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珍 雷 虹 万大国(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郑州 450014
·诊治研究·
艾司唑仑与地西泮治疗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的疗效对比
刘淑珍 雷 虹 万大国(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郑州 450014
目的 观察艾司唑仑对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76例因酒精戒断引起震颤谵妄症状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艾司唑仑组)和对照组(地西泮组)各38例。对比2组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评分变化,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艾司唑仑治疗作用较地西泮强,且不良反应较地西泮少。结论 艾司唑仑对酒精戒断性震颤谵的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艾司唑仑;地西泮
酒精戒断综合征的发生常在酒精戒断后48~96 h,并可持续到第5天,症状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神经系统症状、精神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为1%~5%,出现震颤谵妄症状者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更可高达5%以上[1]。酒精与苯二氮类药物(BZDs)有共同的作用受体——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其效应类似交叉耐受性,且BZDs在酒精替代治疗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规范化程度逐渐提升[2]。本研究探讨艾司唑仑与地西泮治疗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1-01—2016-01我院住院男性患者76例,均出现酒精戒断性震颤谵妄症状,且自行要求进行戒酒治疗,入选标准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3],住院后严格禁酒。所有患者因酒精戒断引起的震颤谵妄症状均发生在禁酒后24~72 h。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为标准排除躯体障碍性疾病、抑郁症及药物相关性疾病(治疗前及治疗后6 d分别评定1次)。随机分成研究组(艾司唑仑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地西泮治疗组)38例。研究组年龄45~65岁,平均49.6岁;日均饮酒量250~500 g,平均378.67 g;饮酒史15~35 a,平均24.34 a。对照组年龄39~66岁,平均47.38岁;日均饮酒量250~500 g,平均389.59 g,饮酒史14~33 a,平均22.75 a。所有患者均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等情况。2组平均年龄、日均饮酒量和饮酒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地西泮口服,5~10 mg/次,3次/d,实际酌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直至患者谵妄症状消失并进入安静状态,肢体震颤明显减轻,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严格记录地西泮的每日总量。第2~3天剂量基本不变,并依据病情变化酌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第4~6天用量逐渐减少,每次下调2.5~5 mg,减至完全停服。研究组患者入院后第1天口服艾司唑仑2~4 mg/次,3次/d,之后再酌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直至患者谵妄症状消失进入安静状态,肢体震颤明显减轻,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严格记录艾司唑仑的每日总量。第2~3天剂量基本不变,并依据病情变化酌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第4~6天用量逐渐减少,每次下调1~2 mg,减至完全停服。
1.3 观察指标 以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AWS)为标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3天、第4天、第6天,严格依照AWS量表逐项评定,并对比治疗前后AWS量表评分的变化。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观察不良反应。
2.1 2组戒断反应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所有患者第3、4、6天的AW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研究组AW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艾司唑仑起效时间较地西泮更早。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6天2组AW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AWS评分对比 (±s,分)
注:较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2 2组不良反应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酒精化学名为乙醇,具有神经毒性,长期饮酒可引起一系列的躯体疾病及一些精神神经障碍。酒精中毒分为急性酒精中毒及慢性酒精中毒,其中,急性酒精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一般可逆,而慢性酒精中毒可造成多系统损害,且病程较长,所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变化可致脑体积及质量减小,经戒酒及药物治疗后部分临床症状和功能障碍是可逆的,多好转或稳定。
有研究认为[4],酒精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肝功能异常,导致神经功能物质缺乏,影响神经髓鞘磷脂类的合成与代谢,表现为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的脱髓鞘及轴索变性,且酒精为脂溶性物质,对脑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亦可直接作用于中枢靶受体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另外,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中有许多毒素,可导致水、电解质及代谢紊乱造成细胞损伤。目前,苯二氮类药物(BZDs)为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的优选药物。苯二氮类药物(BZDs)与酒精有共同的作用受体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故乙醇与BZDs的效应有较多共同之处,有相似的中枢神经系统镇静作用可替代酒精从而衰减酒精的戒断症状。有研究认为,同类药物疗效相差不大,如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药物。另有研究认为,半衰期长的苯二氮类药物应用于高危患者,可使过度镇静的风险增加,且与其他药物交叉反应可能性提高,反应时间延长,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多数酒精依赖患者伴肝功能损害,酒精性肝病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而震颤谵妄症状多发于合并躯体障碍性疾病、吞药饮食情况不良、高龄和极高龄患者,因此,短效类苯二氮类药物的药物安全性较高[5]。
[1] Segal M,Avital A,Rusakov A,et al.Serum creatine kinase acyivity differentiates alcohol sundromes of dependence,withdrawal and delirium tremens[J].Eur Neuropsychopharmacol,2009,19(2):92-96.
[2] Rewal M,Jung ME,Simpkins JW.Role of the GABA A syst eminest rogeninduced protect ionagainst brain lipid peroxidation in ethand with drawn rats[J].Alcohol Clin Exp Res,2004,28(12):1 907-1 915.
[3] 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49-450.
[4] 魏春燕,吴逢波,徐珽.CYP450与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药业,2014,23(6):17-20.
[5] 王爱军,要林青,张鑫.临床安全用药应重视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药业,2014,23(5):49-50.
(收稿2016-10-29)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普通项目,编号201503094
R749.6+2
B
1673-5110(2017)07-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