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权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升和国家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运动队和各类兴趣小组的组建也有了相应重视。在日常的训练工作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往往忽视成绩背后的许多其他细节,造成学生训练成绩提升慢的现象,然而体育教师总找不到事情的原因,导致运动队出现训练疲劳和成绩倒退的现象,往往得不偿失。我就在这些年的训练中对一些不成熟的做法进行小结,希望能对同行在训练中有一些小小的帮助。
一、让家长放心,是组建运动队的关键
组队第一步当然是选择运动成绩突出,发展前途较大的运动员。虽然不像国家运动队的选拔那样严格,但也应该对其家庭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因为对农村小学生来说,父母的文化水平、认知能力不够高,思想认识还很落后,他们总认为,学生只有学习好文化知识才是唯一的出路,根本不会从孩子的全面发展去考虑。如果我们贸然将其子女进行专业的运动训练,他们会认为是不务正业。这就需要我们教练员把工作做得细一些,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必要时最好能进行一次家访,一次不行,就多去几次。用诚意去打动家长,得到家长的充分信任。这样家长才可能放心地将其子女交给你。
二、让班主任满意,才能让运动队走得更远
除家长是训练中的一大阻碍以外,还有另一个不放心学生进行专业运动训练的阻力,就是班主任教师。他们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成绩,一般不会轻易让班上的学生干这些“不务正业”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跟踪和了解。当代体育教师是博学多才、善于动脑筋的。训练中不仅要安排好训练时间和写好训练计划,还要了解学生的文化成绩状况,不要轻易占用运动员的上课时间,对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还要想办法提高他的成绩。在体育训练中,用的是身体和四肢而他们的头脑却空闲下来。为此,我在训练中自创一套办法,边做边记生字,边跑边背课文。这样既让他们忘记了运动时的疲劳,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身优点去感染学生
教师在训练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些都会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让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身心相容
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状况,甚至生活小节,进行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并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再根据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因人而异,采取适宜方法,以改善和填补他们心理中的欠缺部分。例如,对那些心胸狭隘、喜欢猜疑、贬低别人,与同学关系紧张,心理常处于压抑状态的学生,让他们树立“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优势,各显其能,各尽所长。同时,适时给学生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利用一些机会启发,诱导学生会体谅、能理解别人,使他们在活动中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在和谐氛围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心理健康。
五、让自我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出精英团队
一个好的运动队,必须有一个精神支柱,有一股团结向上的凝聚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培养每个运动员的自我认知能力,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一个团队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多运用竞赛的方法让学生练习,使学生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风气,从而促进学生间正常的情感交流,克服任性、骄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感情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同时,锻炼学生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六、健心、健体同时并举,才能打造出一流队伍
关心运动员的成长环境和心理教育后,还必须回到正题上来,也就是训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如果我们着重强调关心其成长和心理素质培养而忽视了训练,那就不仅会使训练脱离“属性”,也达不到专业训练的目的。同时,成长环境的关心和心理教育也会因此失去载体而毫无意义。
所以,体育教师要完成由“演员”到编导的角色转变,真正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到前台,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尽情发挥,将其所长、所求、所苦、所乐教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然后,教师再通过引导和培养,展其所长、补其所短、强其身体、满其情志,促使其向着“完全人”的方向发展。这样,真正体现竞技体育的健美、健心的功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马国华.趣味性训练在小学运动队训练中的应用[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6).
[2]周灵.小学运动队现状及思考[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5(7).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