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璘
摘 要:职业院校作为中国国民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高技能、高实践的专业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职业院校本身以高效的教学管理去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管理现状,结合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谈谈如何以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推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育管理;职业院校;高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20-02
引言
“过去,职业学校对毕业生的定位是套一身蓝工作服的产业工人;现在,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为中高端产业输送技能人才。”在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直言:职业院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在教学中,一是要规范教学计划,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杜绝课程开设随意性大、使用低水平自编教材等现象。同时,适应生源变化、学制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新情况,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定位做了进一步明确。这一决定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这是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现状
第一,人才培养观念相对落后。当前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观念相对落后。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一大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是以理论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现状。针对某一专业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只重视某一方面的学习,在其他领域却相对“空白”。而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要往往需要多样型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兼顾其专业其他方面的知识贮备。而现阶段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的革新思想,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人才就业与在校学习相对笼统。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以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导向,以毕业生就业率为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对于人才培养和就业率的片面性,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目标重在就业率,而不是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身。有些职业院校盲目以追求就业率来赢得招生数量。在院校的课程专业设置上,为了就业的需要,对于学生基本理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忽视了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的培养。有的院校甚至在教学管理中,把几个专业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工作。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首尾不能兼顾、学而不精,缺少扎实的基础,难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第三,忽视素质教育的培养。很多职业院校在思想文化课程的开设上缺乏一定的比例,一味地把专业和实践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本着全面、多样、系统、长久的教学原则。对于人才自身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塑造缺乏一定的系统过程。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往往只会做这个岗位的工作,对于企业要求的组織协调能力、压力自我缓解和教育等素质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造成毕业生在岗位上持久性不足,对用人单位的人才管理和成本带来了不小的隐患。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正确看待工作现状,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职业道德和认识不清,造成了在岗位上动不动就辞职不干、对岗位的要求和责任不能正确执行、对部门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等情况屡屡发生在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
二、基于高效教育管理模式,推动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第一,深化教育管理理念,树立高效的人才培养观。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深化教育管理理念。职业院校应该全面转变传统粗放式的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实用与全面相结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具备全面和全局的发展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与管理、生产与协调的综合性应用人才。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还应该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纲领,深入市场和企业一线,有效地进行调研工作,更新教育管理的思维和认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生源上,质量相对较差,加上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对欠缺,其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相对困难。所以,职业院校应该树立高效的人才培养观,深化教育管理理念。笔者所在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具有超前意识和战略思维,紧紧把握发展良机,励精图治、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以灵活、开放的态度不断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共享平台,提升学院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为学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建设环境。对学院发展建设进行了“万人规模,西部一流,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综合类、教学型、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准确定位,明确了“五个面向”“六多格局”“七为方针”的办学思路、办学方向和“三步走”“三次创业”的办学治校方略,确定了未来的建设走势、重点和目标,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干劲,成为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发展动力,使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社会声誉等方面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第二,提高教育管理成效,重视人才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教育管理的成效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活动时,充分地重视人才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在职业教育和管理模式上,不能沉溺于传统僵化的模式,应该以全局的发展理念为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教育和技能为基本,整合相关的课程和专业资源,把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其中。此外,在人才培养中,切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务实的精神和工作态度以及综合的为人处世作风和能力,实现人才量的提升、质的飞跃。
第三,强化教育管理意义,科学落实人才考核和评价制度。对于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成为了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传统的人才培养标准,片面地重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和技能应用的能力,忽视了学生在“软件”方面的考核。素质教育发展下,对于人的考核和评价已经告别了传统的“粗暴”的评价模式,转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体系。这是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上的重要改革与转变,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意义,考核和评价模式的转变,也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推动校企联合多样化发展。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多年来成为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模式。校企联合有利于学生转化知识为实践能力,推动其自身知识的转化能力。在校企联合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该与时俱进,转变其鼓励的模式,结合工学联合的背景,多样化地开展教学,弥补自身在教学设施上的不足和缺失。比如在很多职业院校中,由于教学设施的相对老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求,跟不上科技时代企业对于设备的更新换代。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紧密地与企业结合在一起,可以采取“新型学习+实践”的模式,与相关高新企业合作,邀请企业的工程师或者技术负责人作为学校实践课程的教师,把现代企业对于生产、运行的知识带给学生们,尽早地去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这样的过程对于企业和院校来说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学校在弥补现代化设备和教师的同时,企业也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培养和塑造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人才资源。
结语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多样化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目前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来看,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改革。职业院校在教育和管理上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每一个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立足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管理模式,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尊重人才自身的发展,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效,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中国国情的职业院校人才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廷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2] 匡瑛.政府如何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持续发展[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3] 徐迅.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索[J].湖南医科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 郑柳青.澳洲经验对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启示[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5] 刘丽.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
[6] 王海萍.基于企业满意度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7] 周耕夫,李栋学.工学结合:期待制度与法规的哺育——来自德国“职业教育合同”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8] 刘江义.美国的“人民学院”——关于美国社区学院的理念、经验和特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9] 袁卫国.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思考——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说开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10] 牛小铁.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2,(1).[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