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淑芳
打造幼小“直通车”
文│成淑芳
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又具有连贯性和连续性。一个孩子不可能在跨入小学后,马上丢失了幼儿的特点而立刻转变成一名小学生,这里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小步递进式的逐步过渡。这个阶段过渡得好,学生适应得快,学生就能尽早进入角色,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巨大。因此,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应该积极协同,主动介入幼小衔接工作,促进孩子轻松、平稳地度过幼小衔接这一特殊阶段,顺利开始小学学习生活。
教育部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要坚持“零起点”教学,也就是说,禁止学前教育对孩子进行小学内容的提前学习,杜绝揠苗助长式的“抢跑”教育,这实际上是对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在范围上作了严格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引发了很多家长孩子“跟不上”的焦虑和担忧,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作为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上应该怎样主动作为,做好衔接工作呢?
学前教育既要服务于幼儿当下的发展需要,又要指向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从孩子踏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幼儿园应该在吃透国家教育方针及政策要求的前提下,认真对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两个纲领性文件,对这个阶段所实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做一个科学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规划,在遵循该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对其进行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均衡教育,还应该关注到孩子的幼小衔接和终身发展需要。
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特别是大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帮助孩子提前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幼儿对小学生活的认知、态度、感受和情绪体验等,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小学后主动适应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如果孩子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那么他会乐于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快乐地适应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因此,在进入大班后半期,可以开展诸如“我要上小学了”“离园倒计时”“学会整理小书包”等主题教育活动,并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到小学进行参观,不断激发孩子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培养主动交往能力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融洽的交往群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对其尽快融入小学生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小学生活中,有许多生活和学习的常规明显不同于幼儿园,一些孩子对于这些规则一时难以适应和遵守,也成为不少新生在初入学阶段不断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另外,进入小学,自然会有更多的学习任务,而很多孩子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因此,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要给孩子提前渗透这种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特别是在大班阶段。
培养孩子管理自己学习用品的能力许多小学生初入学时,经常是上课了,文具、书本和作业却还没有找到,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大班阶段就应开始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学习和生活用品的习惯和能力,教会孩子整理学习用品及小书包。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阅读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专注倾听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教师和家长应当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持之以恒,一致、一贯地要求,使之养成习惯。另外,还应该关注其他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所谓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如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重视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渴望学习的品质。
家庭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给幼儿以正面、积极、主动的影响,帮助孩子顺利入小学。
激发幼儿入小学的兴趣家长应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活资源,激发幼儿入小学的兴趣。如带孩子去邻居的小学生家做客,提前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在路上看到小学生背着书包去上学,可以有意识对孩子说“瞧,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作为家长,应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来教育幼儿,切不可用恐吓的语气对孩子说话,这样会造成孩子对小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孩子对小学的适应。
生活作息习惯逐步向小学靠拢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家长应从大班下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睡觉、早上早起的相对稳定的作息习惯,让幼儿有时间概念和规律的生活节奏。
为孩子创设氛围,做好学习准备大班开始,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单独睡小房间,自己选择喜欢的学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家里,家长指导孩子多开展一些相对需要专注力持久的活动,如听故事、看图书,既培养他的倾听能力,又可培养他的阅读能力,并配合教师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作准备。
幼小衔接不是单纯地要求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片面地要求小学向幼儿园靠靠拢,而是双方都要向儿童靠拢。要在尊重这个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同步行动,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要共同做好转折期的衔接工作。
调整低学段的教材编排及结构形式幼儿园和小学的教材在课程编排结构、编排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幼儿园的教材以主题为统领,将多个领域的不同内容有机地纳入某个主题单元之下,强调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关注内容的统整性。而小学教材将知识以学科的形式进行了严格划分,相互之间有较为清晰的学科界限。为了主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学正在尝试将学科教学的形式转变成主题教学形式,并采用活泼生动的游戏方式组织教学,使低学段教材的编排主动适应这一阶段的儿童学习特点,降低了学习坡度,减少了难度,以梯度递进的形式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转变低学段教学方法和模式幼儿园时期,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生活中学习、游戏中学习、体验中学习、操作中学习等形式,促进幼儿按照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成长。而到了小学阶段,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转变成了以听说读写算为主导的逻辑思维形式的学习方式,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的巨大转折,让很多孩子因为一下子难以适应而造成厌恶学习、恐惧学习的心理。因此,一年级的教学方式,还应该多考虑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多采用趣味化的游戏方式、直观的感知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给孩子一定的心理适应和习惯适应期,以小步递进的方式促进孩子自然地过渡。
在学习环境和要求上逐步提升要求幼儿刚读小学一年级时,应尽量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努力营造温馨、关爱、接纳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同时学校应尽量给初入小学的孩子以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整课堂节奏,课间上厕所的时间自由一些,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轻新生的压力,逐步提升要求和标准,从而让他们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落实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要共同关注、谨慎面对的问题,既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通力合作,主动作为,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提升。因此,只有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协同,同步行动,双向衔接,才能科学有序地落实好幼小衔接工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康居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