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锋 张冬梅
职校生“自我接纳”班级团体辅导实践*
王之锋1张冬梅2
职校生面对社会评价的压力,常常会怀疑自我价值。班级团体辅导为职校生构建了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职校生通过与班级同学交流,提高自我认知,建立自我认同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职校生;自我接纳;团体辅导
职校生面对社会评价的压力,常常认为自己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才读职校,比起其他就读高中的学生,他们有自卑感,因此,他们常常会怀疑自我价值。在自我评价上,他们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经常担心自己在班级团体中能否被接纳。同伴关系会让他们有归属感,因此,他们有强烈的被认可的需要,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去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班级团体辅导为职校生构建了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职校生通过与班级同学交流,提高自我认知,建立自我认同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并非直接掌握了客观真理与现实,而是通过言语建构了一种主观现实。这种现实的概念、标签和语言描述一旦被人们建构与传播,就会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得到加强;一旦被个体同化,就会创造个体的内部现实。建构主义视角的团体辅导,帮助学生通过讨论与相互反馈,发现自身的资源,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1.暖身活动。
从班级团体暖身到小组暖身,学生逐渐进入团体活动状态。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圈,大家自愿在圈内自由行走,也可以邀请一位同学在圈内行走。在邀请与被邀请的过程中,学生体验被别人接纳的感觉,同时大家也变得熟悉与亲近。然后按照共同点,如血型、爱好进行分类站队,学生在找自己的位置的同时,也观察别人的位置,获得别人的信息。为了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不得不与伙伴交谈,由被动变主动,渐渐变得活跃起来。
2.“小组雕塑”活动。
班级团体随机分组后,各小组以“春”字为主题,做一个小组雕塑。小组成员各自选择姿态,相对静止地处于某个位置,好似一组雕塑。这些姿态可以夸张,雕塑成型前小组成员可以唱歌、跳舞,最后要定格成一座“雕塑”。
3.主题讨论。
小组讨论:“我是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用五个词描述自己,其他成员给予反馈,如果同意就点头,如果不同意则摇头。之后,小组每位成员对发言的学生给予评价。要求小组成员的评价不重复,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评价他人。
1.随机分组。
团体可以分成7~8人的小组,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班级团体要打破按照平时座次或班级管理的方式来分组,随机分组也让学生感觉到相聚在一起的缘分,增加活动的乐趣。
2.“小组雕塑”活动的作用。
“小组雕塑”活动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与交流,小组成员体验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增强小组的团体意识与归属感。“小组雕塑”活动的目的是暖身,不是文艺表演,雕塑做得好不好不重要,辅导者要让成员理解,所有的小组都在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每位成员都对小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做雕塑的排练过程中,各小组有不同的合作经历,在互动中可以看出他们心理相容、防御降低,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要让学生感到小组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成员可以大胆地探索雕塑的种类,分享他们做雕塑的体验,在互动中感觉自己被接纳与被肯定。
3.主题讨论的意义。
“我是谁?”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从自己和别人的角度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既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别人,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内平时很少接触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对他人有一定的了解。在充满温暖支持的环境中,学生获得别人的支持,对自身有全新的认识,学会接纳自己,也找到接纳自己的人。同时,他们获得归属感,也体验到被理解的欣慰。
4.“分享圈”技术。
团体分享时的座位要紧凑,保证每个学生都被别人看见,每个人讲话都能够被其他学生听到。辅导者要能够看到所有人,当学生发言时,用眼神与其交流,重复关键词,让学生感觉到被重视。当某个学生的讲话被打断,辅导者要主动介入,帮助他完整地表达自己,也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倾听。团体分享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全体成员都有机会说话,让每个人体验在团体中被尊重、被接纳的感觉。一圈分享后,可以让个别学生再次分享。辅导者可以问一个不大说话的学生想要说什么,让一个话较多的学生提问另外一个学生,并对他的回答做出回应。当学生感到被重视,团体成员之间的联系也会加强。
1.互动中的温暖。
——小组都是随机分的,有的成员我不熟悉,一开始进行活动的时候大家彼此之间都有些尴尬,但是团体游戏很快让我们消除了不自在的感觉。团辅活动加深了我对同学的了解,尤其是平时不熟的同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按生日分组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和我同月同日生的同学,感觉很有缘分。我本来就是一个特别缺乏安全感的人,不喜欢待在人群中,不喜欢陌生的环境,但在这次团体辅导中我渐渐放松下来,感到很舒服。
——团体辅导使我意识到不接纳自己是职校生的普遍心理现象,而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以后要主动和同学沟通,不必自己面对孤独,这样有很多人可以帮助自己。我特别喜欢大家围成一个圈坐在一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感到了久违的集体温暖。
2.“我是谁?”活动体验。
——了解自己。我们在讨论“我是谁”,用5个形容词描述自己的时候,我觉得真的很困难,想了好久脑袋里都是一片空白,吞吞吐吐才想出5个词。而当别人说出对我的描述时,我又仿佛被点醒。其实,刚开始讨论“我是谁”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排斥的,但大家聊着聊着也就放开了。通过同学的评价,我更深地了解了自己。
——了解他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一些肯定的、积极的评价,让我更加有信心去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有同学说我有责任心,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很感动。因为我觉得我对大家的帮助以及自己平时的一些爱心,大家都感受到了,我很开心。我也对他人做出了评价,把同样的感动传递给他人。
——自我改变。由于我比较胆小,平时做事顾虑太多,针对这种情况,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大胆了一回。做雕塑时,我穿着女生的衣服,反串角色,那一刻,我战胜了自我,相信以后我会更加勇敢。
G441
A
1005-6009(2017)80-0055-02
1.王之锋,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张家口,076250)教师,高级讲师;2.张冬梅,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心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160439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