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东凌小学 顾春霞
知行合一:儿童作文教学的应然召唤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东凌小学 顾春霞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实,对于作文教学而言,生活教育理论同样适用。儿童需要以生活作为写作素材的源泉,需要以实践作为谋篇布局的依据,即倡导儿童作文教学的“知行合一”。
所谓“知”,即写作的知识、方法、技巧、语言积累、文字功底等智力层面的元素,所谓“行”,即儿童基于写作的观察、倾听、思考、操作、想象、表达、表演等实践层面的元素。我们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知”与“行”二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从而不断激发儿童写作的兴趣,提升儿童写作的动力,为儿童的终身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之所以会感觉到无从下笔,困难重重,头疼不已,甚至产生了“恐惧症”,那是因为教师并没有未他们的写作提供应有的服务,做好应做的工作。我们老师或许也有这样的体验,基于空想的闭门造车式地论文写作,相比基于实践的有感而发式地文字总结自然要轻松得许多。其实,学生写作文也是一样。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之前,不妨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先动起来,即为写作而进行相关必要的准备。对于写人类习作,可以先安排学生对要所写的人物细致地观察一段时间,记录下人物的外貌、性格、事件等;对于叙事类习作,可以先安排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或者努力地去想一想曾经发生的贴近主题的往事;对于状物类习作,可以先安排学生亲眼去捕捉发现其特点,并想象相关画面或记录下与物之间发生的趣事等;对于活动类习作,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从而为写作提供真实素材。例如教学游记类的主题作文,重点训练的是游览的顺序和移步换景的写法。于是,我组织班上学生步行前往南山湖公园寻春,一路上随时提醒孩子们关注周边的景物,并做好记录和写下自己的所想等等。学生回来后开始写作了,在几乎没有过多的指导下写出了一篇篇记录着他们真实足迹和感受的习作。可见,写作之前的准备有多重要啊!
写作之前的准备固然重要,那么写作之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笔者认为,写作之中对于方法、手法、技巧、语言等的运用还比对一件产品进行精致的包装、装饰、宣传、推介一样,学以致用才是作文教学的硬道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学生写一篇作文不容易,我们指导一篇作文更不容易,如何做到让每一次指导都有效果,让每一次写作都有提升,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深思的问题。笔者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求自己每一次作文指导课都进行精心的设计,一课一主题,一篇一指向,人人有提高,个个有进步。例如教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生对于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了解。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针对“借物喻人”这一手法展开一次专题写作。我亲自撰写下水文为学生做示范,设计写作指津为学生明思路,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尝试着采用这种手法写写身边的事物,如翠竹、青松、小草、蜡烛、路灯、垃圾桶等等。学生通过写作手法的迁移运用,让一篇纯粹状物的习作得到了“装饰”,文章的立意和内涵也自然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对于教材文本的解读还是写作能力的提升无疑都是极为有益的。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确,鲁迅先生曾经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其实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的写作能力,也是学生写作实践的重要环节。正如我们平时公开课“磨课”一样,文章也是需要反复磨练的,而这项工作最终必须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当学生能够准确判断找出文章中所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通过自己的修改“化腐朽为神奇”,试问还用担心学生写不出一篇好作文吗?因为修改的要求比起撰写的要求似乎要高许多。例如我班曾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老师,谢谢你》的习作,主要内容为:一天放晚学,调皮的自己被老师留了下来,本以为老师会狠狠训斥自己,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有训斥自己,反而给自己讲起前天写的作文,让自己意外的同时更多的温暖与感动。于是我便找到这位学生,让他谈了谈自己写作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几点完善的建议,让他带回去修改。就这样经过三轮的耐心指导和反复修改,一篇题为《意外》的文章新鲜出炉了。相比而言,这篇习作比初稿完美了许多,后来还发表在了《名师讲作文》杂志上。是修改让这位学生收获到了写作路上的“第一桶金”,并体验到了写作成功的快乐。
总之,遵循“知行合一”的基本理念是儿童作文教学的内在召唤。我们只有真正地做到让学生写作之前“动” 起来,写作之时“饰”起来,写作之后“磨”起来,才能切实地、不断地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扎扎实实,回归原生态,回归实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