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学的特色与未来展望

2017-03-23 13:22
教育家 2017年45期
关键词:办学大学教育

中外合作大学的特色与未来展望

文 | 李玥 刘佳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实施以来,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性高涨,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创新的一大热点,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和国外高校“联姻”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申报数量不断加大,中外合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断出现,并得到家长、学子、高校甚至地方政府的追捧。

中外合作大学与国内一般大学有很多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且基本按照西方大学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进行运作。

中外合作大学的“三高”特点

现有中外合作大学具有高起点、高标准、高成本的“三高”特点。首先都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办起,而后再招收本科生,开设本科生教育。

如上海纽约大学2011年首先启动招收硕士生,昆山杜克大学也是首先实施全球健康、管理学等研究生项目,待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开展本科生教育。所有中外合作大学的运作模式几乎都是采取董事会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如昆山杜克大学采取现代大学通行的管理制度,即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中,杜克大学出三名、昆山出两名、武汉大学出两名。西交利物浦大学也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校长负责制,两所合作学校选派代表共同组成学校董事会。另外,具有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大学的背景是国内高校进行大学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主要以创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大学制度和运作模式为办学宗旨。如上海纽约大学就是要进行高端定位,建立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探索体制内创新。同时,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办学成本都极高,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师以英方为主,首批到宁波任教的72位教授的收入不比英国本土差,每位教授的年薪为80万元人民币。当然,所有中外合作大学都得到了地方政府巨大的财力支撑,且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自成立之后的7年间,浙江省政府和宁波市政府累计投资已达人民币7亿元。

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主导的有计划、有目的、自上而下开展的官方行为。西交利物浦大学努力打造“五根支柱” 的财务支撑体系,即学费收入、研究经费、教育发展基金会、地方政府支持和国家支持等五个方面。设立中外合作大学,对于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 师资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办学经费筹措等都有较高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当前中外合作大学数量还是很少的。

中外合作大学的“四化”特点

现有中外合作大学具有本土化、特色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四化” 特点。所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都直接引进西方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以及管理模式,教学资源来自中西双方合作的大学,国外高校的教学资源占绝对比重。采用的教材、开设的课程以及师资队伍基本都是从国外大学引进,或者至少80%的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来自国外合作的大学,而像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则是100%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不同的是,报考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都必须参加高考,并达到所在省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线,方能采取一些特殊的考量标准来选拔学生,也就是说,所有的中外合作大学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的考试选拔制度,这也就意味着其无法完全摆脱教育部有关办学和治学的规定。另外,中外合作大学基本都面向全球招生,在校学生可以享受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学生体系或短期去西方合作大学学习的体验,并在毕业时获得和西方合作大学完全一致的学位证书。中外合作大学在跨境教育中被视为商业存在形式,无论是外方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看重的经济利益和投资回报,还是办学的专业选择、费用收取、财务运作等方面,市场主导性明显。为保证办学的正常运行,几乎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收取高额的学费并以此作为学校办学经费的一大支撑点。

中外合作大学的“高门槛”特点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成“梯形”状,中外合作大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处于最高位置,是中外合作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层次逐步上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更加凸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中外合作办学的申办者首先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的本科院校,在具有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具有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无疑是要求最高的。申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办学机构的主体几乎都是高起点、高水平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除外)。申办中外合作大学的国内高校基本都是“985”或“211”工程大学,外国合作的高校也基本都是世界名校,如英国的利物浦大学、美国的杜克大学和美国的纽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其对外籍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比例要求相对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低些。而高校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条件则最低,如师资、学科专业、课程及其他教学资源的设置只要求 1 /3 以上引自国外高校。申办中外合作项目的院校只要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本科院校,即可在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申请一个本科专业的项目。如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申办了中俄合作办学的金融工程项目,中央财经大学也申办了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设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教育项目。中外合作大学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起着引领模范作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外合作大学的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不断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根据我国的发展需要,着眼中外合作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合作模式上进行科学规划和大胆创新,使中外合作大学沿着良性发展的道路不断走下去,为培养更多国际化高端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条例从1993年6月的《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到2013年1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家颁布并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密集出台,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中外合作办学经过起步探索、快速发展、调整中发展三个阶段之后,已逐步进入“高水平示范性”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外合作大学必须切实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内部的示范性建设以及对整个教育改革的示范辐射。从这个高度来衡量中外合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五个不适应”,即培养目标的不适应、专业设置的不适应、课程体系的不适应、培养途径的不适应和质量评价的不适应。

中外合作大学作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的国家战略与国际形势也为中外合作大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者需要努力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增强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带动作用,以此共同把握新的历史机遇,顺应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是注重质量提升与内涵式建设。未来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外合作大学在提升学校教学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中外合作大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工作,规范办学秩序,加大处罚和引退机制建设。

二是发展重点从模仿学习转向创新引领。当前,中国社会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中外合作大学必须要有领先一步的意识、基础与能力,必须克服各种办学短期行为,聚焦学科建设,着眼创建扎根中国土地的现代一流教育,为创新驱动做出现实的贡献。通过发挥中外合作大学的创新引领作用,发挥“鲶鱼效应”,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国内教育改革发展。

三是境外资源从批量引进转向聚焦优质,严把资源入口关。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指导高校强强联合,典型示范,真正引进强校名校;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支持高校在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及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要严格控制外国高校连锁办学,防止低成本重复性学科建设。

四是管理思路从注重行政许可转向加强过程监督,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优化管理手段。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实现依法治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未来将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施行精细管理,实现管办评分离。

五是扩大合作对象国的范围及创新合作模式。现有的中外合作大学的合作高校都是英语国家,从就业角度来看,从英语国家获得文凭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从中国教育的长远利益出发,这样会存在合作范围窄化的弊端。所以,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除了发展与英语国家的合作外,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欧洲及亚洲先进国家高校的合作和交流。

面对新形势,要进一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办学信息,规范办学秩序,保障学生的权益;将中央统筹、地方监管、社会组织评估、办学者自律等手段有机结合,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注重通过专业机构和专家团队开展专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发挥专家的咨询决策作用,加强理论研究,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在继续适时开展动态应急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依法管理和法规建设。

中外合作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国际化、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外合作大学实质上是一种能力建设战略,是我国目前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中外合作大学进行有效规划和不断创新,从而使得中外合作大学在未来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爽

猜你喜欢
办学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