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栋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壮族多声部民歌声部结合探析
梁 栋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壮族的多声部民歌是以重唱或合唱的多声部山歌。以二声部为主,也有少量的三、四声部组成。壮族二声部民歌属于民间支声复调性质的合唱音乐。两个声部多用于同一节奏和同向旋律线来体现统一的音乐形象。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独树一帜的一种歌体。
多声部;壮族民歌
壮族多声部民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二十多个县,其中以南宁、柳州、河池、百色等地最为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和集体劳动是产生多声部民歌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汉代刘向《说苑、善说》有关于“越人歌”的记载,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有记载“男女盛服……,聚会作歌”。文献所述,自古以来壮族人民就有着定期集会唱歌的习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语言的发展,壮族的民间音乐也由单一变为丰富多彩。而多声部民歌就是由单声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壮族乐器的发展与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出现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壮族的天琴、三弦、木叶、瓦琴、牛角胡、马骨胡、铜鼓、蜂鼓等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这些乐器不但可以用来独奏,同时聪慧的壮族人民采用不同乐器进行组合来进行伴奏歌舞。所以在演唱与伴奏两者结合在一起便会超出齐奏的范围,从而形成多声部。因此,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形成与壮族民间乐器息息相连。
(一)支声式
支声式复调山歌是壮族多声部民歌中最普遍的类型。两个声部的旋律轮廓基本一致,甚至同一调式同一音区内。
普例1
上例两声部的旋律动向基本一致,旋律的支点及句逗音基本相同。两个声部的大二度突显了风格。二声部是一声部的变体,不仅丰富了旋律还让音乐形象表现得更加丰满。
(二)对和式
对和式,简明抒展,主旋律突出,节奏基本一致,音乐比较强烈。主旋律声部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声部的进行以协和音程为主。同时加入了一些不协和的音程,从而形成了对比。这使得音乐更加明亮、丰满。
普例2
(三)对比式
对比式是壮族二声部民歌中由两个不同的旋律、节奏,在同一时间内的结合。从而形成互相对比、相互呼应,脱离了“支声”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塑造音乐。
普例3
从田东二声部民歌可以看出旋律和节奏的起伏迂回、各自独立。第二声部采用“5 6 1”三个音来与一声部进行对比,丰富地填充了一声部。
(四)持续音衬腔式
这类二声部比较普遍。主旋律由第一声部(高声部)起头,第二声部(低声部)仅以一个固定音程音型来烘托第一声部。
普例4
壮族多声部民歌是壮族劳动人民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精华。丰富多彩的声部结合形式更加有力地批驳了“东方(包括中国)音乐里只有单旋律,没有多声部”的西方“学说”。它不仅使中国音乐更加丰富,同时也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范西姆.论壮族多声部民歌的形成与特征[J].广西民族研究,1986(04):02.
梁栋(1991—),男,壮族,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15级民族音乐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