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境界
—— 为师修三德

2017-03-23 13:53陶妙如
教育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之德使命感子路

文 | 陶妙如

师德的境界
—— 为师修三德

文 | 陶妙如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师德境界呢?

《易经》乾卦给了我们提示:自我完善,止于至善。

我将其化解为一个可度量的标准:现代人敬重你,后代人仰慕你。

有人会说,这个标准太高,从古到今没有几个人能达到。其实,要达到不难,只要你这样想,这样一步一步去做,就可以趋向,甚至抵达。那么,怎样一步一步去做呢?

现代人敬重你,我们可从三方面努力:让学生追随你,让同事敬重你,让家长信任你。用心去做,用智慧去做,如是而已。

后代人仰慕你,只一句话:活在心中。你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都被广泛传颂,流传青史。

怎么样才能趋向这种境界呢?

趋向的路径有很多,就像我们抵达峰顶,有的步行,有的开汽车,有的用索道,只要你不半路折回,总是会到达的,只是用时有长短,速度有快慢而已。

为师修三德,就可接近最高境界。

第一德,发现之德

会用眼睛看美好,发现孩子的美是教师的第一德。

老师心目中要有一个信念:孩子个个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孩子的潜能无限。就像儒家所描绘的:人人皆可为尧舜,道家人人都可成神仙,佛家人人皆可成佛一样。我们老师是儒家道家佛家的集合,心中有每一个孩子都是美好的投影,这样孩子引导起来就自然多了。

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都是高大上的事情,谁都愿意这样,可是面对孩子厌学、顶撞、叛逆、有网瘾等等一系列问题,你怎样解决?

孩子厌学,是我们没有发现孩子想学什么;孩子顶撞,是我们没有发现孩子心中在想什么;孩子叛逆,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孩子想要什么;孩子有网瘾,是我们没有发现孩子从玩游戏中获得了什么。

举个例子。有学生问我,读书有什么作用?

我回答,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就有人问过了。

学生:是吗?您说说看。

我便不急不慢地给他说子路问孔子“学岂益哉也”的故事。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

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选自《最美论语·孔子论学》)

我的理解是:子路好剑,或许只是学了有形之剑,若通过学习,可以将心神合一,人剑合一,从形剑达到心剑的境界,这是学习的增益。

学习的内容很多,他要学会吸收,倾听;也要学会沟通,交流;还要学会遵规守法。这样才会获得自由。想要成为有修养、有作为的人,不可不学习。

子路却说,竹子不加工就是直的,把它砍下来,可以把皮革刺破,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有必要学习吗?就像你们现在常说的不读书也可以赚钱一样。

孔子回答,在箭的尾端加上羽毛,飞行就更加稳定;在箭的头部加上箭头,它就能射入更深。后天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持续不断地粘贴羽毛、磨砺箭头的过程。

不读书也可以做事,读了书可以做更大更高端的事。子路听从孔子之言“敬而受教”,后来做了县官。

学生说,这是古代的,现代就不同了。

我问,中国现在最富有的是谁?

王健林。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是哪里毕业的?伦敦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嘉诚之子李泽钜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

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很多世界排行榜靠前的富人都没有毕业就离开了学校,这怎么解释?

这根本就不用解释了,他们是从哪里退学的?哈佛。能进哈佛就说明他们读过太多书了。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一张文凭而学习,是为需要而学习,盖茨大学四年里他应该是已经收获了他需要的养分。学多少,不同的人才,底线一样,上限各异。

孩子从此开始用心学习。

教师发现之德,我们需要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拿显微镜,发现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性,发现世界已有的成果,发现我们能做些什么。

其实教育就像孵鸡一样,我们提供场地和适宜的温度,让孩子们自己从内往外冲破,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

不逼你,慢慢来,我陪你。用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姿态,发现的眼光会越来越和睿。

第二德,担当之德

能示范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家族、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是教师的第二德。

我们应该教出怎样的学生呢?

把人教育得“具有人性”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把人培养得具有使命感 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是同一层面的两个概念,使命感是责任感的升华,它是一种由内心深处发出的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整个人生作出规划后,确定的终极方向,然后产生的一种价值判断。使命感一般来说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个体从心底认同之后,认为值得终身为之奋斗的愿望。这种愿望虽然不能强加,但是环境可以濡染。

要培养学生具有使命感,教师就必须具有使命感。不能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如果是这样,学生在校的时候也许认为你是一个好老师,但是等他们离开学校,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他们只会对那些对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一种深沉的使命感的老师更加敬重。也只有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愈是深入思考,它在我心底的敬畏就愈是神奇强烈。那就是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范。——德国哲学家康德

上面这几句话从追求与抱负、强烈的爱民意识、对国泰民安的期待、中国知识分子对大地对民族独有的眷恋、敬天爱人、天人合一等显示出其使命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具有了感召力,彰显出一种浩然正气。这浩然正气不仅仅学生需要,教师更需要。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

把人培养得具有创造性 我们经常会说“这些学生很听话”“这些学生太调皮”。这“听话”是怎样的听话呢?没有自己的思想,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只是在制造一些机器而已。“调皮”如果是思维活跃,见解独特,与老师的见解有异,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所希望的么?

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糊涂的先生”: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的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的火轮/哪儿开的电灯/哪儿来的微积分?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激活学生,点燃那一把求知求新的火。

当然,还得把人培养得具有感受美的能力。厚重、大气、高雅是学生具有中国底色的标志。

担当之德包括担当意识与能力。《颜氏家庙碑》中有唐肃宗皇帝御批褒奖颜氏的一段内容:“卿兄以人臣大节,独制横流,或俘其主,或斩其元恶。当以救兵悬绝,身陷贼庭,旁若无人。历数其罪,手足寄于锋刃,忠义形于颜色。古所未有,朕甚嘉之。”这段褒奖的话明确地表明当时国家需要的是忠义与肝胆,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人。过去需要这样的人才,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人才,教育就需要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教师首先就得自己有担当之德。

担当不是盲目承担,而是智慧引领。学会将优秀的孩子教得更好,还能把基础较弱的孩子引导好。这就需要爱,需要智慧。人们说要让教育充满爱,我说这还不够,要让爱充满智慧。

第三德,传承之德

传承文化并能引导学生带着感恩前行是教师的第三德。

优秀文化需要传承。传承不只是语言上、物质上,而更应在精神上。

欣赏它,就传播它。

我的父亲在2017年2月14日这天晚上安然谢幕,驾鹤西游。我在微信上写了一篇悼文,很多朋友看到后发来吊唁之信。湖南省教育厅王建华先生也发来一条:“惊闻父亲仙逝,从没听说过老人家如此高境。您少了一慈父,教育界少了一大师,人世间少了一高人。遗憾在老人家生前未见!节哀,注意身体!”他说在我父亲身上,他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家国情怀,忠诚孝道。我当时的回信是:“父亲曾含冤二十五载,平反后在沅江默默工作,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四十又四年,在他离开人世后,能得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您如此的肯定,这应该是他作为教师得到的最高礼赞。在天堂,父亲会感谢您;在人间,我们会加倍努力,以此来感恩您。妙如拜谢!”

王厅长发现了,欣赏着,便加以传播,这就具有发现之德,担当之德,传承之德。而我们对待领导的关怀,感恩的方式就是更好地工作。

感恩是需要引导的。要学生尊重你,你先尊重学生;要学生向你鞠躬,你先向学生鞠躬。每次上课,我喊上课,学生喊起立。我说,请抬起头,微笑着,面对前面这道风景——我,你们的老师,这之后,我深深地一鞠躬,学生回一躬,而后,我说请坐下。整个教室气氛轻松、愉悦,却庄重。

“为先在线”做了一个非常教师栏目,黄耀红先生要我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的文章。我说,我能长成今天这个样子,能得到一些夸赞,我除了感激,还是感激;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的成长史,是一部由亲友、师长、同事、学生、领导接力合力影响的培训史。于是以“感谢一路有雨露”为题写了一篇文章。

因为备受培养,我成了特级教师,成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成了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的班主任首席专家,学校送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博士,在湖南教育电视台主讲《妙说易经》,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做国学通识课程视频讲座……

所著《让爱智慧》成为中国教育报推荐的“教师必看书目”之一,所著《做温暖的教育》获2013年中国影响力图书,主编的《中华最美诗文选》系列丛书,上了中央新闻联播的镜头,其中与张修明先生合作主编的中英文版《最美论语》《最美易经》传到了国外。

感恩滋养我的每一寸土地,感恩所遇见的每一个人!

我会将你高贵的赠予,加工转赠给他人。

感激永远是给自己力量,每每因感激而让自己心情平静,内心温和。

心中有人,是传承的基本原则。心中有佛,就有善意,就有温馨;心中有主,就有信仰,就有节制;心中有仙,就有浪漫,就有潇洒。追真向善求美是儒家道家佛家共同的追求。作为老师应是儒道佛集大成者。

自己暖和,别人感到温暖,这样才能传递。

父母把孩子带到今世,教师要把孩子带到永生。我们需用放大镜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我们需用他人的不足来警示自己别重蹈覆辙。我们需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然后试图改进创新。这样我们才会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师德,永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师德的境界是一个有方向却没有上限的射线,但我们若不断修炼发现之德、担当之德、传承之德,便会逐渐让学生追随你,同事敬重你,家长信任你,进而现在人敬重你,久而久之,后代人仰慕你!

能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万世师表,便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至境!

最后,以几年前凑的一首《西江月・换》作结:

西江月・换

似往人情依旧,如棋世事常奇。

时珍要点微博辑,温水煮蛙难理。

教者更随今脉,品德才干成绩。

勤观人海与书籍,可不误我子弟。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之德使命感子路
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具有使命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伦理生活与形上超越
——亚里士多德arete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张力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人生“十不得”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常修“四为”之德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