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福丽,孙峰
从成长的视角解析伊迪丝·华顿的《夏季》
戴福丽,孙峰
伊迪丝·华顿的《夏季》描述了女主人公切丽缇与2位男性的情感历程,展现了她从诱惑、反叛、逃离到考验、迷茫、顿悟并认识自我的成长过程。小说内容上契合了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具备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凸显了成长的主题。同时,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作者自身的成长体验。
成长小说;《夏季》;伊迪丝·华顿
《夏季》这部小说鲜为关注,外界对其评价各异,但它却是华顿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国内目前从成长主题这一角度对该小说进行研究的只有成新霞(2008年),她分析了女主人公切丽缇的成长过程,探讨了她成长背后的原因。我们对小说的成长主题作进一步研究认为,女主人公切丽缇的成长反映了作者的成长体验。
《夏季》中女主人公切丽缇经历了2次成长:第1次是在与哈尼的交往过程中,第2次是她上山寻母之后。这2次成长过程契合了成长小说的基本模式,即通过年轻主人公出走、考验、迷惘、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情节模式,展现和反映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1],体现了成长的主题。
(一)身世不明,渴望新生——诱惑来临
应该说切丽缇的成长是在2个男人的陪伴和引领下完成的,一个是养父罗约尔,一个是情人哈尼。在与他们的情感纠葛中,切丽缇从天真无知到不断成长、成熟,对自己、对现实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不清楚自己身世的切丽缇从小被告知,是养父罗约尔先生将她从山里带下来的。周围的人还不停地提醒她,那里是一个令人耻辱的地方,而她现在生活的地方却是代表“特权”和“一切最先进的文明”[5]。在哈尼出现之前,养父罗约尔给她提供的生活也算得上安稳,她对自己的生活也算是满足的。例如,切丽缇曾经有机会外出读书,她却放弃了在外接受教育,选择留下陪伴养父。然而她并不是随遇而安的性格,而是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成长小说是以青少年这一特定的人生成长阶段为描写对象的。这一阶段的年轻人的世界观尚未定型,对现实生活充满幻想又充满叛逆”[3],这一点在切丽缇的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偶然一次机会她去了纳特顿,让她见识到了一点点外面的世界,使她感觉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枯燥乏味,“我多么讨厌这里的一切啊!”[4]2她不止一次地这样表达自己的不满。养父一次闯入她的房间,向她表白,让她心生厌恶,直接促使她产生摆脱这个家、摆脱这个地方的想法。她不失时机地得到了在当地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机会,理由是“我要自己挣够钱离开这里。”[4]17养父一再向她求爱,这让她极其反感,因此她要求做图书管理员,使自己经济独立,而家里雇佣一名女佣能让她精神上也相对独立[2],她尽量避免与罗约尔单独相处。
然而生活依旧沉闷,她对这份工作本身、对图书馆里的书,都提不起兴趣,直到年轻阳光的哈尼出现,切丽缇的内心又燃起了希望。对这个时期的切丽缇来说,外在的诱惑是绝对无法抵挡的。哈尼穿着考究,戴着眼镜,总是面带微笑又不失含蓄,言谈中是切丽缇听不懂却很新鲜的事物。她的心灵之门由此打开,本就不甘寂寞的“细胞”被激活。一有机会她便陪着哈尼到处转悠,去完成他口中所谓的建筑绘图方面的工作,尽管她并不理解他到底来自哪里,具体是在做什么,却一直心甘情愿地日日陪伴,为他欢喜为他忧。
(二)勇敢大胆去爱,却遭激情冷却——反叛与逃离受挫
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促使下,想要追求爱情和理想自由的切丽缇开始了她的反叛与逃离之路。哈尼可以说是她挣脱现实束缚的最好机会,哈尼也许或多或少地给了她一线希望,于是她下定决心与之私奔。切丽缇的生活一切以哈尼为中心,她的每一根神经都是为他而跳动的。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也算是甜蜜而美好的,她崇拜他,依恋他。她的一颗心蠢蠢欲动,在那间山边的小屋里日日等待和自己的情人幽会。哈尼对她表现出的好感足以让她对未来充满幻想,整个身心都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感。她想尽办法避开养父罗约尔和镇上其他人的目光,隐瞒着与哈尼的恋情。哈尼是她逃离这个封闭小山村,逃离养父的最佳机会,她期盼着与他远走高飞。
然而故事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小说给读者一种明显的感觉是:哈尼对切丽缇的态度一直是暧昧不明,若即若离的。哈尼从未明确表示过对她的情感,她都是通过哈尼的某个表情,神态和动作或言语在进行一厢情愿的猜测,在不确定中度过每一天。激情逐渐冷却,在小说的后半部,他就开始时不时消失几天,只留切丽缇在迷茫中等待。直到北多玛举行庆祝活动时她才亲眼所见哈尼和别的女人,才开始逐渐认清哈尼疏远她的原因。即使她不愿相信,即使有罗约尔跟哈尼摊牌,也必须面对现实:她曾深爱与依赖的哈尼早已经在城里有了未婚妻,而且很快要完婚了,她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份情感太过盲目自信了。所有的猜测与不确定都有了答案,切丽缇陷入失望,痛苦与迷惘之中。
(三)挣扎之后的顿悟——认清现实
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成长,往往与爱和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她们通常是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成长起来的,切丽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全身心都托付于情人的切丽缇遭受了感情上也是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这也是对她的考验。哈尼的隐瞒与欺骗对切丽缇的打击已然让她无助,而面对切丽缇的还有更残酷的事实,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此时的切丽缇本可以借此作为筹码去挽回自己的情人,但她知道哈尼不会回来,因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天真和冲动了,而是主动写信给哈尼,放弃自己的情感,成全了他们[2],曾经给她希望的哈尼也欣然接受了她的慷慨。这个时候的切丽缇在认清现实状况后,开始有所醒悟,选择妥协,得到了成长。
堕胎未果的切丽缇,再次陷入迷茫与挣扎之中。然而她的内心仍然想要逃离,因为一方面她不甘心就这么回到原来的生活,另一方面她害怕面对村里人的评论与惩罚,所以决定上山寻母寻根,看能不能从出生的地方寻找一线生机。这是切丽缇的第2次成长,也是面对命运的第2次挣扎。她一路艰辛与彷徨地来到山上,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她又一次失去了依靠,并了解到母亲和外祖母曾过的都是动物般的生活,在这山里毫无文明可言。她意识到母亲为何当初要把她送下山去寄养,是不想让她再在山里的这种环境中长大。因而,她决定给自己的孩子找个体面人家抚养长大。切身的遭遇让她理性地审视自己的处境,权衡利弊,再次向现实妥协。这时的顿悟使她再次成长,她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充满幻想的,为爱不顾一切的切丽缇,她希望回到曾经熟悉的一切,而“哈尼的形象却已然遥远成了一种记忆。”[4]176在她下山的途中,养父罗约尔适时出现,将她接回了原来的家,给了她一个避风的港湾,给了她需要的安全感。
小说的结尾,切丽缇嫁给养父之后,心中虽仍给哈尼留有一席之地,但罗约尔很识趣地保持了适当的距离,让她更有了安全感,能够从内心真正安定下来,又再次写信给哈尼,告诉他自己已与罗约尔成亲,这就意味着切丽缇最终选择了稳妥的归宿。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与生存环境格格不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持反叛的态度。在经历了痛苦和磨难之后,主人公意识到应该尽量避免冲突,认同社会价值,因此获得了面对社会和生活的某种知识、能力和自信。”[5]切丽缇的成长正符合这样的过程。她曾是个不甘寂寞、渴望自由、大胆去爱的姑娘。为摆脱养父的爱恋和沉闷压抑的生活,她萌生逃离的念头。年轻帅气的哈尼给了她希望却又将她推往希望破灭的深渊。在决定主动放弃这段感情时,她已然成长。此时她并未甘心,于是迷茫中她想要再次抗争——上山寻根寻母。然而命运再次开了个玩笑,母亲去世,她又陷入困顿之中。在山上的所见所闻让她更加认清现状,因而决定下山回归原处,并答应嫁给罗约尔,给自己给孩子一个安稳的家,这说明她内心已逐渐走向成熟。成新霞认为“在《夏季》中,切丽缇经历了一个圆周式的逃离过程”[6],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的话,就不难发现,其实切丽缇虽然是在空间上最终回到了罗约尔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非彼时的她了。在与哈尼的交往中,切丽缇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更多的人和物,对外面的世界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认识。切丽缇的心智不断走向成熟,对现实不断领悟,渐渐失去天真,认识自我,认清现实,让她能够做出最理智的判断。她最终的选择就足以说明她内在的成长和变化,她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而又内心迷茫的稚嫩小女孩,经历成长后更加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说不是简单的回归。
这也映射出华顿本人对爱情、婚姻的理解的不断成熟。这是她一次大胆、直白地描写女性性爱体验的一部作品[7]274,描写主人公追求爱情自由,反叛传统。
而在感情遭受挫折后,最终选择与现实妥协,接受命运的安排。《夏天》是华顿于1916年写于巴黎,当时德国军队正在逼近,欧洲战时爆发,她忙于建立一些机构,帮助涌入巴黎的逃难者。小说的酝酿和创作对华顿来说是对繁重救济工作带来压力的一种释放和缓解[4]280,因此对小说内容及其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主人公的内心发展与成长体现了华顿本人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更看重两性和谐,自身与环境的理性平衡[4]281。作者本人也经历过爱情的挫折,故事结局的“圆满”也反映出华顿日渐成熟的爱情观和世界观。
[1]成新霞,伊迪丝.华顿成长小说研究:《伊坦·弗洛美》和《夏季》[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马春花.从“他者”到“自我”:对《夏天》中切丽蒂的心理探寻[J].作家,2014(7).
[3]芮渝萍,刘春慧.成长小说:一种解读美国小说的新视点[J].宁波大学学报,2005(1).
[4]WHARTON E.Summer[M].New York: Signet classics, 1993.
[5]田迎春.走近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J].安徽文学,2014(1).
[6]成新霞.伊迪丝﹒华顿《夏季》的成长主题分析[J].校园英语,2016(1).
[7]何雁.从华顿的女性视角分析夏洛蒂的反叛到妥协[G].李维屏.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1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1).
(编辑:王苑岭)
I106.4
A
1673-1999(2017)09-0061-02
戴福丽(1982—),女,硕士,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孙峰 (1981—),男,硕士,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17-05-1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研究”(SKHS2016B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