约发展。多年来,江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贵”、资金链紧张等问题,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截至2015年末,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22万亿元,比年初仅增3184亿元。虽然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优质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且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融资的高山”难以逾越。从间接融资来看,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导致综合借贷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大量民企的企业制度不够成熟和规范,信息不透明,大银行很难解决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出于自身风险防范而不愿提供融资服务。同时,证券市场对私营企业的开放度仍然较低,能够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募集资金的私营企业极少,特别是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使得民营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市场准入仍有限制,投资意愿有所下降。最近几年,全球经济萎靡不振,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大量低效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存在,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逐步变薄,导致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下降。同时,由于某些银行过度抽贷、压贷,一些民企老板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导致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直接影响到投资总量的增加。2015年,江苏全省民间投资增速为14.0 %,比上年回落了0.8个百分点。目前,江苏绝大部分投资领域均对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开放,但由于种种原因,民营经济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其他很多行业民企占比仍然很低甚至是空白,“市场的冰山”难以溶解。一些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办事效率仍然不高,“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现象仍然存在,在一些垄断行业或关键和重点领域,民间资本仍然很难进入,即使进入,发展也较为缓慢,占比依然很低。目前,在整个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航空运输业仍是空白,金融業、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等重要和关键领域的投入,均不到民间投资总量的1%,占全部行业投资总量的比重也明显偏低。
体制障碍尚难消除,平等地位仍未真正确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旨在确立民营企业平等市场主体地位,并为其发展创造公平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观念偏差、利益纠结、制度设计缺陷、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当前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权益并未能够实现平等保护,出现“重公有、轻私有”现象,非公经济产权保护存在短板,非公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经营活动仍然存在体制障碍和其他隐形壁垒。一些民营企业家对其产权保护现状感到担忧,影响民间资本持续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在产业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受歧视现象比较普遍。
企业数量少于广东,发展质量不如浙江。众所周知,广东、浙江和江苏都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大省,但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并未改变这一整体格局。首先是在民营企业数量方面,江苏被广东一举超过。截至2012年底,江苏全省民营企业累计登记户数为484.1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达131.3万户,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但是,从2013年初开始,广东在全省兴起热火朝天的“商事制度”改革,先手获取改革“红利”,截至该年底,民企总数超过550万户,比江苏多出20多万户。此后,随着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广东大众创业环境日益宽松,万众创新热情进一步激发,民企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井喷”之势。到2015年末,广东民营企业总数已达756.78万户,同比增长15.1%,其中私营企业248.12万户,增长27.4%;个体工商户492.99万户,增长10.4%。在企业数量猛增的同时,企业规模大幅扩张,私营企业集团化运营趋势明显。如:从户均注册资本金来看,2015年广东私营企业、个体户户均注册资本金分别为505.16万元和3.22万元,同比增长29.4%和13.0%;亿元以上私营企业广东现有17402户,增长64.6%,私营企业集团1550户,增长7.6%。其次,江苏民营企业质量一直逊于浙江。2015年8月,全国工商联如期揭晓“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江苏进入94家,比上年减少2家,浙江进入134家,比上年减少4家,但江苏仍比浙江少40家。特别令人纠结的是,在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多年比较中,江苏虽然民企总量比浙江多得多,私企总数几近浙江的两倍,但入围“中国民企500强”的数量不仅历来少于浙江,而且最近几年与自身相比也总体上趋向减少。
三、江苏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新机遇和新路径
当前,江苏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但也面临着大好机遇。全省上下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大政方针,紧紧抓住机遇,直面严峻挑战,千方百计迈出富民好路子,殚精竭虑闯出富民新路径,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实现“聚焦富民”大突破。
以习近平总书记“三不变”重要论述为遵循,依法保护非公经济财产权。2016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亲切看望各位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总书记强调,这“三个没有变”,实际上是“三个不能变”,也是“三个不会变”。总书记还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联组会讲话全文首公开,“非公经济”成关键词》, 2016年3月11日)因此,“三不变”,既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也向全社会释放了清晰无误的信号,尤其是给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吃下了“定心丸”。
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首次在产权保护领域出台的专门文件。《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指出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立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尤其是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不平等问题。《意见》重申,“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并要求“加大对非公有财产的刑法保护力度”,必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江苏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尤其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以市场经济“三只手”同向发力为引领,激发市场活力掀起创业新高潮。政府必须弱化管制思维,强化服务意识,甘做推动经济发展的“店小二”,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周到服务。政府要敢于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精神把改革向纵深推进,用更大的“放”、更好的“管”、更优的“服”,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释放发展潜能。针对目前改革中仍然存在的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理念,持之以恒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尽快消融“市场的冰山”:首先要大力做“减法”,实行更彻底的放权、更精准的服务,更合理地减轻企业负担,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力度,真正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积极做“加法”,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公平公正、活而有序的政务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再次要以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发扬“钉钉子”的精神,紧盯企业投资不便利、群众办事不方便的突出问题发力,一鼓作气、标本兼治,使企业和群众真正得到实效。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放宽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准入,扩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扶持和促进民间投资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进入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充分发挥好民间投资在推动全省投资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民营银行建设,在改善和加强金融监管条件下发展民营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像广东那样营造更加浓厚的改革氛围,全面清理各种行业准入证、生产许可证和职业资格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切实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充分激發市场活力和群众热情,努力把江苏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双创”活力最强的区域。
以居民收入列“三个口袋”之首为指向,三方合力共推民营经济大发展。到2020年,江苏必须“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三个口袋”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其排序一改过去“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的老套套,这在江苏还是第一次,清晰地向全社会传递了未来五年江苏的发展指向。
“百姓富”,是全面小康的直接体现。江苏居民收入长期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在人均GDP中所占比重只有33.6%,不仅与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有较大差距,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10.9个百分点,早就应该补齐短板。江苏所有的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分配政策等,都应当是为了富民,因此必须把富民放在首位,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增强了,才能购买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三个口袋”中,“财政收入”虽然排在最后,但并不意味着地位削弱。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根本属性,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必须用于民生,实行更公平、更均衡、更可持续的普惠制政策,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以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财政让利于民,群众手里有了本钱,创业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创业的人就越来越多,就业的机会就越来越多,居民的收入就越来越多,财政的税源也就越来越丰厚。因此,“三个口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个口袋”排序的改变,涉及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比例调整,无疑有其积极意义,但“分好蛋糕”必先“做大做好蛋糕”,富民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广大农民和各类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都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积极创造者。“企业利润”在“三个口袋”中排位居中,其实意味着企业要惠及两头、一身三任: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无疑要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两者都取决于企业缴纳的税收,企业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经济单位。目前在江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江苏民营企业要为富民做出更大贡献,有赖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赖于民营企业家运筹帷幄、励精图治,有赖于企业员工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同时,政府要对企业放水养鱼,给企业更多自主权,真正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权还给企业;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健全完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跨越“融资的高山”;要积极构建和形成政商之间的“亲”、“清”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打造“降成本”、“减税费”、“利投资”的宽松环境,实实在在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锻铸企业更强大的国内外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利润丰厚了,就能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就会有更多的税收回报社会,老百姓的口袋也才能真正得以充实。
以协调增长“三个GDP”作为新坐标,激励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大提高。“经济GDP”是基础,“绿色GDP”是厚植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文GDP”是培育社会竞争力,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促进,从而实现“三个GDP”的协调增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富民”离不开“聚力创新”。江苏“聚力创新”,民营企业责无旁贷。民营企业要冲过“转型的火山”,必须深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把创新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常态化。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激励制度,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健全“产学研政金”合作体系,高度注重科学发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当前,产业发展日渐注重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互联网+”、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同时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孵化模式方兴未艾,而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等,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带来了产业选择的新机遇。民营企业要加快进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向中高端产业攀升,真正实现扩量提速增效目标。要加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发扬工匠精神,鼓励品牌创新,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紧紧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势企业更要大力推进专利、品牌、标准战略,致力于打造行业品牌、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奋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生态文明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杆,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企业追求“经济GDP”是硬道理,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一笔能够延续到后代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营企业要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经营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真心实意追求“绿色GDP”,努力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并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环境生产率,把垃圾变成资源,把废弃物变成好产品,从而实现自身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必须确立共享理念,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努力追求“人文GDP”。首先,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这既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质量是生命,声誉是核心,消费者总是希望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享受到品质优良的服务。因此,必须坚决打击那种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为,切实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次,确保企业警钟长鸣常备不懈安全生产。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立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机制,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制度,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范围,取消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再次,充分尊重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企业员工既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社会成员,不能把员工仅仅看作是被雇佣的劳动力,把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视为增加企业的负担。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果得不到尊重和维护,往往会导致员工上访甚至罢工等意外事故发生,不仅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混乱,而且给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因此,尊重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在可能条件下适时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也是促进富民的重要表现。最后,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真情回报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获取合理合法利润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但企业更是根植于社会的“企业公民”,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坚决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诚实经营、节能环保、热心公益事业、多行慈善之举等。其实,企业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更加取信于民,更加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展开。江苏民营企业应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机制,将履行社会责任转化为战略竞争优势,全面提升“社会竞争力”,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诚信守法生产经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设一支真正过得硬、高素质的江苏职业经理人队伍,为企业发展树立好榜样,为社会进步凝聚正能量。
(储东涛: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汤莉:江苏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