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兆敏
“点线”结合:走出语文教学困境
文│滕兆敏
>>滕兆敏
尽管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这样一种积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课文被肢解为一堆堆七零八落的知识拼盘;千篇一律的程式使学生对母语学习了无兴趣”。
这个多年前就被抨击并致力革除的弊病,时至今日,依旧麻痹着教师的改革意识,损害着语文的学科特点,成为落实语文教学根本任务目的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障碍,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益。
语文教学现状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小学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绩,但也不能否认,应试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旧起着主导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这是其一。其二,知识拼盘程式化的语文教学,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其他教学要素,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课堂这个教学的主渠道,因缺少必要的要素而被扭曲,因缺少必需的动力而受阻。其三,知识拼盘程式化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凭借着教学的主渠道运行,它大量地、持续不断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消极作用。
语文教学研究的现状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一些语文课堂结构的研究,大多带着拼盘式、程式化的影子,教师也确实能从某个方面受益,但始终未能提供一个统揽把握、综合运用的办法,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讲,教师仍无从下手,难以驾驭,这是其一。其二,一些论及优化结构的文章,本身就不够结构化,而且忽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重单方面作用,而忽视有机组合形成的教学合力。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语文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学要将篇章和课堂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教学又受到诸多教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诸因素是相互联系与作用的,预期的教学效果,就是这种联系与作用的产物。因此语文教学迫切需要研究探讨一种策略,使语文教师能够统揽把握、合理组合语文课堂教学要素,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有效地落实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任务:一是理清完善影响制约课堂教学的要素,解决要素组合的科学性问题;二是实现要素的合理组合,解决要素组合的科学性问题;三是实现组合要素的合律(符合教学规律)运行,解决组合要素运行的合律性问题。
关于课堂教学要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它本身的复杂性,二是人们的思维方法问题。下面我们从时空两个方面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的角度,谈谈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的要素。
空间构成要素系统指的是呈空间状态的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要素。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的凭借—教材。只要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三者就不可缺一。它们呈空间状态分布,在教学活动中起协同作用,即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教学合力,作用并贯穿课堂教学活动的全程,解决教学活动中的所有问题。
空间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讲求的是综合的整体功能,它不追求某个要素的最大作用,而是它在协同中发挥相应作用;任何自行其是、单方面作用,都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甚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尽管由于课堂教学阶段目标任务不同,但三者协同形成的教学合力是不可缺少的。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均需这种合力解决,只是由于教学目标任务的不同,三者组合形式与合力因之不同而已。空间构成要素协同作用形成的教学合力,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时间流程要素系统它指的是呈时间流程状态的,由先后进行的教学阶段构成的课堂教学程序。任何课堂教学的任务目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总是通过一个个教学阶段渐次达成;前一个教学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直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它们呈时间流程状态,具有阶段发展性和目标指向性,体现着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教学总在一个时间段内进行,这个时间段称之为教学区间,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区间确定得是否得当。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在教学有效区间内进行才能奏效。所谓课堂教学有效区间,指的是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区间,这是确定课堂教学活动程序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目标调控系统它指的是同时作用于空间和时间两个要素系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系统,由课堂教学目标分解而来的阶段教学目标构成。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导向作用。不论是教学有效区间,还是教学阶段及其目标任务、发展方向,均据此而定,从而控制着教学阶段在不同的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向着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向运行;它控制着师、生、教材三个空间要素的组合,使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应的协同,产生相应教学合力,达成各阶段教学目标。二是反馈调节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时空两个要素系统进行反馈矫正,以保证各阶段教学总能得到相应的教学合力;同时对教学程序进行反馈矫正,以保证各教学阶段适合目标达成的需要,发展方向指向课堂教学目标。
影响制约课堂教学的要素有三大系统,系统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与作用,正是这种联系与作用的产生与发展才使课堂教学得到持续不断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此错综复杂的课堂教学要素,教师在实际执教中,如何统揽把握、具体操作呢?这是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点线的结合—课堂教学策略一个优化的结构,呈现出一个结构中心组合着构成成分的状态;结构中心与构成部分的关系体现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人们的认知规律。因此以认知课文为主要对象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抓住一点,遵循一线。这里所说的“一点”,是指影响制约课堂教学要素的组合点,它体现着课堂教学结构中心,是课堂教学活动之源。所谓“一线”,即组合要素的运行程序,它体现着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课堂教学之流。所谓课堂教学策略,指的是通过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教学问题,实现课堂各教学要素的合理组合,推动教与学的活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向课堂教学目标运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机制。
课堂教学策略的确定与运用课堂教学策略能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主要取决于能否确定一个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教学点,并逐步形成本课教学策略。张志公先生曾说:“领会文章结构的目的,不在于学习文章结构的方法、技巧,而在于学习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途径。”这就是说,文章的结构、作者思路不仅反映了人们思考、认识问题的途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求知、识真之路,它普遍存在于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课文”之中,因此只要研究分析课文结构、作者思路,就能够确定教学策略点,形成课堂教学策略。
由于确定课堂教学策略所依据的文章结构、作者思路,反映着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途径,是引导学生“认真”所“遵”之“路”,那么,运用教学策略的过程,就是“遵路”认真的过程,语文知识只不过是所“遵”之“路”的组成材料、“认真”的内容之一。因此,“知识拼盘式”的语文教学,将因教学策略的运用而遭淘汰;由于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思路,据以形成的教学策略,也必然因文而异,各不相同,“百人一面,千堂一式”语文课堂僵局,必将因课堂策略的运用而被彻底打破。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为语文教师执教提供了一个统揽把握的“点”和科学运行的“序”,使课堂教学活动载力合律而动,并把语文知识纳入合律而动的运行中成为培养理解、表达两种基本能力的内容。运用课堂教学策略,不仅使语文教学积弊在课堂教学中根除,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中,建立一个“较为周密的体系”,使语文课堂教学从困境中走出来,走向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教改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