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孝河
案例催生鲜活经验 反思成就专业教师—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开展主题式课例研讨
文│李孝河
主题式课例研讨是校本研修的一种形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观察和反思为手段,以互助对话为特征的群体性、应用性课堂教学研究,其目标是把理念内化为行为,用个性形成风格,用学习积淀底蕴,用研讨提升内功。几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一中大力开展主题式课例研讨活动,大力促进教师行动反思和教学创新,激发了教师研究课堂、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
当前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得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但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校本研修的层次低、效率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自我反思,缺乏同伴互助,部分教师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不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研究方式,增强研究合力,提高校本研究的有效性,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专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求,促成了教师不自觉地走到了一起,围绕某个问题展开研讨。
工作立场决定学习需求,真实案例催生鲜活经验,行动反思成就专业教师。为切实解决学校教学改革与校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实际中产生的困惑,有效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城阳一中从2015年开始,顺应教师的需求,大力开展主题式课例研讨,努力建立以校为本,以课例为载体,以教研组、备科组为单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的常态化的教研模式,紧密结合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形式,引领教师共同分析、反思、学习、研究、探索,努力创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研”一体化。
主题式课例研讨主要分为确定研讨主题、课前课例打磨及观察任务分工、课堂观察、课后评课研讨四个环节。
确定每周研讨的学科及主题各年级在进行级部研讨课的基础上,推出一节校级主题式课例研讨课。各年级负责人深入备课组调研,确定每周研讨的学科、研讨的主题,确定课前打磨、课堂观察、课后评课的三个具体时间。研讨的主题源于教学中的问题,按照以下原则加以确定。一是根据年级学段的特点。例如,高一的高初中衔接课、高二的会考学科、高三的不同阶段复习课等。二是根据教师的特点。例如,高三教师换教高一的角色转换型、新教师初教某一年级型等。三是根据班级的特点。例如,特色班、平行班、会考班、艺术班等。四是根据课型的特点。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实验课等。五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例如,语文课的作文思想点拨等。六是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型、学案导学型、课程整合型等。
课前课例打磨及观察任务分工授课人说课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第一,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的处理,使用的课程资源等;第二,介绍学情,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情况,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特征和课堂氛围等;第三,简要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解决策略;第四,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和流程,说明创新与困惑之处;第五,介绍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的监控措施。组长根据事先确定的研讨主题以及授课人的情况介绍,组织集体备课,确定观察点以及观察任务分工,并按照统一格式打印分发课堂观察任务分配表和课堂观察记录表。
组织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一般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学生学习维度包括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听讲、思考、记笔记等情况,参与学习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学习效果等。教师教学维度包括教学内容及行为的时间分配,教师的讲解与课件的制作,教师的提问与任务布置的有效性,指导合作、自主与探究学习情况,对重、难点及学生问题的突破,对课堂目标达成的监控,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学特色等。课程性质维度包括预设的学习目标是否符合课标、学情,是否生成新的问题进行导学,教学情景的创设、利用是否有效,教学资源是否有效整合及使用,学科特点、思想、技能是否得到凸显,问题设计是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否有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课堂文化维度包括如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怎样处理不同意见,怎么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行为,如何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等。
为实现有效课堂观察,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观察要求。所有听课人员要提前进入上课地点,不能迟到、早退;要带着各自的观察点认真听课观察,不做与课堂观察无关的事情,认真填写课堂观察记录表。
课后评课研讨授课人的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第一,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二,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第三,是否有偏离教学预设的情况,如果有,要分析原因。听课人根据各自的任务分工要与授课人简要交流观察结果。交流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授课人要积极回应。最后备课组长总结,形成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
主题式课例研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它是用教师的经验解决教学的问题,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也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深化。主题式课例研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创造,执教教师与观课者、研讨者相互合作,使看课有指向、研课有要点、议课有要领,实现了教师发展、教学改进、质量提高、合作共赢的目标。
一是提升教师研究意识。通过开展主题式课例研讨,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改变了以前集体备课和一人一课的松散状态和低效状态。
二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们自我反思成为习惯,备课组同伴互助成为常态。教师们通过边教边研边写,真正实现了回归学科、沉浸课堂,将先进的课改理念变成了自己进步成长的行动。学校备课组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在区、市有影响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学校7个学科被确定为青岛市学科教学改革实验基地。
三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伴随课例研讨的实施,教师们不断在反思中研究、创新、总结、提升,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学校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抓好落实才能产生实效为保证研讨的实效并加快推广进程,主题式课例研讨活动由学校统一领导,各年级具体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校长要尽可能地全程参加,副校长、年级负责人、教导主任、包组主任、年级同学科教师必须全程参加。校级主题式课例研讨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年级负责人亲自抓,各备课组长要将每次研讨活动各个步骤的教师出勤情况认真登记,将出勤登记表跟观察记录表和总结表一起上缴教科室。这些措施为学校主题式课例研讨的扎实开展提供了保证。
注重课例研讨的总结和升华校本教研,教师是主力军。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校本教研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课例研讨时,教师不但要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归纳优秀的教学方法,挖掘理论深度,为学校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建立以主题式课例研讨为主线的校本研修特色体系随着主题式课例研讨的深入开展,学校把教师参加研讨的情况跟其他教学常规一起纳入教师综合素质考核,并逐步完善措施和评价制度,以课例研讨为主线,将教学改革、名师培养、课题研究、教师考核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校本研修特色。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