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龚霞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里第四小学
阅读,增加生命的厚度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里第四小学阅读三课型展示
文 / 龚霞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里第四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学生个性、创造力和自学能力。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充分开发各种阅读课程和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即强调三种课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表达兴趣。多元的阅读实践活动模式的构建,以及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阅读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对于提升学生自主表达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把思考的问题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显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通过语言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激活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为此,学校安排每天的12∶30~13∶00为学生读书时间。故事性强的作品,老师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会有学生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虽然只是午间三十分,但教师导得精彩,学生读得愉快,课堂的精彩带动学生的表达欲望,短小而精彩的课堂,书香袅袅。
“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教育存在的淹没学生个性的悲哀。回忆以往的课堂,我们漠视学生的需求,更无从谈及读者与文本、作家的交往对话。2012年重庆之行,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课堂。我们明确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希望在语文课堂上,通过了解比较性阅读、单元整组阅读、不同题材的整合阅读等阅读方式,组织教师多尝试,进而形成阅读策略。
比如,教师凭借各册教材提供的名家名篇精选章节,选定一位作家,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品味与感悟,概括其作品特点、风格,将精选章节所在的作品及其代表作向学生介绍;以一位作家带出一组作品的形式,将课内阅读延展到课外,将课本阅读扩展到文学作品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空间。《刷子李》一课,整合单元学习的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些鲜活的人物描写导入,引出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刷子李》一课,课堂上紧紧抓住“奇”字研讨,重点突出,利用文章中的多处信息,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与表达的时间;然后运用学法拓展阅读《苏七块》,以一篇带一篇,拓展阅读促生表达;最后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的其他文章,引导生生互动,为阅读实践与表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群文阅读拓展课让教师的指导全面系统,学生学习顺畅自然,表达书韵盎然。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结论或许有悖于真理,但是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它的珍贵就体现在个体是独特的。为此,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盖棺定论”,我们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并为个性表达提供渠道。学校强调教师结合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及时补充阅读材料,关注课堂延伸,立足学生多元发展。阅读延伸落实于学校很多学科。例如,综合实践课讲到自然环境问题,老师就推荐《把雨水带回家》以扩展学生视野;小语八册第五组课文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而我校的校本教材就引入儿童文学阅读篇目《不老泉》,恰恰讲述了关于生命真谛的故事,起到了很好的延伸作用。
读书彰显了课堂的文学魅力。老师带领着孩子快乐地阅读,琅琅读书声在校园里轻轻流淌。享受阅读在这里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行动。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读书的身影,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得以发展。学校构建儿童文学阅读模式,关注课堂延伸,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书活动中得到激发,阅读习惯得到培养,却没有了阅读负担,真正提升了自主表达能力。务本求实、踏实实践,特色建设提升了师生的文化素养,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