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主任医师 丁关庆
类脂包括胆固醇(CHO)、磷脂(PL)和糖脂等,约占全身脂量的5%。
胆固醇有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酯(CE),两者合称为总胆固醇(TC)。临床上检测的胆固醇是总胆固醇。
血清胆固醇的来源有:①食物来源。动物性食物是胆固醇的主要来源,以动物内脏尤其脑中含量最高,蛋类、鱼子和蟹子含量亦高,其次为蛤贝类。人体每天从膳食中可摄入300~500毫克的胆固醇。②肝、肠合成。人体肝脏为胆固醇的主要合成场所,也是血清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每天合成内源性胆固醇1克左右。
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每公斤体重含有胆固醇2克。它的主要作用是:①维持人体正常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中胆固醇不仅控制着脂溶性物质和水的通透性,而且还决定膜上一些酶的活性。当膜上胆固醇含量减少时,膜的通透性增加。②胆固醇是神经髓鞘的重要成分,以维持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完成正常的神经生理功能。③胆固醇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胆汁酸、维生素D3和各种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这些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和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胆汁酸具有促进胆固醇吸收的作用,胆汁酸缺乏时明显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磷脂是由磷脂酸合成的一种类脂,人体各组织和体液中的磷脂75%以上为卵磷脂和脑磷脂。
磷脂不仅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对脂肪的吸收和运转以及储存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都起着重要作用。
磷脂的主要来源有:①食物,如蛋黄、瘦肉以及动物脑、肝、肾等;②人体由磷脂酸自身合成。
这是因为机体如果缺乏胆碱,就会影响肝细胞对卵磷脂的合成,而增加了甘油三酯的合成,从而促进肝细胞的脂肪浸润,最终引发脂肪肝。
大豆卵磷脂降血脂的作用优于蛋黄中的卵磷脂,这是因为其更易于运输胆固醇,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
糖脂是糖和脂质结合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在人体分布甚广,但含量较少,在细胞膜上其含量约占膜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占5%~10%。
糖脂与人体的细胞识别、免疫、排泄等功能有关。
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不溶于水,不能在血液中单独存在,只有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才能溶于血液。血浆中的脂类物质与蛋白质相结合而成的结合蛋白,称为血浆脂蛋白(LP)。血浆脂蛋白是脂质存在、运输和代谢的形式。
采用超速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目前,医院实验室经常检测的项目是LDL、HDL和VLDL。
采用电泳法,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前β 脂蛋白 (pre-β-LP)、宽 β 脂蛋白 (broad-β-LP)、β 脂蛋白 (β-LP)和 α-脂蛋白 (α-LP)。
血浆脂蛋白为微团结构,核心为具疏水性的非极性胆固醇酯(CE)和甘油三酯(TG)。亲水性的磷脂(PL)、游离胆固醇(FC)和蛋白质一起包绕着疏水的核心,并携带着非极性脂类溶解于血液中。
乳糜微粒在小肠合成,可运输外源性脂质,主要是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将甘油三酯运输至肝脏和脂肪组织,其主要载脂蛋白是apoB48。
乳糜微粒的主要功能是将外源性甘油三酯转运至脂肪、心脏和肌肉等肝外组织,以供这些组织的能量需求,同时将食物中的胆固醇转移至肝脏。
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脏合成,小肠黏膜细胞也可生成少量极低密度脂蛋白,其含甘油三酯45%~65%.主要载脂蛋白是apoC和apoB100。
人类约90%极低密度脂蛋白通过转变为中间密度脂蛋白(IDL)进而转变为低密度脂蛋白(LDL)。在此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核心的甘油三酯(TG),表层的磷脂(PL)、游离胆固醇(FC),apoC转移给高密度脂蛋白(HDL)。
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体内转运肝脏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以供肝外组织利用的主要形式。
由于极低密度脂蛋白分子比乳糜微粒小,空腹12小时的血清呈清亮透明,当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达3.39 mmol/L(毫摩尔/升)相当于300mg/dl(毫克/分升)时,血清才呈乳状,直至混浊。
低密度脂蛋白主要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分解而来。
低密度脂蛋白是正常血清中最主要的脂蛋白,占总脂蛋白的60%~70%,其主要脂质是胆固醇(CHO),主要载脂蛋白是apoB100。
含胆固醇最高的是低密度脂蛋白,含胆固醇酯40%、游离胆固醇10%,被称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血液中的胆固醇约60%是在低密度脂蛋白中。
全身各组织的细胞膜上均有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被细胞内溶酶体分解,apo分解为氨基酸,胆固醇酯分解为游离胆固醇(FC)和游离脂肪酸(FFA)。游离胆固醇移动至细胞质内组成细胞膜,这样就把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变成了细胞膜成分。
低密度脂蛋白代谢可使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转运至肝外组织,以保证肝外组织对胆固醇需求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