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颖涛
给“留守网挂生”一剂 “艺体理疗处方”
文│许颖涛
留守的孩子不一定在农村,那些经常见不着家长的,难得和家长吃顿饭的,学习与生活上难以得到父母指导与呵护的,也是名副其实的“留守生”。这些孩子在校表现大多这样:上课犯困,精神恍惚;课间懒于运动,伏案小憩;作业疲于应付,草草了事……夜晚又如何呢?自然是天天挂网,成了名副其实的“网挂生”。“网挂生”从生活方式、思想观点、人生态度已经开始偏离初中生正常的成长轨迹,其前途令人担忧。
有没有一种好的“处方”改变他们这种颓废的状态呢?我想,我们应当从上网成瘾的根本原因出发,从一些良好的兴趣点入手,替换网络对他们刺激的兴奋点,让他们最终摆脱网瘾,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或许趣味性的艺体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目标的转移会造成行动过程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最终会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从这个观点看,现实游戏会带动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积极思索、克服困难,直到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当一个孩子的一生由一系列有益目标的指引,得到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的时候,孩子就成功了,这样的目标引领也是最有效的。
网络游戏的情况是:网络游戏把错误的目标不自觉地引入孩子的生活中,在这样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品质、思维被简化了,他们的潜能最终被压制了,于是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随之而来……
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艺体游戏替代网络游戏,形成游戏目标的转移。在艺术方面,可以成立艺体小组,让学生进行艺术活动,如说唱、手工、绘画、陶艺等;在体育方面,可以开展如足球、乒乓球、室内攀岩等活动。这些趣味活动不以提高技法为最终目标,而以娱乐为目的,让学生在浅显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实现目标,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在不断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形成兴趣。
对这些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要进行分层,以基础知识为主,然后,大量的课余时间用来进行艺体训练,由专门的艺体老师进行指导。事实证明,这群“网挂生”马上会对现实游戏发生兴趣。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原始的艺体活动就是在生产、生活之余的游戏活动中产生的。从能够引发人们兴奋点的角度来看,生动的艺术、体育活动是最具刺激性的。当然,这样活动要有计划地安排,一般三个周的活动就可以成功完成这种游戏目标的转移,只要我们用心去引领。
对艺体游戏的环节必须加以改善,这种改善的目的是提升孩子的游戏体验。游戏的本质是对未来实现的一种模仿—孩子总是通过游戏达到某种实现,在实现中得到某种情感体验、思维体验,在这种体验中获得快乐。从这个观点看,网络游戏显然存在隐患和漏洞,它过分地强调了娱乐性,以一种虚拟的成功来满足孩子的快乐体验,但在过程中却十分忽略对孩子自然情感、思维能力的开发,最终导致孩子因对其快乐体验形成依赖,而丝毫没形成现实世界的未来经验、价值体验。
因此,我们的艺体游戏设计在环节设计上要有挑战性,具有不可知性,让孩子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成功的结果。比方说,小歌剧表演的过程中,这些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唱法选择角色,进行自我训练,进行剧情的改编,对人物的对白进行调整,协调乐队与合唱之间的关系……这些复杂的环节远不是简单的游戏所能比拟。体育游戏中的对抗比赛,更需要孩子将个人的运动技能和整个团队密切配合,他们的意志品质在比赛中必须发挥作用,而网络游戏哪里能做到这一点呢?
最后,学校要有自己特色的艺体趣味校本课程,这种课程对学生要有强大的吸引力。然后,我们再以此为起点,逐渐增强孩子的体验难度与深度,最终,他们会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温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