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流行音乐改编接力现象分析

2017-03-24 19:48张益翔
艺术评鉴 2017年1期
关键词:改编流行音乐大学生

张益翔

摘要: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有着个性张扬、独自思索、自由随性等个性特征,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综合素质发展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作为探讨角度,研究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知情况,探究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所在,认为流行音乐对于大学生的主要吸引力是情感现象、娱乐现象、参与现象及消费和快速更替现象。结合流行音乐的特点,详细分析大学生运用自身所被流行音乐吸引的特点去改编属于自己思想、情感的歌词。

关键词:流行音乐 大学生 改编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050-03

近日近百所高校对《南山南》进行了改编接力,各自都用不同版本的《南山南》唱出了对母校的深情告白。2015年11月6日,北京迎來了近几年少见的早雪,而千里之外的南京气温却任性的停留在了20多度。一南一北的差别引起了一场《南山南》改编的接力,南京大学在官方微博上写道:你在北京的寒夜里大学纷飞,我在南京的艳阳里四季如春。并@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的官方微博写道:如果天黑之前来得及,我会记住这跨越南北的美丽。这只是在《南山南》这首歌曲的歌词上做了简单的改动,就点燃高校之间互动的热情,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十多所高校都参与到了改编歌词的接龙中。之后南京大学的师生干脆把多所高校的歌词汇集成一起,录制、剪辑完成了一篇完整的高校版《南山南》MTV。此后各地的高校也把歌词的改编接龙演变成了自编成本校独一无二的《南山南》,风景、小吃、典故等大学里怀念的一景一幕都被收入到歌词中来。

进入毕业季的学校里到处都充斥着离别的味道。有人说,青春是段跌跌撞撞的旅行,拥有着后知后觉的美丽。而紧随其后各高校版的《小幸运》便开始走红网络,通过改编歌词来纪念、感恩在母校度过的时光。一首西南政法大学的《小幸运》一出,就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除了西南政法大学版外,四川外国语大学、长春师范也改编了自己版本的《小幸运》。

一、社会现象

《辞海》里这样告诉我们:流行音乐具有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等特征,它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和欣赏,是流传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1]。这些音乐深深地贯彻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便又有“大众音乐之称”。因此流行音乐是与大众喜爱密切相关的。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音乐欣赏水平、兴趣爱好、文化底蕴都参差不齐,甚至不同的生活习惯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学校或社会群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一个班、同宿舍或在澡堂里,在相应的环境中,在偶然的因素下,都会使大家产生众口同唱某一首时下流行,或曾经流行的歌曲的闪念。而这些受大家喜爱的歌曲会因为某个人随意的口头改编而引发起改词接力。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校园中观察到,在社会上一些非正式群体中仍然可以发现它的存在。分析研究此社会现象将促进当今社会文化生活健康地发展。

二、情感现象

现在的青少年拥有与成人一样的情感寄托,他们也需要情感的表达与宣泄。而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和身边小环境的制约使得他们的某些情感和情绪沉积于心,无处表达和宣泄。而作为审美主体的青少年便能够在众多流行歌曲中找到与之心态相应的审美对象,以与之相对应的关系予以关照并加以符合自身写照的境遇或现实基础改编歌词。由于CD、VCD、卡拉OK、广播及强大的互联网媒体等审美对象是公开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青少年将能够不受各种社会规范或小环境等非审美体验的事物困扰,便可以尽情地表达与宣泄。由此可见,流行歌曲是青少年表达情感的一种基本途径或最佳方式。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承认这一点而感到吃惊。因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本质属性是“美”,但又并非所有音乐都具有美的属性,也不代表一切音乐作品全部具备同样的审美价值。有同学说我比较喜欢热情、伤感、情绪疯狂的歌曲,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而又迷惘不知去向。流行歌曲凭借其极大的感染力,深入大学生的心。流行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大都音韵优美、情深意长,表达了对个人生活和理想与内心的感受,加之以现在网络传播的发达,很多人将自编的歌词融入原来的歌曲,无论是爱屋及乌还是音乐的和谐程度、内容都更加贴合自身共鸣,这些都更容易在情感方面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同时便会使大学生对流行歌曲歌词改编产生迷恋,进而演变成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自我心理。

三、流行音乐消费与快速更替现象

“快餐文化”被人们喻为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忽略了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快餐文化迅速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充斥着文化领域甚至渗透至庄严的学术界[2]。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流行音乐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是因为它的通俗性、娱乐性以及它以普通大众为接受对象的特性,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得以满足,又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渐渐从原来的边缘地位向音乐消费中主流地位过渡,被越来越广泛的受众群所接受。其次是由于它的复制性、模式化的生产方式及其商品性、市场性使得音乐文化领域发生了空前的结构重组和理想置换。它的发展只是在适应着人们的消遣、娱乐的感性需要,而不以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为要义。正因为现如今的音乐体系抛开了严谨的规则、标准和结构,大量的歌曲蜂拥而至,大部分歌曲的功能和弦以一、六、四、五级的进行演变成了流行,这根本不影响人们喜爱的脚步,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可以将歌词进行改编,成为属于自己的文化或快餐文化。

四、娱乐现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写到:通俗音乐泛指一切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区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3]。流行音乐作品的内容通俗易懂,题材多取自于日常生活,大多数表现爱情主题,欣赏和消费的主体以普通大众或亚文化群为主,因此其娱乐性和消遣性而被注重和强调。它的通俗性决定了它拥有大众的基础。大众可以主动参与表演,增加了能动的空间,人们能够从中得到乐趣、放松与享受。因此,娱乐性是流行音乐的主要特征与功能。高校学院派音乐教师对待流行歌曲通常是从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的音乐美的意识流态入手。流行歌曲的生命力虽没有高雅音乐强大,但不能因此而一味排斥它,更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部分高校教师推崇高雅音乐,反对学生演唱流行音乐,这样做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不现实的,也恰恰违背了娱乐现象,很多人对待音乐或某项事物仅仅只是抱有娱乐的心理,无关专业性与合理性,大学生将自己所喜爱的歌曲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良好的歌词改编很可能成为正能量的积极传播方式。

五、参与现象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音乐不是少数人的享受,它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努力使它成为大众的财富。”[4]

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是柯达伊的愿望,并使人类具有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修养,进而让生活更加幸福、高尚。现如今的很多高校里流行街舞,学生通过学习和表演街舞,使各自的個性特点和行为方式得到调节和改善,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谐合作发展。而如今的流行歌曲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发展途经,随着网络歌曲的大肆传唱,使网络歌手应运而生,而网络歌手的一夜走红,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追星与造星梦想,于是“粉丝”在高校校园中迅速流传,并大肆传唱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创作题材往往以实际生活为主,强调自我以及强调内心的情感,使年轻的学生产生共鸣;而流行音乐编曲相对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因而使演唱者在演唱时得到了情感的宣泄和自我陶醉感。这极大地增强了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

六、即兴现象

所谓即兴性,是指演唱者在演唱流行音乐过程中经常会根据现场气氛即兴地融入一些创意性元素,如语言、动作、旋律变奏等。流行音乐中最富创造力和最值得期待的便是即兴表演,它需要演唱者具有过人的音乐感觉和高超的音乐功底,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表演才能出神入化。

流行歌曲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甚至它已经是人们大众思想、意识形态的标尺。音乐专业的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他们拥有过人的音乐接受能力和音乐感悟能力,加之他们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相对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音乐鉴赏力,因此,在对流行音乐的感知和领悟能力方面就超出其他人。这也为即兴创作改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即兴不排除能创作出更好的原创歌词以及原创歌曲。

总之,在流行歌曲中,歌词的内涵、词作者以及曲作者的表达意图,都与创作者的文学修养水平和艺术修养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超群的文学水平,对歌曲的韵味和体验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方面。而音乐艺术不能仅限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方面,需进行更深入的感情表达。因此要想音乐审美能力得到一个质的提高必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是为他们的音乐创编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武敏,陈曼倚.从“快餐文化”现象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J].艺术教育,2008,(11):66-67.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改编流行音乐大学生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