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良鹏 刘福学
高效课堂建设需端正“五观”
文│张良鹏 刘福学
十年前,山东省广饶县李鹊镇初级中学提出了“五步三查”实效课堂教学模式。“五步”指的是课堂环节的五个基本步骤: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三查”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即在学生独学时一查、在小组内展示时二查、在反馈环节三查。
十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意识到,转变观念是高效课堂建设最重要的前提,也是最难的。理念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彻底的行动来自彻底的思维。反过来行为方式的积累又促使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最终将实现观念的转变。其难就难在如何将理念更快地落实到一个群体中,进而变成一个群体行为,这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迟迟不动。
十年的课改历程,让我们认识到,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需要端正教育观、师生观、教材观、课堂观、改革观。
我们提倡这样的教育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要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不唯师,不唯上,只唯学,只唯生,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终任务基础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用好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前提,是教师课堂上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底线”;解放学生,即解放学生的思维和活力,学生有了活力课堂才有活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最大的教育力和课堂资源,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好学生这个资源,教学效益才能最大化;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
要把“人”和“人的发展”放在至高点上历史上的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围绕“人”的发展和对“学习”重新认识展开的。卢梭说过,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发展人、成就人。以“人”和“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和原点有四,即生活、体验、心灵、智慧。作为教师,在遵行“因材施教”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爱心与责任意识,不断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想法,不断反省自我,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观唯厚可以载物,唯德可以育才。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装傻”“偷懒”“踢皮球”,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助推剂”“催化剂”“设计师”“方向盘”“火种”,而不当“保姆”“传声筒”“播放器”。一句话,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是人生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是知识难题和人生困惑的点拨者,是课堂资源的整合者。
学生观固守已有与推陈出新之间的碰撞,传承和创新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关注学生发展和强调教师成长并行,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核心素养并重,探索平衡和中庸的课改之道,是课改长足发展的路径和渊源,也是课改领导者们应该未雨绸缪,需要提前谋划考量的。“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先独学深思,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后,采取小组合作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以改变传统教育中的高分低能现象,让孩子在学校学会读书、明理、做人,帮他们获得战胜挫折的人生智慧,这是走出人生沼泽的唯一路径。
课堂教学应坚持这样几个基本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少教多学,教为不教,教学相长,学者也教,教者也学。这几个理念执行的方向就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把利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课堂教学必须按照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也即课堂中要坚持“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的生本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随着“学情”的变化而灵活改变。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区域教育生态才会改变。纵然“改课”不是课改的全部,但以“改课”推进课改,依靠课改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我们的信仰。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课程标准对教材作用的定位。在使用教材时应是尊重、开发和扬弃,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要尊重教材的权威性与指导性,不仅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每个内容的具体教学要求,还要走进教材,读懂、读透教材。
其次,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层的解读,不能随心所欲,丢掉教材,也不能破坏教学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
再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科学的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使自己设计的教学情景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对教材的重组、合并、放大、缩小、添加、删除,让教材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他们的口味。
课改是对教育原点的不断回归,不是改变时代在变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不断发掘人的天性、潜能和价值的过程,历史上的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围绕“人”的发展需要和对“学习”重新认识展开的。作为教师,在遵行因材施教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爱心与责任意识,不断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想法,不断反省自我,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坚守”和“自由”行动原则“坚守”就是要求教师要坚守“五步三查”的教学各环节对师生的要求,“自由”就是要求教师自主钻研“五步三查”的根本精神所在,不能因所谓的模式而作茧自缚,墨守成规,也不能觉得它是灵丹妙药而生搬硬套、邯郸学步,更忌亦步亦趋,不知变通。要善于把“校本化”教研逐渐过渡成“级本化”“班本化”“师生化”“生本化”。
先“临帖”而后“破帖”“五步三查”只是一块“敲门砖”,想要登堂入室,渐入佳境,由“临帖”到“破帖”,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将“五步三查”的基本理念与要求融会贯通,但如果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必然水土不服,难成大器。
要坚持“相信、行动、坚持、等待、发生”的改革发展思想教育是个“慢”艺术,教育改革也是个“慢”工程,需要等待,因此,不能因为没有“立竿见影”就粗暴否定改革活动和进程,动摇坚定走下去的信心。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时间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行动,坚持,等待,发生。
课改仅是学校教育基础改革的一角。课改是否会影响成绩,模式是否会制约发挥,正如蛋生鸡和鸡生蛋那样,依旧争论不休,但课改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落实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体现和必经之路,也是课改实践者们的自我突破和智慧结晶。竹密无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新课改的方向与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起教育新生态,是每个课改人应积极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新课改的征程上,我们需要不断转变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营造良好的教育改革发展环境,这是课改得以落地生根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每一个课改人的责任和担当,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改变观念开始。
(作者单位:山东省广饶县李鹊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