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凝异
离重庆主城约150千米的梁平县,古称梁山,是有名的“竹乡”,雨量充沛,盛产慈竹。慈竹,可药用止血,更因纤维长、韧性强,成为竹编工艺品材料。
与其他地区竹编多以竹片为原料不同,梁平人将慈竹刮青去簧,劈成竹片后再篾成直径只有0.3毫米到1毫米的细丝,然后以织布机的方式脚踏手捻进行编织,蚕丝做经,竹丝做纬,制成长长的竹帘。一天8小时能织1米长。而竹帘宽度,则取决于竹节的长短,从20多厘米到约60厘米不等。
这项“织竹”技艺,起源于宋代,到清代开始运用国画技法在细丝竹帘上画山水、花鸟、人物,或是写以书法。挂在窗户上既通风透气,又能观室外,而在外面,却不能看见室内活动。2008年,梁平竹帘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类名录。精湛、令人叫绝的竹帘制作技艺,却被忽略了。
如今的“竹乡”,制作竹帘的僅4家作坊,均以销售竹帘画为主营项目,牡丹、老虎、仕女……苦守着百年来的传统,令人尊敬却显得无奈。没有市场,就没有生产,“织竹”技艺,几乎沦为表演类项目。可惜了《梁平县志》所载:“竹,栩毛之属,必他处所无及,征诸宋史,则尝贡锦。”
《中华手工》,与73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牟秉衡合作,首次尝试以无画的素竹帘做茶席,透气、轻便,可卷折,易晾晒,重新还原“贡锦”之生活所用。望这有着“薄如蝉翼淡如烟”美誉的竹帘,重新走入今人视野。
竹与茶,自相配。
织竹,似知足,是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