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为精彩课堂铺路

2017-03-23 10:31刘翠兰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习惯课文

刘翠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14-01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说:"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可见课前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阅读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记,显而易见,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的基础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奏,是课前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精彩的教学活动应从预习开始。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令人担忧:由于一些学生不重视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前没有预习。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不佳;即使有些学生课前预习了,也只是对字词作一些简单了解,将课文读几遍,这样就算大功告成,而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够……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隔岸观火的情况,极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好学生的预习,使预习让课堂教学更精彩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认识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

1.1 预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预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尝试、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独立性。预习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思维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强,学习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

1.2 预习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预习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质疑。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学生会积极去思考、请教、查资料,在课堂上,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认真地思考并质疑,从而改变了被动的学习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1.3 预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就会更充分,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可见,提倡学生在课前开展预习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此预习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2.指导有效的预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重视传授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并不a断加强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预习七步法",作为要求中、高年级学生的常规性预习步骤:

2.1 读题,揣摩题眼。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题,课题如课眼,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验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新型玻璃是怎样的?新型玻璃有什么作用?新型玻璃有哪些类型?……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2 默读,感知文本。初读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这样可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整体的、初步的印象。

2.3 圈画,掌握字词。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2.4 查阅,了解背景。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这时,很有必要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教学《梅花魂》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外祖父如何怀念自己的祖国、渴望回归祖国的赤诚之心,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5 诵读,加强理解。"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有作用。预习时一般可朗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2.6 摘抄,积累词汇。"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初读课文后,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2.7 细读,质疑问难。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邊活动奠定基础,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3.精心设计预习提纲的原则

老师给学生印的预习提纲如果项目多、要求高,很枯燥,学生花费很多时间也难以完成,这就会严重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因此预习提纲的设计非常重要,它不仅体现出一门教学艺术,更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

首先,预习题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预习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要求过高,学生"跳"了,还是摘不到桃子,或预习形式千篇一律,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其次,预习题要体现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探求问题,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

再次,预习题要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启迪学生思维。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只有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地预习,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总之,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习惯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