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慧
数学课堂的本质在于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戴一副数学的眼镜看问题,智慧地学习”,真正育学生的大智慧。对于教师“智慧地教”而蕴含的课堂教学智慧,其实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厚的开发教材的能力。这样数学课堂中就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就能顺势引导、化解危机,生成教学机智。很喜欢这句对智慧的诠释:从简单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名之智慧。要想让学生智慧起来,教师先要把窗户打开,让阳光进来,让学生看到外面“立体”的世界。启迪学生终生受用的智慧,追求智慧的课堂是我一生的追求。
前不久,听到了一节课“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基本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复习两位数比较数的大小,接着出现书中的情景,让学生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并以此为契机揭示了课题。接着让学生结合计数器来比较……
生:老师,这个我早就会了,我还会五位数的比较呢!
有两三个学生见此生这么一说,也附和道,我也早就会了……
孩子们真实的想法激发了我的思索:
在二年级学生的脑中难道就仅仅只有会比较两位数这样的知识储备?对于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在生活中学生就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积累?
答案是否定的。我意识到教师必须要重组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以“生”为本。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师:你知道要比较“怎样的数”的大小吗?(千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
师:这些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前我让小朋友用学过的数写一句话。大家写得非常认真,值得表扬。我选择了其中的7句话。
师把这些数250、9999、3560、3980、3972、10000、3976大大地写在了黑板上。请把这7个数大声地读一遍。可别小看这7个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的联系。
师:这7个数中,谁最大?为什么?10000与9999比较,中间填什么符号?
师:如果10000与其他的几个数比较呢?你发现什么了?
学生尝试回答: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
这7个数中,谁最小,为什么?
师:除了10000和250,还剩下5个数,请你任选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生:9999和3976比较,9999大。9个千和3个千比,9个千大。所以9999>3976。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位数相同,千位上大的这个数就大。
选择两个数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想法。3980和3560相比,3980>3560。
师:为什么不比较千位呢?(千位相同)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去比较百位呢?
师:如果百位也相同,怎么办呢?你们能举个例子吗?
生:3980和3976相比,千位相同,百位相同,我们只要比较十位,8个十比7个十多,所以3980>3976。
师:如果十位也相同,怎么办呢?你们能举个例子吗?
生:3972和3976相比,3972<3976。因为千位相同,百位相同,十位也相同,我们只要比较个位。2个一比6个一小,所以3972<3976。
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谁愿意来尝试说说比较四位数大小的方法。
学生交流。
师引导总结:先比较数的位数,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都是四位数,就先看千位,千位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千位相同,就看百位,百位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百位相同,就比较十位,十位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就比较个位,个位大的,这个数就大。
师:从250、9999、3560、3980、3972、10000、3976七个数中任选两个数填一填。
( )比( )多得多。
( )比( )少一些。
师:你能从小到大把它们排排队吗?学生排列顺序。
学生在认识百以内的数时已初步掌握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完全有可能迁移到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中来。教学时如果从两位数大小比较的复习入手虽然遵从了知识的逻辑起点,但是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却并非限于此。我们的课堂可以直接以学生的这种起点切入,引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此设计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的导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使本节课的重点从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调整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了解学生的“不需要”和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样重要。不要强迫学生接受他们“不需要”的东西,這样,课堂才能成为他们的乐园,知识才能成为他们的营养。
在这节课上,我与孩子们用心与智慧在交流,在真情的互动中学习,心中幸福洋溢。课后好长时间,我一直沉浸在感动和激动之中。直到现在,学生思维的火花还时时在我眼前闪耀。我感觉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学生是多么富有灵性的小生命。他们的头脑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着自己对数学的独特理解。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深刻把握数学学科本质,智慧地理解教材,智慧地驾驭课堂、调控课堂,智慧地悦纳教育,不断改变教学行为,智慧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过程不断走向智慧,真正打开学生的“大智慧”!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