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

2017-03-24 19:27蒋春雷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思维能力

蒋春雷

[摘 要]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通过实物演示,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突破认知难点、提升学习兴趣、历练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数学实验;亲历过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57-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新教材设置了“综合与实践”板块,让学生在剪裁、折叠、测量的过程中观察、实验、探究、验证。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数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亲历过程,在数学实验中提升学习兴趣

活泼好动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运用实验正是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认知规律,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教师对实验内容的选取要新颖而合理,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

如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教师设置了“动手做”的环节,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借助统计表学会整合和分析数据,在验证猜想过程中促进实践和协作能力的提升。教师首先为学生出示了一枚1元硬币,并要求学生猜测:如果随手抛硬币,哪面朝上的可能性较大?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可能性应该一样。此时,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抛硬币活动,分三组,每组十次,分别记录每组中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次数,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有的学生负责抛,有的学生忙着观察,有的学生则忙着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彼此协作中其乐融融。

学生在直观、鲜明的实验过程中亲历了数据获取、收集的过程,在生动有趣的实验操作中感受到动手实践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为接下来的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收集了最客观、最原始的数据。可以说,数学实验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将学寓趣的境界。

二、借助实物,在数学实验中突破认知难点

数学是一门关乎思维训练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法寻求思维的突破口,攻克学习上的困难。

如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教师给出情境: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全部涂色,并将各个棱长分别分成2、3、4份,切开后分别可以分成多少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中各有多少个面是被涂色的?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但对每个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却无从入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一个大土豆切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并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大正方体进行联想,一方面印证自己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的猜测,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己动手找出规律所在。实验完毕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闭眼想象这些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中的位置,通过对整个过程的梳理与整合,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动手操作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思考的平台,引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突破了思维的盲点,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走进生活,在数学实验中历练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将思维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是促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知识,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提升。

如教学“校园绿地面积”时,教师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我们学校绿化面积是多少?人均绿地面积又有多少?学生在交流之后,得到了相应的活动方案,教师则提供卷尺、长绳、三角板等测绘工具,让学生根据草坪、花圃、树林的形状收集数据。校园中有一块长方形花圃,中间有一条笔直的小路,很多学生都将这条小路两边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进行了测量;有的学生则认为只要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量出小路的宽度,用整个宽度减去小路的宽度,就得到实际花圃的宽度了。在测量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遇到了不规则的图形,教师则引领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组合图形的知识对不规则图形进行切割、划分,從而有效解决问题。

在学生掌握方法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探讨与研究,而是带领学生“真枪荷弹”地运用各种测绘工具到现场进行测量和收集数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时,教师再引领学生现场解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摇篮,更是历练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石。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借实验操作 助学生成长
数学实验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