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2017-03-23 09:10黄国华
教育家 2017年41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专业

文 | 黄国华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文 | 黄国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高校要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全方位育人,全力以赴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打造好全员育人模式

树立人人与学生成长相关的教育观和管理观。立德树人包含在学校德育、体育、美育之中,包含在各门课程之中,包含在课内课外活动之中,包含在学校的每一项教育环节之中。只有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每一位学校工作人员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教育教学相关、与学生成才成长相关,“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五位一体的全员参与教育才能形成,“科教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相融合的立体化多方位育人模式才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才能成为可能。

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实现学校向外发展。高校要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保障、资源共享、管理运行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要健全高校与社会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交流共享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推进多方融合。

促进科教融合向内发展。高校要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特别是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吸引有潜力的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实验,使用科研平台,将科研过程推进为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有效环节,强化科研育人。

设计好人才培养体系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好的人才培养,不只是对人的专业教育,首先是对人的品德教育,更是对人的全面培养,要特别做好价值观教育与引导,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在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加强劳动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走入学生心中,为学生走向社会,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要鼓励学生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扩大视野,丰富自我,做“有文化品味、有家国情怀”的人。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要立足社会需求与学生未来发展,倡导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理论学习并重,明确面向需求,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教学目标。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促进“教”与“学”的融合,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围绕学生学习全过程定内容、做设计、选形式,探索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真正衔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第二课堂不是简单的学生活动,要主动将其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教学教务管理,计学分、给成绩。对学生参加竞赛及创新创业活动或到国际组织任职等,计算学分积点,真正构建“以专业学分为核心、以素质学分为基础、以发展学分为拓展”的合理有效的综合学分制体系,科学认定学生的各类学习活动和发展过程。

修订好人才培养方案

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适应国家需要、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适应教育规律、适应学生成长、适应质量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要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突出能力养成,兼顾个性化培养。要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课时,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与水平,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质量。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以“进团队、进平台、进实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自助营养餐”,吸引和指导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与社会实践,强化创新教育。面对有创业潜质和需求的学生,要以“经营理念和企业家精神”培养为核心,开展好创业教育。

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要加强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建设并保证学时,丰富课程特别是公共选修课种类,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要依托教材建设,及时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立足学校实际与特色确立各专业的核心课程。

谋划好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好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入脑入心”,更要让学生“真信真用”。有效的思政课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有理论、懂国情、知社会、敢担当。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更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入社会,接触生活,引导学生做“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社会感知、有责任担当”的有为青年。

课程加思政,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所有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通过专业课堂融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同写教学大纲、同上一门课、共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模式,推进课程育人。

注重发挥各类课外活动的育人作用。各类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展与有益补充,承担着扩大视野、丰富实践、提升能力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举办各类活动时,特别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宣传,以“文化进校园”为引领,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服务好学生终身发展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增加学生的自主空间。如今,很多高校进行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的探索,实施了灵活的学习制度。如,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跨专业选课,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实施校外学习与网上学习学分认定转换,推行主辅修制、第二专业制度等,为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开了好头。而试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学习年限,可以更加方便学生创业、参军或到国际组织任职。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好的专业教育,既要着眼于当前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能力,更要有学习的方法和走向未来的素质,要致力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高校要致力于理念更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把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与校园体验。

抓好素质教育这个核心。要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开展通识教育,通过通识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人文与科技素养并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以素质教育丰富专业内涵、促进实践、强化创新,让学生能够面向未来,有充足的发展后劲。

把握好育人关键环节

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享共学共发展。要探索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致力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关系,建立教学与学生发展同向同行、共赢共荣的师生共同体。

优化课程教学,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开展教学活动,特别是要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与模拟实验手段,搞好实践教学,大胆引入优质网上学习资源,大力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使用,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学内容,实现“自助加餐”。开列专业书单,引导学生围绕所学专业广泛阅读书籍,提升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支持学生自主选购不同的专业教科书,促进书籍的年级间流动,形成同学间共享共读的专业小书库。

着眼未来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很难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要紧紧把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机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树立教学基础地位,着眼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致力教学质量提升。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的根本要求,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期,需要各高校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学校统一规划,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高校要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全方位育人,全力以赴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姜乃强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