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绪勇,余昌清
(湖北宜都市农业局,湖北 宜都 443300)
湖北省宜都市政府所在地陆城,地处长江、清江和渔洋河交汇处,自古是通往湘鄂西五峰、长阳、鹤峰、来凤、石门、龙山等县的水陆路交通要道,这些地方的人员和货物,特别是清朝末年诞生在湘鄂边界的宜红茶,绝大多数都由渔洋河水路和五宜古茶(官、驿)道往来流通。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的近百年时间里,这条道上“旱路行人、骡马不掉线,河中见天有船行。”一派繁忙景象。1959年后,随着五(峰)宜(都)公路修通、渔洋河幸福渠的建设以及后来梯级水电站开发、乡村公路修建,陆城到渔洋关的古茶道水、陆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但这条通往湘鄂西的古茶道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却牢牢刻在历史的年轮上。
从陆城上街头皂角树市场到渔洋关桥河街市共60 km,沿途有70个地名,如皂角树、连花堰、过路滩、木梓岭、香客岩、胡家河、拖溪垴、和尚岩、九子拜相、高袁冲等。
从陆城桥河码头到渔洋关中码头共68 km,沿途有100个地名,如桥河码头、燕子岩、水府庙、刘家嘴、白家渡、王家渡、过路滩、木梓岭、廖家湾、香客岩、杨津滩等。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由于货物运输少,人员往来也不多,宜都到五峰仅有可通行人的小路。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打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洋油、洋布等外来物品以及江汉平原出产的粮食、海(川)盐巴等需要运进湘鄂西边界的山区,而这里出产的土特产如茶、桐油、皮油、生漆、牛皮、羊皮等货物需要运出,特别是清末民初中国出口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茶,在民国时期以渔洋关为加工、集散中心,每年所产近万箱茶叶,都要通过这条古茶道运往宜都,再装大船运到汉口销往国外[1],因此这也是万里古茶道中不可或缺的一段。由此推断,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的推动了宜都到湘鄂西边界古茶道的建设。
据考证,陆城到渔洋关古茶道修筑于清光绪年间,由不同人员、在不同年份分别完成,民国时期又进行过维修。其中渔洋关经栗树垴到熊渡段由汉阳人张人杰为主、当地人为辅出资修筑[1]。据现保存在宜都市聂家河镇肖家岗村5组张宗青柑桔园作台阶石的三段残碑记载,熊渡以下经聂家河、庙滩子、大麻林、胡家河到陆城段则由宜都有钱人胡、鲜、李等姓人家为主,沿途的住户普遍捐资,共同修筑。这条古茶道,路面宽1.5 m以上,全由手工凿成的青石板辅成,一般台阶宽0.3 m以上、厚0.2 m,全路段基本达到雨天不沾泥的标准。古道上每隔二三十里,均有当地人开设的客栈并配有骡马棚,以方便往来客人、挑夫(背脚佬)、马帮等歇脚过夜。
渔洋河发源于长阳县西部的雪山尖,西流入五峰境,又折向南流过汉阳桥到渔洋关,渔洋关以下则可行舟,经一梁二垴九子十八滩后,在宜都的汉阳坪和刘家嘴两村之间汇入清江,史上也称汉阳河,再下流3.5 km注入长江。清朝末年渔洋河仅能下行载货2 t的小摇摆子船,后经过疏通,特别是民国初年和建国后的多次除险疏竣,行船载货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到1957年时下行船可载4 t货物。
旱路目前保存完好的有两段,分别是大麻林和熊渡浆踏子坡,其余路段原貌均已改变。这两段路面整齐、石板光滑,足以说明它修筑时工程巨大和所承载的客货流量。
大麻林石板路始于现姚家店镇张家冲村四组王家湾的王远培家,止于聂家河镇肖家岗村五组河边的余家老屋场,全长3 km左右,基本处在毛竹林中,这种小毛竹过去多用于造纸,故又称麻林。大麻林的石板路中间段现完全为原样,仅两端离村民居住点较近的地方,在20世纪七十年代打垱造田或建集体养猪场取走了部分。沿途石头上放过炮的残眼、揳撞子印、老岩台阶上的铁铣凿印等随处可见,还有两处“三过金莲”的“美人脚印”。在肖家岗一端开始爬坡的第三级台阶边原立有功德碑,该碑高1.5 m、宽0.8 m左右,阴刻捐资修路人的姓名和捐款数,现三段残碑为张宗青柑桔园的台阶石。熊渡浆踏子坡始于原熊渡河边客栈,止于现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二组古永生家,全长1.5 km左右,下半部分因熊渡水电站蓄水淹没,上半部分原样保存。在古家稻场坎下路边老岩上,有过去木匠用的778三个阴刻数码字,表明从河边上垴共有台阶778级。
渔洋河水路目前仅有桥河到香客岩水电站坝下河道基本保持原样,但过渡、行船的滩涂痕迹已不复存在。其它地方均被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和蓄水改变了原有模样。
1957年4~5月“布衣省长”张体学率工作团在恩施专署一个多月,回程时他们一行10人步行300余km,考察了鄂西几个县的交通、经济状况。经宣恩、咸丰、来凤、鹤峰、五峰到宜都,于6月11日宿渔洋关,12日早上坐摇摆子船,本来顺渔洋河下水到宜都只有一天的行程,却因洪水过大滩险船损而误了时辰,张省长他们只好临时夜宿划子滩的河边农家,13日下午才到宜都县城。这次考察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宜都到鄂西山区的公路建设,1957年10月五(峰)鹤(峰)公路动工兴建,1958年8月五(峰县城)渔(洋关)公路通车,1959年4月五宜公路建成正式通车,不久,五鹤、鹤(峰)来(凤)公路相继建成,使这几个县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经过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雷打坑的古道边上有座烈士墓,这里埋葬着1949年7月18日解放熊渡垴时被渔洋河对岸曹家山上的国民党军用吊炮炸死的解放军何连长、王班副、田勇士、伍勇士。当时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四团在团长刘海清的率领下,从毛家沱强渡清江,经五眼泉、拖溪、望佛桥、朱砂溪、观音阁、华家湾穿插到潘家湾一带截击从聂家河、熊渡大路上退往鄂西的国民党军,在雷打坑、将军山、熊渡垴一带打了个漂亮的阻击战,共歼敌600余人。战斗结束后,当地农民让出自家的棺木,将四名壮烈殉国的勇士分散掩埋。1957年1月雷打坑乡党支部、人委会为了褒扬英烈,教育后人,组织全乡人民义务投工250多个,将四位烈士移柩合葬,树碑立坊,并派专人长年照管。1986年4月宜都县民政局又拨专款对陵园进行了扩建维修。该烈士陵园现为宜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当地中小学生都要来此祭扫悼念。
叶光吉(1900~1933)的老家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将军山村古道上的叶家湾。他幼时读过几年私塾,13岁学兽医,1919年到渔洋关给宫福泰的商行赶骡马运货,后任骡马队长,串乡走寨,足迹遍及湘鄂川黔边境十数县。宫福泰家的“源泰茶庄”是渔洋关最大的红茶庄,年生产宜红茶2000余箱。从湘鄂西各产区将红毛茶运到茶庄,再将精制米茶运到宜都,叶光吉的骡马队走的就是这条古茶道。1929年4月,叶光吉驱骡马24匹,运棉纱等货物前往鹤蜂,在五峰县城路遇过去的骡客贺龙,遂携物资投奔了红军,1931年3月任红三军经理部部长,1932年11月任红三军第七师师长,1933年7月被诬为“改组派”首领,捆绑押解途中,于鹤峰县洗马坪白岩山含愤跳崖,摔成重伤被杀。
据现居住在宜都市姚家店镇张家冲村4组90岁的铁匠曾凡直口述,姚家店镇张家冲村古茶道上的高袁冲古石桥边有个“宏发铁货老店”,红火了一百多年。老店的第三代传人也是最后一代铁匠师傅叫曾凡直,1927年冬月生人,打铁一辈子,直到2000年左右才歇业。他三岁时由父母送给曾庆益做义子,长大后跟养父学打铁手艺,后与养父的女儿成婚。曾庆益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铁匠,老店也开的最红火。曾庆益的父亲曾宏发是瞄学的铁匠手艺,凭聪明开起了铁匠店。曾庆益和贺龙还有一段交情:当年贺龙赶骡马路过,在他店里打马掌,因曾的手艺好,贺请他修理和打做过一批老式能打独子的铁制手枪,贺因此还送给曾一件皮背挂子。
陆城到渔洋关的陆路还有南路可行,即经姚家店、长冲、肖家隘、老屋棚、王家畈十字街、田河、龙潭河、白马溪、何家湾、绿竹溪、全福河、分水岭到渔洋关。南路比北路远,行人货物流通也少很多,是为支道。本次未作详细考察。
[1]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纂.五峰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2]湖北省枝城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纂.宜都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