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

2017-03-23 12:04孙立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学内容

孙立

摘 要: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始终贯彻、落实“育人”的教育教学方针,坚持将体育运动训练与德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教学内容”“课堂游戏”及“榜样力量”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就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策略进行细致的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学内容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协调发展。因此,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不能仅仅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应当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巧妙渗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就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进行初步分析与归纳。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虽然浅显,但也涉及方方面面的体育内容。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抓住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这将达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教学“田径运动”时,学生普遍反映枯燥、乏味,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较为低迷。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趁势向学生讲解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数十年如一日的田径训练事迹。并强调道:“刘翔面对单调的田径训练,并没有抱怨,而是以一种超乎常人的顽强意志战胜了各项训练困难,这是他之所以能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飞人称号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刘翔身上这种积极面对困难、以顽强意志应对挑战的精神……”如此,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之前抱怨态度的不恰当之处,同时还从刘翔长期坚持训练的事迹中感受到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与精神,真正在扭转教学不利处境的同时,巧妙获取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游戏,有效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因素影响,对新颖、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情有独钟,并能充分投入其中。从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在组织教学时引用恰当的体育课堂游戏,这既有利于活跃、融洽课堂学习气氛,同时,还能更好地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某次夏季的体育课上,由于天气较炎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很高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人三足”的课堂小游戏,即:全班学生两两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然后分别将两个人的左腿和右腿用一条绳子绑起来(既不能太紧,以免造成学生腿部的不适,也不能太松,以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发生脱落等情况),这样两个人就只有“三条腿”;然后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两人三足”竞走比赛,看究竟哪一小组率先到达目的地。起初,学生一味求快,结果适得其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趁势启发:“两人三足游戏考查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的配合程度,因此,大家在游戏中一定具备高度的合作精神……”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又进行了第二次游戏,不同于第一次,在这次游戏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都懂得了密切配合,知道如何协调彼此的步伐,这说明他们充分懂得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游戏,有利于有效渗透德育目标。

三、充分利用榜样示范力量,有效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也知道向美好的事物看齐。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实际情况树立先进的道德榜样人物,这有利于学生以此为目标,促进自身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一理念,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切实获取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某次的400米训练中,有的学生咬紧牙关,坚持跑到最后;而有的学生则中途放弃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并没有强硬指责那几名轻言放弃的学生,而是重点表扬虽体力不支但坚持跑到最后的几名学生,并号召全班学生都向这几名学生学习。看到学生都朝着被表扬的学生看去,之前中途放弃的学生也逐渐认识到错误,并在课下纷纷找到笔者承认不该轻易放弃,而应当像那几名接受表扬的学生一样,坚持到底。从学生的这一认知中,我们不难看出,树立榜样示范力量,能切实获取预期中的理想德育效果。

德育是教育教学领域亘古不变的流行话题之一,基层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灵活将德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始终贯彻、落实“育人”的教育教學方针,坚持将体育运动训练与德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进步与发展,也才能真正将身体训练与德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传安.刍议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当代体育科技,2013(9).

[2]邵欢欢.浅谈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德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3]邵调.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三个有效基点[J].体育师友,2010(2).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德育教学内容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