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鹏,邵献平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四个维度
詹鹏,邵献平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需要把握理论、语言、情感和需要四个维度。理论提升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支撑,语言沟通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情感共鸣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催化剂,满足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动力。四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语言;情感;需要
人们的效用意识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效用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追求的一个重要尺度。恩格斯指出,“随着手的发展,头脑也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首先产生了对影响某些个别的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而后来在处境较好的民族中间,则由此产生了对制约着这些条件的自然规律的理解”[1]。恩格斯的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效用意识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在效用意识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世界,把现实世界变成理想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历史久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确立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自人类社会中的阶级与国家产生之日起便有了客观的存在形态”[2]。纵观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人们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更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议题。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存在着以下四个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理论;要采用平等化、生活化和时代化的语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投入真情实感;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
理论是人们把长期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实践顺利展开的重要支撑。理论源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必须要有科学完整的理论作支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毛泽东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3]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论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发展规律最科学的理论基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特别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我们科学把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要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基本原理:一是关于人的思想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二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活动变化的基本原理;三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基本原理。”[4]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从本源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跟随形势的变化不断深化对人的研究,用彻底的基础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坚持理论灌输
把列宁提出的灌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的初期就已经达成了共识。“‘灌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主要的范畴,又准确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6]灌输在本质上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灌输理论和原则并不必然导致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填鸭式的教条主义教育,而是通过灌输保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再者,灌输原则符合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强化规律。现代社会是一个思想文化多元的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在社会上存在,给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只有准确运用灌输原则,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语言,是沟通人与世界的“中介”。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德国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曾经指出,“在这个人类世界中,语言的能力占据了中心的地位。因此,要理解宇宙的‘意义’,我们就必须理解言语的意义”[8]。“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中介”[9],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平等化、生活化、时代化的语言,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语言要平等化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教育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平等化的语言首先要让受教育者听得懂。听懂,是受教育者认可教育者教育的基本前提。列宁在谈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时曾指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议和结论”[10]。教育者要采取意义明确的话语,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坚决反对使用大话、空话、官话。其次,语言的平等化是建立在观念的平等化的基础之上的。每个人都是有主观意识的存在,都有自己话语表达的方式,每个人对他人的话语表达方式会有主观上的评判,如果说话的方式、语言的表达流露出不平等的信号,听者就会从心里产生偏见和抵触,就会影响交流的进度和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教育对象,从语言的交流上着力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用平等的交流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让语言激起双方的情感共鸣。
(二)语言要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立足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出自于生活世界,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政治性的、文件式的语言,就会在教育对象身上产生一种压迫性的力量,教育对象会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说的话可能被教育对象听进耳朵,但很难在实际生活中付诸实践。所以,生活化的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尤为重要。贴近生活的语言能够让人产生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是通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深入交谈的一座桥梁,会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能够快速打开教育对象的情感大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者要走进教育对象的生活,体验教育对象的生活,在实践中摸索教育对象的生活语言习惯,使用老少皆宜的语言,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语言需求。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概括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种概括既生动形象,又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听起来很亲切,很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因此,贴近生活的语言才会接地气,有生命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三)语言要时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化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人们头脑中的单纯的思想和思辨,而是要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如今多元化的时代,如何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如何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直面的问题。特别是网络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吸引力极强的网络文化,基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话题的网络流行语每年都层出不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层民众的情绪和民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把握时代发展动向,用时代化的语言解释时代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语言的形式和历史过程不只本身有意思,并且非常有诊断价值,能帮助我们了解思维心理学上的一些疑难而又难以捉摸的问题。”[11]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时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的必然要求,要赋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更多的时代意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都会产生感情,不同的感情对社会交往来说有不同的作用。情感是一种态度,是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时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它能够诱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情感共鸣能够使教育对象获得安全感、归属感
人作为一种本能的、生存的生命活动,在满足了基本生存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安全的需要。安全感是一种对他人放心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相信,即对自己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者在教育对象的心里是一种权威的、严肃的、让人有距离感的存在,这种心理状态让教育对象在面对教育者时会产生一种惧怕感,也就是不安全感,这就必然产生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有其特殊的教育目的,教育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语言的中介向教育对象表达一种真实的情感,通过情感这个润滑剂架起彼此间沟通的桥梁,才能减少与教育对象的隔阂和心理距离,与教育对象产生心理共鸣、心理共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保证了教育对象的安全感,消除了其面对教育者时的紧张感,教育对象的归属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获得能够让教育对象转变态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情感共鸣能够提升教育对象的认同度、接受度
“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相容度是教育接受活动中产生正负效应的关键,影响主体的认知和行为走向。”[12]列宁也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将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实际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个体都是有个性的个体,个人的出生环境、成长经历等使得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能够接受并认同教育者的教育,自觉接受并付之实践,不投入情感是很难做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灌输和说教,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引导人们思考,引导人们追寻真善美。如何让不同的教育对象认同你的教育,信服你的工作,只有从情感上打动教育对象,激发教育对象的情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准确使用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的方法会拉近与教育对象的距离,与教育对象产生情感共鸣,促使教育对象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态度转变。
(三)情感具有评价功能,有助于适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正如前文所说,情感是一种态度,是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时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因此,情感具有评价的功能,即能够通过教育对象的情绪态度评判教育活动的正当性与合宜性。“人的情感体验以满意和不满意的感受状态把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携带构成一个主体对自己的活动关系(物我关系,人我关系等)的内部监控系统,并以此来调节外部客观要求与自身原发性需求的关系,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意义和关系,审度其中利弊,从而做出最终的选择。”[14]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可以透过教育对象的态度反映评判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如果教育对象情感表现热情,态度积极,那么可以继续深入地交流,如果教育对象态度消极、情绪低沉,那么教育者就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式和语言表达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需要”是“人(包括个人、群体、阶级和社会)为维持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各种要求”。[15]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不断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
(一)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共产主义为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整合功能。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6]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进行,现有的利益格局将被打破,各种矛盾和问题将层出不穷,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造成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于社会治理当中,最大程度上整合社会力量,安抚群众情绪,调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危机。其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凝聚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人确立了价值观上的至高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价值支撑”,[17]能够最高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通过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等形式帮助人民群众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立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层次需要理论中向人们展示了人类自身的丰富性。人们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8]
首先,要立足于人的物质需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531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正视人的现实生活,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贬低人的物质需要。立足人的物质需要首先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存权利,抛开人的正常物质需要而谈论精神需要是不切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人们正常合理的物质需要,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时,才能有精力去从事科学、艺术等工作,去创造更丰富的精神财富。
其次,要关注人们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需要系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过程中产生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塑造人、完善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是引导、帮助人们实现精神需要的重要途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愈发激烈,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此外,社会的网络化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网络以其速度快、参与度高、承载信息丰富等特点迅速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特别是近几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网络大行其事,通过网络平台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抹黑英雄人物,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占领思想阵地,立足于现时代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引导人们用批判性思维对待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摒弃不合理的精神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理论、语言、情感、需要四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当中,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四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四个维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指导地位,根据时代和人的发展变化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运用语言的魅力、情感教育的方法,关注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让这四个维度形成一个合力,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提升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3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2.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0.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3-1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38-44.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8]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90.
[9]邵献平.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中介[J].延边党校学报,2010(05):107-109.
[10]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74-275.
[1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
[12]熊建生,万佳妮.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效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07):9-11.
[13]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14]赵国利.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运行机制新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01):95-98.
[15]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31.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17]佘双好.用新理念凝心聚力以新思想引领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研究[J].党建,2016(02):14-15+18.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G64
A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175245001)
詹鹏(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邵献平(1964-),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