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星 周 进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2
从《金匮要略》浅谈温药治疗哮喘
杨宇星 周 进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2
哮喘是呼吸道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发作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甚则危及生命,现代医学主要是缓解呼吸痉挛,常用的药物是β2受体激动剂,而祖国医学认为哮病的发作是由于痰饮作祟,故而治疗上当温化痰饮。
《金匮要略》;哮喘(哮病);痰饮;温药
哮喘即支气管哮喘的简称,指的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气流受限和气道重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1]。现代医学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而祖国医学哮证和喘证是不同的病症。哮证指的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症,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2]。《金匾要略》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及方剂“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3]。后世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病名、病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完善了对哮病的认识。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伏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所说:“哮喘”专主于痰,所以说哮喘发作的根本原因是宿痰伏肺。
哮喘的根本原因是宿痰伏肺,那么化痰即为治疗的根本,《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句话的提出,为后世治疗痰饮指明的方向、奠定了基础,即使用具有温性的药物。后世医家对此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在温化痰饮的同时还应该补肺、健脾、益肾。在发生喘脱证候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扶正固脱。
典型医案举例:
朱某某,男,56岁。2016年1月14日就诊。患者5年前无诱因出现喘息气促,咳嗽,咳白色痰液,量多不易咯出,在当地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用沙美特罗替卡松、氨茶碱等解痉平喘治疗后不能缓解,后改沙美特罗替卡松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喉中痰鸣、喘息、咳嗽仍未能得到控制,哮喘每因寒冷、油烟刺激后反复发作。近1月来因咳痰喘加重遂就诊于我院门诊,症见:咳喘气急,喉中哮鸣有声,咳嗽,咳白色痰液,痰质粘稠量多不易咯出,咳声重浊憋闷,咳甚时感觉头疼欲裂,饮食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沉。
处方:拟射干麻黄汤原方:射干10克,生麻黄6克,半夏12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生姜10g,红枣5枚(去核)。5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1日二诊:患者服上方1剂后咳喘明显减轻,7剂服完咳喘、闷憋、痰鸣、头痛诸症悉除,疗效之好大大出乎意料,遂停药。嘱患者避风寒及刺激性气味。之后寒冷、油烟刺激后也未再发,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患者呼吸困难,喉间痰声辘辘,这和原文中所描述的哮喘的经典症候“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吻合,咳嗽,咳白黏痰,寒冷,油烟刺激后加重,这是一副寒邪客肺,肺气不宣的表现,符合仲景射干麻黄汤的要义,故投之。
哮病的发作,宿痰是根本,阳气虚弱是哮喘发作的主要内因,外邪引诱是其发作的诱因,所以《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痰饮的大法,所以仲景所拟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等诸多方剂中都用了温性的药物比如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射干、半夏这些大队的温热性质的药物,那为什温药可以治疗痰饮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饮邪的形成来讲肺通调水道之责, 脾运化水湿之功,肾蒸腾气化之劳,水液运行的通道是膀胱,说明水液的正常代谢离不开肺、脾、肾、膀胱、三焦正常的气化功能;若阳气不足,则气化升降失职,水饮停于内。由此形成阳气虚弱,饮邪停聚的本虚标实之证。故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温药不可或缺。
(2)痰饮性属阴邪,最易伤及阳气,在治疗上宜用性温之品振奋阳气,阳气得复湿气自化则痰饮自去。所以,痰饮的治疗需借助“温药”以振发阳气,开腠理,通调水道。
(3)从温药的性质来讲,温药是指具有甘温、苦温、辛温之性质的药物。甘温之药,可以补脾肾之阳虚,针对脾肾阳虚的病人可以治本以达到温化饮邪的目的;苦温药物能够燥湿健脾,脾本喜燥而恶湿,脾土得燥则运化之力得健,针对脾湿而致饮盛者,可以达到运化饮邪的目的;辛温之药能行、能散,不仅可以升发阳气而助化水,还可开宣肺气,肺气宣则治节调,腠理开则饮邪从表而去。
(4)温药虽能温脾复阳,运化水湿,但过用亦燥烈伤阴,因此治痰饮不可过用大辛燥烈之品,只宜用药性较平和之温,以病去为度,故当以温药和之。
(5)和之另有行消之意。因痰饮为实邪,则攻下和逐水自不可少,所以不言温药补之而言温药和之,这就意味着要在温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发汗、攻下利小便的药物配合治疗。
关于哮喘不仅是现代医学将之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经过后世医家发展的祖国医学也将其分为上述两个阶段,提出了发作期多邪实,缓解期多本虚的说法,据此提出发作期攻邪实以治标,祛其痰、利其气。温化宣肺法用于有寒痰者,清化肃肺法用于热痰,痰浊壅肺者应当去壅泄肺,风痰者则当祛风化痰;缓解期当扶正固本,阳气虚者温补阳气,阴虚者则宜滋阴,分别采取补肺气、健脾气、益肾等法,达到减少或控制发作的目的,具体可概括为疏风宣肺,通窍宣表、疏风宣肺,通窍解痉、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涤痰利窍,降气化痰、调理肺肾,纳气平喘、益肺固表,健脾化痰等七法[4]。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2).
[3]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8).
[4]朝恩祥.朝恩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52-108.
杨宇星(1991-),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病。
周进(1990-),男,贵州省毕节市人。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呼吸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