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创新探索与实践

2017-03-23 08:30:15翟自洋张铁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员科技期刊学报

■李 晶 翟自洋 张铁明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1000832) 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3100283) 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100083

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编辑则是期刊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有针对性地做好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其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知识技能及自身素质[1]。

关于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论述。文献[1-8]通过分析承办继续教育的机构组织、培训计划、培训形式等,指出现有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郑晓南等[9]介绍各国教育培训机构、世界著名杂志社及国际编辑协会对不同层次科技期刊编辑进行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机制、途径与进展;文献[10-11]以作者参加过或所在单位主办过的继续教育培训班为研究对象,指出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文献[12-13]针对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创新培训形式、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途径和方法,力求培训形式多元化、培训内容更加新颖和实用”,以及“跨省协作、分专业培训的青年编辑培训体系”等构想。

上述文献大多基于理论层面分析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将调研分析运用到实际培训中,并通过发放问卷反馈培训效果,在实例和数据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探讨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

随着中国出版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层出不穷,期刊和网络深度融合、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不同媒体、不同期刊间的边界逐渐消融,作者、读者、编者间的身份界线也逐渐模糊,网络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不断冲击科技期刊。国内外的新出版形势要求现代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不仅要有过硬的编辑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扎实的专业基础, 还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高超的交往技能、深厚的信息素养,以及组织策划、经营管理等能力[14]。高标准、高要求、新形势、新理念,迫切需要青年编辑走出编辑部开拓眼界,与各行各业优秀人士交流学习、与时俱进。

为此,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委会”)针对青年编辑职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查[15],了解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吸取以往培训经验,探索适合青年编辑的培训方式。遴选跨科技期刊界和编辑界的教员队伍,融合青年编辑发展、科技期刊办刊实践、新媒体操作等内容,于2016年4月组织了专门面向青年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对参训青年编辑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总结培训效果、吸取经验,为今后的培训提供思路和借鉴。

1 国内外典型培训形式分析

1.1 国内代表性培训分析

在组织该次培训之前,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委会对几个较权威科技期刊编辑学协会、研究院所主办的继续教育培训进行调研分析和经验总结。以笔者较熟悉且较早开展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为例,统计其2011—2015年间举办的8次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分析其中的特点和规律,为举办青年编辑培训提供思路和借鉴。将这8次培训主题和教员来源进行分类,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培训主题

表2 教员来源

1.2 国外典型学术出版学会培训方式简介

笔者之一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下,曾先后参加美国学术出版学会(SSP)、英国全球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学会(ALPSP)年会,因此契机知悉其行业培训体系。

ALPSP的培训体系成熟且完备[16],学会结合最新编辑出版方向,于每年年初发布全年培训安排手册,包括课程内容(题目)、时间地点、适用对象、培训费用、教员介绍、参与方式(现场、在线)等。培训课程分为3个层次,分别面向新人、有一定经验者和有多年经验者,供不同年资的编辑自由选择。每个课程为一天或半天,教员1~2人,课程后参与者可评价反馈,每节课后热烈的提问互动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积极性,增强了培训效果。

1.3 分析与借鉴

通过国内外培训的异同对比,笔者认为国内培训的教员队伍基本都是编辑出版领域的资深专家,具有丰富的编辑出版经验,但对行业外的专家学者吸纳较少,且通常采用与传统课堂类似的方式,教员与学员互动少,气氛不够活跃,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大部分培训课程主题更新较慢,如表1所示,8次培训投入课时最多的主题是“编校规范解读”,占36.4%,“国际出版新技术”仅占6.1%,而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委会前期调查显示,青年编辑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分别为:国际出版新技术、如何做学术编辑、编辑学论文与科技英文写作技巧、编辑出版知识培训、编校质量业务能力培养、期刊经营与管理知识[15]。

在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出版形势下,编辑所需素养和技能更加多元化,而青年编辑承担期刊未来发展重任,具有思维活跃、擅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特点。为此,组织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更应顺应国内外出版新趋势,满足青年编辑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主题,加大“供需”对接力度。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委会在组织青年编辑培训时,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国内外可取经验,重点考虑了以下几方面:(1)结合新形势下的热点、难点以及青年编辑关注的话题,针对性地策划培训内容、安排培训主题,通过向学员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事先沟通,了解其知识需求,按需设置课程,理论与形式结合,“供需”对接,最大限度体现培训价值;(2)尝试邀请高校学报系统以外,甚至新媒体出版行业的优秀编辑、青年学者进行交流,达到拓宽思维、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3)在培训中设计主持和提问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和互联网平台加强教员、学员后期互动,同时,探索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培养体系,使培训多样化、系列化、组合化。

2 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设计与实施

基于上述调研总结,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委会于2016年4月17日—21日组织了专门针对青年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过筹备组多次讨论,确定了以下方向和方式。

2.1 培训目标

务实务虚结合,业务思想结合,理念实践结合。希望青年编辑通过培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树立信念、明确目标、看清方向。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发现和培养有思想、热爱编辑工作、乐于奉献的新人。

2.2 教员来源多样化

多方邀请教员,邀请资深编辑现身说法、启迪点拨,一线青年编辑分享实践感悟,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启发编辑换位思考;以中文期刊编辑为主体,兼有英文期刊、新媒体编辑,既有专业性期刊、综合性大学学报、地方性大学学报编辑,又有科普期刊、大众期刊编辑,汇聚高校、中科院、高教社等不同系列刊物编辑。

2.3 培训内容

将内容划分为3个主题。以“办刊实践及期刊影响力提升”部分为例,不仅从编者角度,更从作者、读者角度阐述;内容涵盖中英文期刊,既有宏观介绍,又有个案分享,既有期刊内容服务提升,又有选题策划奖项申报策略。预先公布课程主题,并要求教员提供提纲,以便青年编辑按需求有针对性地报名。详细课程设计如表3所示,课程安排可通过http:∥www.jzus.zju.edu.cn∥download/training_courses.pdf查询。

表3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委会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设计

2.4 流程设置

每场报告后安排10~30分钟提问交流时间,学员可向教员提问,通过现场互动拉近距离,促进双方更深入思考问题;为活跃气氛,增强效果,根据学员互动情况及教员对所提问题思想性、启发性的评价,在全部课程结束后,现场评选6名“最佳提问学员”,同时,根据学员不记名投票遴选3位“最受欢迎报告人”。在培训开始前即公布奖项设置和评选规则,客观上激发了报告人和学员的积极性。

培训过程中组建微信群,供教员、学员实时互动交流,群成员以此次培训教员和学员为班底,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委会的“官方”微信群。群成员分享资讯,就学界热点、编辑业务等交换思想、增进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热心正直、思想活跃的海外青年学者的加入,使编辑们能够实时体察学者视角,全面深刻看待国内外与学术期刊相关的种种问题。微信群使得培训、交流从短暂的现场延续到线上,持久、公益。部分培训教员和“最佳提问者”学员成为微信群的“活跃分子”。

3 培训效果评估

3.1 实时反馈

培训现场的热情互动和热烈掌声,表达了参训学员的认可。培训结束时,不少学员在微信群留言,表示“受益匪浅”“精彩纷呈”,对授课老师以及组织者表示感谢。

3.2 培训学员书面评价

邀请6位获得“最佳提问者”奖的学员撰写培训感悟,既总结培训得失,为后续开展培训积累经验,又落实了“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发现和培养新人”的初衷,几位得奖学员对本次培训创新探索的理念、内容、形式以及效果予以认同,表示对日常学习工作和今后发展有一定帮助。

此次培训主要针对自然科学期刊青年编辑设计,但参加者中有社科期刊编辑,且同样给予好评。如《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自发撰写培训感悟,认为“培训内容贴近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和生活,为编辑解答了困惑,鼓舞了人心,指明了方向,同时提供了各类期刊发展的个案与经验,尤其为移动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了发展思路及策略”[17],并对印象深刻的报告进行了点评。

3.3 问卷调查

为深入了解此次培训效果,为今后的培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委会于2016年8月—9月以微信链接、群发邮件2种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参训学员以匿名方式返回问卷,此次问卷内容可登录http:∥www.jzus.zju.edu.cn/download/training_questionnaire.pdf查询。

问卷共分“本次培训效果评价”和“对今后培训的意见建议”2个部分,从课程设计、授课情况、组织情况、费用及学员收获等方面进行调查。

问卷反馈结果显示,全部25份反馈意见中,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非常满意者分别为56%和52%,比较满意者均为44%;对报告人资质和报告人授课效果非常满意者均为60%,比较满意者分别为36%和28%;对主持人表现及组织后勤工作非常满意者分别为60%和68%,比较满意者分别为40%和28%;认为本次培训对工作及编辑学研究帮助非常大者占52%,比较大者占40%。可见,学员普遍对本次培训的报告人资质及其准备情况和授课效果、主持人表现、组织后勤工作、对工作以及编辑学研究的适用性等方面满意度较高。在“对培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调查中,学员对跨界教员团队、多重案例分享、按主题融合多元内容、多种媒介加强后续传播以及现场热烈的互动气氛表示肯定,建议今后如有可能,可多举办此类有针对性的培训。25份反馈意见的分析结果可登录http:∥www.jzus.zju.edu.cn//download/training_feedback.xls查询。

关于本次培训的不足,有部分学员提出培训资料欠缺。今后如有可能,在教员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其报告内容或提纲以及推荐的补充阅读资料提前发给学员,方便及时预习,强化培训效果。

4 总结与展望

本次培训作为专门针对青年编辑的培训,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吸取国内外培训经验和教训,以青年编辑为本,了解青年编辑需求,探索适合青年编辑特点的培训方式,扩充教员队伍,邀请新媒体编辑、青年学者等“跨界”教员授课;打破行业壁垒,以“信息”和“技术”为纽带,整合不同行业有效资源,帮助青年编辑疏通信息渠道,学习并运用各种先进办刊经验;利用新兴媒体等多种平台维持培训热度,加强学员后续交流,增大培训受众面。但在培训资料准备、培训形式安排等方面尚有不足,且作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培训的一部分,在传承和延续上有待加强。

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是进一步提升编辑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适宜的培训机制,探寻良好的培训路径,才能培养高端人才,为科技期刊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今后培训将在此基础上,宏观布局,使培训系列化、有延续性,避免同质化。ALPSP培训官网专门设置培训版块“Events & Training”,用以发布培训信息,每年的培训计划更是作为重要内容赫然在目;相比之下,国内编辑培训信息的预先性不强,多是培训前一两个月发布通知,编辑收到通知后选择局促,很难参加自己需要的培训,且培训内容针对性还有待提高。许多培训通知通过邮件发送,其中不乏以拼凑学时为主的培训班,有时同一时段收到多份培训通知,以至于类似通知被归为垃圾邮件。

建议今后在各层次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学术期刊编辑学协会、相关研究院所等的官网设置培训版块,尽可能提前发布培训信息,并适时发布专业基础理论、编辑业务知识、相关学科概念等,加强培训课程的系列化、针对性和延续性,供不同编龄、不同资质、不同背景的编辑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课程,为科技期刊编辑构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体系。

致谢感谢参与此次培训的报告人和编辑同仁。成都体育学院期刊部王宏江副编审、《广东药科大学学报》刘晓涵副编审、《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栾嘉副编审对本文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论文修改阶段,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张昕副编审提出宝贵意见,谨致谢意。

[1] 孔艳,颜帅,张铁明. 探讨责任编辑的继续教育制度[J]. 编辑之友,2010(4):94-97.

[2] 田中雨.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素质与编辑培训[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1-72.

[3] 温晓平,马秋明. 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问题的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14(9):38-40.

[4] 罗雯瑶. 职业生涯导向的期刊编辑培训模式构建[J]. 科技与出版,2015(4):118-121.

[5] 常涛. 浅谈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J]. 天津科技,2012(4):93-94.

[6] 彭芳,金建华,董燕萍. 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改革之我见[J]. 编辑学报,2015,27(6):602-604.

[7] 曹明倩. 对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反思[J].科技与出版,2016(12):105-108.

[8] 刘伊念. 学术期刊编辑培训的成熟度分析[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276-280.

[9] 郑晓南,林跃,邹栩. 国际科技编辑出版界教育培训现状与动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8,9(4):207-209.

[10] 朱兴红. 期刊编辑继续教育问题探讨——以甘肃省继续教育培训为视角[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2):93-95.

[11] 李翠霞,田宏,梁永霞. 浅谈中国科学院院属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工作[J]. 科技与出版,2015(1):107-110.

[12] 于红. 浅议青年编辑培养途径及方法的创新[J]. 编辑学报,2010,22(S1):133-135

[13] 汪光年,汪良才,毛伟海,等.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跨省级、分专业、系统化培训模式构想[C]∥四川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自然科学学报分会.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12-215.

[14] 申轶男,曹兵,佟建国. 论新时期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J]. 编辑学报,2014,26(1):79-82.

[15] 刘晓涵,张铁明. 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J]. 编辑学报,2016,28(3):295-298.

[16] ALPSP. Events & Training[EB/OL]. [2017-03-20]. https:∥www.alpsp.org/Events-Training.

[17] 我刊参加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编辑培训班[EB/OL]. [2017-03-20]. http:∥jss.usst.edu.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60525041846052.

猜你喜欢
教员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读与写(2019年34期)2019-11-27 15:02:54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