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新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来自于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慢慢地积累数学经验。这样,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围绕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旨在帮助学生完善数学认知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认知;教学
实践是学生增加认识非常有效的途径。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思考,将数学知识从理论运用到实践,可以将数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入。活动增加的不仅是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积累。数学活动需要积极开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一、开展操作活动,在动手中获得数学经验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增加对生活的理解,也可以深入认识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采用操作活动,这类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能够提升操作能力。比如画简单的图形,这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画图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认识毫升”时,学生对于这些测量单位的理解并不深,对于这些测量概念表示的实际大小没有一个准确的印象,学生要想真正了解这些概念,而不是只会一些简单的毫升、升之间的转化,这就需要学生亲自操作去感受1毫升的概念。老师可以让学生用滴管去滴21滴水,然后观察大小,21滴水差不多就是一毫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一滴水的实际大小以及毫升量,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记下数学知识,相比于硬背,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二、经历经验体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研究表明,数学活动在经历了获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产生内心的体验,并且这种体验随着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加深。因此,学生经历经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感悟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在上学期就开始了,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认识层面上,具体的应该融入生活中进行体会,比如老师可以联系家长进行一次活动,让家长准备好各种面值的钱币,接着让学生和家长去超市里买生活用品,学生在自己购买的过程中还能够知道自己的生活用品究竟是多少钱,要懂得节约。又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教室去寻找几何图形,小组合作进行记录,也可以自己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这样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学生对于数学的印象会不断改变,丰富的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正视负面经验,加深认识数学活动经验
心理学家贾德的迁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经验与原理在迁移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经验认识,老师在活动中也应该承担指导任务,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应该及时纠正,通过这些的错误问题同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错误的认识有时候会让学生对于正确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这部分内容。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老师首先教学生如何去绘画三角形的高,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讲课,但是对于绘画高这一部分的教学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经验,比如老师教导学生画垂直的高,有些学生会将高认为是生活中的身高,理解出现错误。他们认为三角形的高是垂直于地面的,而不是垂直于底面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身高都是垂直于底面的。老师应该教导学生,三角形画高是垂直于底面的,应该首先找到三角形的底面。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减少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
四、理論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数学运用意识的培养
如何才能将实践理论结合起来呢?老师可以在课堂中以理论为主,学生自己去理解理论知识与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相比,老师的引导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很多。当然主要的理解方面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的,数学意识在学生理解中会慢慢形成。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学生对于统计的知识应该是有所理解的,但是对于理论方面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太了解,那么老师便可以先进行理论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一下统计在数学中具体的表现。接着便可以抽空进行活动组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社区中进行统计调查,在社区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学生意识到统计的重要性,数据的直观性可以带给学生意识上的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到统计知识,对于学生改善数学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数学实用性观念,在生活实际中,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起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加以重视。开展数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不断增强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数学知识的掌握,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积累数学生活经验,加深对于数学学科的认识。学生的德、智、体、美都能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友华.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J].学周刊,2014(22).
[2]魏常春.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