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英
摘 要:小学课程中,品德与社会课的开展无不增长了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在教学任务的大纲中,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素质拓展,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同时,将活动内容渗透于校园生活中,加大学生学习领域,并在新的课程理念中,逐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上。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拓展活动;校园生活;家庭;社会
目前,小学品德拓展活动课程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有心无力,达不到最初课程开展要求。探求根本,最终发现是因为教师在课程設定上目标较高,而内容形式又过于空洞,学生学不到本质东西,能力得不到提升,在生活上不能得到实践,课程与生活慢慢脱离。因此,在后期社会拓展活动开展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能力有着合适的定位,通过对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全面的了解,将拓展课程融入其中,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改要求。
一、实现校园生活与课程设计的完美结合
校园在学生的社会生涯中,占据着一个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学生在校园学习,在校园成长,在校园进行着最单纯的社会实践。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校园中得到充分体现,日常的一点一滴,表现出了他们学生时代原始的天真。在这样一群还未感染社会风气的学生中,通过对思想与社会课程的开展,提前为学生打好“防范疫苗”。
但是,尽管在这样一群单纯的孩子中,无不存在着一两个例外。随着社会暴力的出现,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在这些案例的当事人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无论是从身体还是心理上分析,遭遇到此种案件后,都会受到一定影响。面对这些正值大好青春的青少年们,教师应当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
例如,在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课本中的事例进行现实模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表演过程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真实案件演练,学生在日后碰到类似问题后,能够从容不迫,冷静合理地应对。
另外,可以设立“矛盾回收站”,让学生在问题出现后能够尽快得到解决,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学生通过回想过去和其他人发生过的矛盾,在心中判定是否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如果问题还未解决或者解决的并不完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面对,找到当初和自己发生矛盾的当事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当这些问题被很好地解决后,教师可奖给学生一个大红花;如果,发生冲突的人并不能来到现场,那么学生可以将自己想到的更好的解决办法或想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之后投进“矛盾回收站”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写的内容进行查看,学生间及时沟通,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最后同样也可以奖给学生一个大红花。最终由花的数量多少,评选出班级“好人缘”奖。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不仅打开了久久让自己困扰的心结,同时,也能很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将活动内容延伸到家庭生活
尽管学生主要从学校获得教育,但是不可否认父母总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这个特殊的教育地,学生往往受影响最深但也却最容易忽略。因此,在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地将课外拓展活动引领到家庭教学问题上,使学生对家庭教育加以重视。
在学习课本《敬老节》一章中,学生在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无尽的关爱后,心中不免会有很大的感触。此时,在他们情绪正浓时,不妨引出一个话题:谈谈他们应该如何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果,当学生回答该如何如何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后,教师便大肆褒扬,接着就进行总结,最后宣布课程结束。仅仅这样的话,这堂课的教育意义就大打折扣了。现在的教育注重实践教学,何谓实践教学,就是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思想上能有一个很高的认识,同时行为上也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因此,当教师在对课程进行最后总结后,可额外给学生布置一个简单任务,将他们所讲的内容付诸实践,真正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每次任务完成后,将所做事情记录在日记本中,在每周末尾,由教师将本子回收,下周统一发放,并评选出优秀日记进行诵读。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学生意识到能为父母做的居然有这么多。长此以往,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深深的爱意,父母也会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在日后学校的工作安排中父母将会更加配合,那么,学生的教育也会又更进一步。
三、将活动内容扩展到社会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该走出校园,联系于社会。学生从社会中得到的认知将不同于校园所见识到的,可能一切都会颠覆他们的想象。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得到能力的锻炼与素养的提高,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且小学品德的目的性很强,很容易影响到今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而且,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小学生也能参与其中,让他们明白品德不仅仅是存在与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社会实践。由于小学生所经历的事情有限,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还停留在初始阶段,所以让他们通过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判断,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让他们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一定不能做,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讲述到《生活中的环保问题》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运用于生活中,教师可将学生带到室外的公园里、河道边,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环境被破坏的现实性,从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将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着眼于实际,而不是从书本的字里行间得到教育,从社会上学到的,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强劲的冲击,对学生的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四、从多种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教学
1.对道德理论直抒的模式
这就主要是以传统的课程讲解模式,直抒胸臆。这种讲解模式简单明了,更直观的反映事物的特点。在这里面,教师扮演的角色最为主要,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感知事物的对错,明辨是非,明白道理,也就知道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由于没有实践来的有趣,课程也会有些乏味,并且直接灌输思想也容易让学生忘记,只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但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让他们也能参与其中,就能使教学效果更佳。比如,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一味的自己进行讲解,可以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讲述自己有关的经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也能积极思考,并且所讲述的内容也有一定的背景,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不再容易遗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力和观察力,锻炼他们要多多留心身边的万事万物,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角色扮演模式
对于角色扮演,这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课后相互进行,让他们通过模拟生活中典型情景,加深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也能身临其境,感知其中的真谛。并且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加深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课堂氛围生动有趣,知识也就手到擒来。
在小学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教师只是做知识的引路人,也要让教师保证教学的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实践内容更能体现品德的奥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明白知识不只是存在于书本上,也是来源于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晶菁.融入延伸链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拓展”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4(2).
[2]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编辑 王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