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希梅
开展“三生教育”迫在眉睫
文 | 陈希梅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以人为本,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和生活,建构和实现人生价值。
笔者在深入分析福建省厦门市中小学开展“三生教育”的现状后,发现有几个共性的问题。第一,缺乏立足于区域与文化特色的“三生教育”课程体系。第二,“三生教育”在学科内渗透力度不够。第三,中小学缺乏“三生教育”师资培训的相关机制和管理措施,也没有专业的“三生教育”教材。第四,虽然兴建了不少安全教育类基地,但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有效开展“三生教育”。第五,多数“三生教育”的教育活动主要依赖学校和教师的力量开展,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关注,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提高对“三生教育”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说明“三生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厦门市中小学2010年开始“生命教育”探索,这为“三生教育”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基础。
政府要加强 “三生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制订出切合厦门实际的“三生教育”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任务、途径和方法等,推动全市“三生教育”有效开展。
统筹开展 “三生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一是成立厦门市教育系统“三生教育”研究团队,对“三生教育”的价值与理念、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二是加强“三生教育”课程开发,形成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三生教育”理论及课程体系;三是加强“三生教育”教辅材料的把关及修订;四是构建德育实践共同体,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实践强化课内课外活动。
加强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应该加强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渗透。教师应紧紧围绕“三生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情景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三生教育”的意义,领悟到“三生教育”的价值。
注重体验式教育活动的实施 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的监督管理力度,让更多的学校自觉自愿地在这些课程中融入“三生教育”。应加大学生的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三生教育”的内涵。
持续加强“三生教育”师资培训与提高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无论是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还是工作二三十年的资深教师,都应接受“三生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鼓励教师开展“三生教育”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对成果显著的教师和学校应给与一定的奖励和表彰。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三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依托社区和家长学校,通过讲座、科普、交流、研讨、座谈等,与社区合力做好家长的“三生教育”普及、推广、体验等工作,为“三生教育”有效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三生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紧密结合,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构建“三生教育”长效推广和监管机制,从而达到崇尚生命、怡情养性、涵育文明的教育目的,彰显“三生教育”的价值意义,这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未来的大事,也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大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