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敏 杨佳
摘 要:卡勒德·胡塞尼的《灿烂千阳》中描述了多位苦难的阿富汗女性,她们承受着战乱、性别歧视以及家庭暴力给她们带来的悲惨命运。本文试图通过创伤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展现了女性在遭受了巨大创伤后不同的反应,以及她们如何走出创伤的阴影。
关键词:《灿烂千阳》;创伤理论;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1
《灿烂千阳》是一本“阿富汗30年历史的揪心记录,是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和不可毁灭的爱的作品。”[1]卡勒德以阿富汗三十年的战乱为背景,为我们讲诉了阿富汗女性不仅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痛苦,同时也遭受着社会歧视和家庭暴力的双重折磨。她们面临着饥饿和杀戮,深痛的创伤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本文试图通过创伤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展现了女性在遭受了巨大创伤后不同的反应,以及她们如何走出创伤的阴影。
一、创伤理论
创伤原指生理上的损伤,后来由弗洛伊德扩展到了心理和精神层面。他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成这种经验为创伤。”[2]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给出了最权威的创伤定义“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逃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3]就人类整体的存在来看,创伤似乎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经历创伤也就成为了很多人都无法避免的事实。[4]在战争背景下的,饥饿、疾病、杀戮以及社会歧视给女性带来的创伤更严重。
二、战争带来的创伤
战争给莱拉和母亲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莱拉的两个哥哥都在战争中死亡,使法丽芭(莱拉的母亲)几乎崩溃,悲伤之情难以言表。直到她见证了圣战组织的胜利才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走出来,恢复了正常生活。然而命运没有眷顾这位可怜的母亲,当她决定离开的时候,火箭炮炸响了,莱拉瞬间就失去了她的双亲。莱拉亲眼目睹了父母的死亡,给她心理带来了无尽的煎熬。“但某些往事会冒出来,毫无征兆地,随之而来的是石头般的沉默或者中邪般的粗暴。消沉和崩溃。迷茫的眼神。噩梦和突然袭来的悲哀。”[5]这些都是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的一系列的精神反应,这种伤痛一直伴随着莱拉。莱拉本是一个拥有快乐童年、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幸福女孩,然而战争不仅夺去了她的幸福家庭,同时也使她和青梅竹马的男友被迫分开,这些都给她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三、家庭暴力带来的创伤
玛丽雅姆在母亲自杀后被父亲和他的太太们远嫁给一个中年丧妻、脾气暴虐的鞋匠。玛丽雅姆努力成为一个好妻子,为拉希德洗衣做饭,并遵守拉希德对她的各种要求。拉希德却没有把她看成是一个平等的妻子,而是他可以任意主宰的私有物品,玛丽雅姆总是默默接受并没有反抗。在经历了七次惨痛的流产经历,玛丽雅姆彻底失去了生育能力。拉希德视她为废物,肆意暴打和虐待这个可怜的女人。鞭打成为了家常便饭,玛丽雅姆像一只待宰羔羊一样,战战兢兢地度日。年轻貌美的莱拉也没有摆脱家暴的命运,她在失去双亲后又收到恋人客死他乡的消息,为了塔里克的骨肉她被迫嫁给了六十来岁的拉希德。拉希德为了想要儿子也曾对莱拉献殷勤,然而当莱拉生下女儿阿兹莎后,他残暴的本性暴露无遗。在拉希德眼中没有生儿子的莱拉比不能生育的玛丽雅姆更不可饶恕。他像对待玛丽雅姆一样毒打莱拉,使年轻的莱拉看起来没有了生机,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娶回来一个美人,现在却骑着一个老太婆。你变得越来越像玛丽雅姆了。”[5]
四、社会歧视带来的创伤
娜娜因为未婚生子而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她和玛丽雅姆被迫住在村外的泥屋里。父亲扎里勒每周四来看她们,这是玛丽雅姆最开心的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她能感受到父爱。玛丽雅姆在15岁生日那天不顾娜娜的反对跑到父亲那里,然而她等来的是失望和母亲的自杀。父亲为了自己的面子始终不肯承认这个女儿,最后把她远嫁他乡来逃避自己的责任。阿富汗女性出门必须有男性陪同而且必须穿上厚重的布卡;女性不能享受和男性一样的医疗设施,在女性医院中,缺医少药是习以为常的事。这些不公正的社会歧视也给苦难的阿富汗女性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说过“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5]书中的几位女性只是千万阿富汗女性悲惨一生的缩影,她们在巨大的创伤面前表现出了坚韧、勇气和不懈的抗争,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参考文献:
[1]美国出版商周刊(Publisher Weekly)2007,(09).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4]李良博,张雅娜.《灿烂千阳》中的创伤经验解读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93-94.
[5]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