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国芳 直宝霞
回归生活,让课堂更精彩
文 | 李国芳 直宝霞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笔者尝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愉悦高效。
教学中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创设知识发展延伸、可供学生探索的问题背景,通过背景恰当地提供诱因,激疑引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如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教学伊始,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小朋友踢毽(小明踢31个,小英踢32个)”,并提出:老师也参加了,老师踢的个数比小明和小英踢的个数的总和少3个,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和老师补充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抽象成数学理论和模型,从而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教学“角的分类”时,笔者通过课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所熟悉的红领巾、篮球架、农村木屋结构的屋顶等加以判断,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元素,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和深化,更易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为学生创造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学习背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教师引入课题后,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物体的图画,待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哪些物体的面非设计成圆形不可?(让学生感知圆的外部特征);车轮要用轴来固定,那么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让学生感知圆心的意义);怎样找一个圆的圆心?(让学生自由地把圆形的纸片反复对折找出折痕的交点,寻找确定圆心的方法);你能肯定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去确定这点是圆的中心,进而得出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教师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起来,这样小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有兴趣,效率也更高,效果会更好。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场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对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学生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自主的探究,将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出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是否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由于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很多同学把三角形进行剪拼,根据平角的度数是180度的道理,同样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者对前者而言无疑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创新。这样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进行教学小结,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学得的知识梳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尤其在课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后思考、验证,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如在学习“圆周率”后,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一米的木桶,需要木桶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将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生活元素,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北京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