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
摘 要:利用制备凹土基组合生物滤料去除废水中的Pb2+。实验结果表明,凹土基组合生物滤料中凹土含量越高,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越强,当温度为20℃,DO为3mg/L时,对初始浓度为3.552mg/L的Pb2+的去除效果最高可达到90.18%。
关键词:凹土;组合生物滤料;重金属
凹土为一种晶质水合镁铝硅酸盐矿物,具有独特的层链状结构特征,在其结构中存在晶格置换,晶体呈针状,纤维状或纤维集合状,对重金属有特殊的吸附能力。通过使用凹土基滤料,可以很好的应用在重金属废水的处理中,更多的凹土可以增加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处理效率。凹凸棒土分子呈棒状结构,很难形成大的微生物立体化定植孔径,限制了凹凸棒土作为固定化微生物载体的应用;而聚氨酯材料成型工艺简便,同时它具有丰富的孔结构,为微生物提供了增殖空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固定化微生物载体,利用这样的凹土基组合生物滤料可以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1 凹土基组合生物滤料的制备
(1)将凹土和水依重量比3:1混合,利用模具制成直径20mm、高度20mm、壁厚1mm的空心环柱体,在450℃的马弗炉内灼烧1h,制得空心环柱体的凹土基支架。
(2)称取4.5组分的凹土,再取70组分的聚醚,将称取的凹土加入聚醚中搅拌,再用搅拌机快速搅拌1.5小时。制作催化剂:依次加入:2.7组分水,1组分硅油,1组分三乙烯二胺,1.2组分辛酸亚锡,0.35组分二氯甲烷,充分摇匀获得。称取31组分TDI。将催化剂和TDI加入快速搅拌中的凹土与聚醚混合物中,再快速搅拌15分钟。搅拌好后倒数30秒,将混合物倒入放有凹土支架的容器中发泡,发泡成型后放入67℃水浴锅中水浴加热2小时。
(3)将制备好的凹土基聚氨酯滤料载体取出洗净切割整齐(10×10×10mm)以备固定微生物。
2重金属废水Pb2+和COD的处理效果
Pb2+模拟水样的制备:投加一定量的Pb2+和生活污水于1000mL的烧杯中,加去离子水至1000mL,便可得到Pb2+模擬水样。
当温度为20℃,DO为3mg/L,CODcr为1260mg/L时,对Pb2+初始浓度为3.552mg/L的处理效果如图1所示。
当Pb2+初始浓度为3.552mg/L,105min浓度为0.349mg/L,去除效率为90.18%,CODcr初始值为1260mg/L,105min CODcr值为400mg/L,去除率为68.25%。
Pb2+浓度较低时,前30min呈线性下降,此时是凹土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处理重金属离子,凹土吸附性强,处理快,效果明显,但达到饱和值后便不再吸附,之后,下降趋势降低,平缓下降,直到第75min时,此时为异养微生物占主导作用,处理模拟水样中的Pb2+,在第105min时,重金属离子浓度出现波动,主要因为此时模拟水样中有机物和胶体沉积在生物膜表面,重金属离子沉积过多,异养微生物受毒性及碳源的影响,对Pb2+的处理能力降低,Pb2+浓度达到平衡。
3 重金属离子冲击负荷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当初始的Pb2+浓度分别为3.552,8.361和13.132mg/L时,Pb2+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0.18%,61.84%和43.45%。因此,在相同条件下,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随初始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由于模拟水样中重金属离子浓度过高,有机物和胶体在生物膜膜面上沉积,部分盐类的浓度超过其溶度积也会在膜面上沉淀,膜面上发生沉淀或结垢后,影响生物膜对废水中Pb2+的吸附作用。
4 结束语
在常温20℃,DO:3mg/L时,组合滤料对初始浓度为3.552mg/L的Pb2+的去除效果最高可达到90.18%,凹土基组合生物滤料对废水中Pb2+的去除性能对于微污染水源处理有着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申明杨,王郑,刘璐,等.凹凸棒组合生物滤料过滤去除Fe性能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0,37(210):30-33.
[2]申明杨,王郑,刘璐,等.凹凸棒组合生物滤料过滤去除Ni性能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0,24(8):16-17.
[3]胡涛,陈静,钱运华,等.凹土与硅藻土组合生物滤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非金属矿,2010(1).
[4]Aklil,M.Mouflih,S.Sebti Removal of heavy metal ions from water by using calcined phosphate as a new adsorbe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12,(2004)183-190. J
[5]M.Machida,R.Yamazaki,M.Aikawa Role of minerals in carbonaceous adsorbents for removal of Pb(Ⅱ)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46,(2005)88-9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