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野
初中生作文发展的四个阶梯
原 野
从学习的阶段性发展来看,仿佛一进入初中,我们的作文就应当有质的变化。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依然沿袭着小学的作文习惯与思路,写着我们新鲜的中学生活。只是,我们的语言可能更具弹性与表现力,我们的观察可能更个性化。其实,这种“旧瓶装新酒”,就是一种进步。
我们看《“羊窝”里的领头羊》一文,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作文。写人是小学作文最基本的训练点。相对于小学生的作文,邓昕悦同学这篇文章从构思上没有大的改变,但她的观察、写作角度更丰富,各个层次之间也更富逻辑性。从“优秀班主任”,到“王牌语文教师”,到“超级严师”,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小学生写至此处,多半止笔,但初一学生邓昕悦则让笔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继续写下“她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教会我们坚持”。这两段描写,一下子把初中生活拓展开来——“责任”与“坚持”,这两种在小学阶段没那么凸显的品质,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课堂,成为我们的必修课。
作文内容的丰富,源于生活视野的拓展和作者观察功力的提升,这是初中生作文发展的第一个元素。
而描写的丰富、细腻、精准,则是初中生作文发展的第二个元素。
《火宫殿里的“活色生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短文。小作者梁译丹同学肯定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只有对食物无比痴迷,才能写出如此细腻的美食文章来。这篇文章容量较小,从篇幅而言,几乎像一篇小学生的常规作文。然而,译丹描写生动、细腻、准确,颇有点美术中工笔画的味道,显示出她高出同龄人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倘若她能在布局谋篇上更下些功夫,学会将文章写得厚实一点,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但仅仅是内容的拓展、描写的提升,还不足以从“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小学六年级作文,发展成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优秀初中作文(引语摘自新课标)。在两者之间,无论语言、结构,还是思维,都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谢舒拉的《那一年盛夏》和阮琼的《似水流年》,在这两方面就展现出更新的气象。
《那一年盛夏》胜在语言。谢舒拉同学的作文轻盈灵动,渗着淡淡的惆怅,有着十分出色的语言感觉:“乡村的夜来了,带着一身蛙噪与蝉鸣,施施然向我走来,像一匹纯黑的粗布,慢慢地笼罩下来”“那一年盛夏,小小的我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天真地认为捉住了一只蝉就捉住了夏天,却忘了秋天仍会来的”。好的语言始终是好作文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好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可华丽,可平和,可幽默,可尖锐,也可朴素无华。
事实上,用合适的,甚至逐渐形成个人风格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这是初中生作文发展的第三个元素。
《似水流年》是以思想见长。文章的三小节,分别写了作者的生活小事、阅读之乐和对自由的追寻。如果说,“烛之微光”这类生活小事常见于学生作文,那“活在书里”这样的阅读快乐就没那么普及了,而对“自由之力”的渴望与追寻出现在一个12岁的初一孩子作文里,更属罕见。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篇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非常严密,“烛之微光”描写的是生活故事,“活在书中”写的是精神追求,“自由之力”则已触及灵魂的高度,三者共同构成《似水流年》的三个维度。而在文章结尾,小作者写道:“我想往荒漠里走,想往森林里走,任自由的风吹来。”“荒漠”与“森林”既是实指,也隐喻了常人很少选择的生活道路——这是“行人较少”的通往自由的路径,这种坚毅与勇敢,让文章陡然有了战士般的力量,也让整篇文章从初中生作文这个群体里脱颖而出。
初中生作文发展的第四个元素,就是文章结构具有内在逻辑,能准确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以上四个元素就好像四个阶梯,是初中作文发展的必经之途。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天天向上!
(作者系教育期刊编辑,语文教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