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荣华
摘 要:《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主要途径。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本文就如何开放教学观念,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等问题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开放;优化;素质教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给教育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最具活力的课题,它涉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以及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
2.科学教材是很好的素材
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环保、人文科学等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与实际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它以严谨的科学概念,有步骤的理论推导,丰富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虽然作为综合性的理科,但在学科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进而为学生学会学习与具有创新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3.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现阶段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教师仍在注重知识的灌输,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果的传授,忽略学习过程的引导;单纯强调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转变一下教学的观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从简单的机械记忆和纯理论知识的识记转向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使课堂教学更适应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策略与探索
初中科学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开放性思维的过程。下面就如何开放教学观念,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谈谈具体的探索和操作。
1.教学目标的开放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按照他的思路,所谓“和谐的人”,就是既富有个性又有益于社会的人。即我们的课堂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应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如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感受能力、意志品质、情感交往等。以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为例,教学参考中所确立的认知、技能、情感目标是:
①学生能了解胚胎的发育、胚胎的营养和青春期发育特点。
②学生能接受月经和遗精知识,并注意青春期卫生。
通过目标扩展,使学生能感受到:
①生命诞生之漫长、曲折。
②生命的伟大、美好,生命潜能的无穷、强大。
③爱护、珍惜生命,加强人身的自我保护。
④要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增强自控能力的训练。
⑤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2.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材是為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规定而提供的一种素材,一个拐棍,并非完美无缺;而且与现实生活相比,教材内容始终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教材,更不能局限于教师本身的知识视野,而应开放教学内容。如果说作者写出教材是一种创造,那么教师的教案设计就是二度创造,而课堂中,师生合作的教学活动则是三度创造。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能源及其应用”时,有学生对书上的两个概念(由自然界提供能源叫一次能源;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制取产生的能源叫二次能源)提出了异议。学生说:“我觉得,改为‘从自然界直接取来可以利用的能源是一次能源,需要一定原料制取才可以利用的能源是二次能源,更容易理解、接受。”这样的见解不是很好吗?说明我们的学生不迷信书本,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不但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向权威挑战。
开放科学的教学内容,要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如在教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吸收的过程,我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说一说:
①早餐或中餐吃的是什么?
②食物里有哪些成分?
③它们在你体内“旅行”的过程中到过哪几个“站”?
④在这些“站”与哪些合作者进行了合作?
⑤合作以后以什么“新的身份”出现?
⑥最后它们离开“消化国”,进入哪一个领域?
开放教学内容,还应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应用价值。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简单机械”中的“杠杆”后,让学生说说常见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是杠杆?区分哪些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还是等臂杠杆?
学生列举的杠杆:理发剪、裁缝剪、普通剪刀、使用的筷子、老虎钳、煤饼钳、道钉撬、瓶起子、扳手、铡刀、天平、钓鱼竿、挑担子等。
省力杠杆:普通剪刀、老虎钳、道钉撬、瓶起子、扳手、铡刀。
费力杠杆:理发剪、裁缝剪、使用的筷子、煤饼钳、钓鱼竿。
等臂杠杆:天平、挑担子。
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使学生从局部的相似中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3.教学时空的开放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注重将课堂设在有限的教室内,教学时间以45分钟为一个单元,一个最大的弱点是步调一致、规范有余,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品质培养。现在的教学思想则比较注重两点:一是个性化学习;二是学习的终生化。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获得开放,我们采用如下做法:保留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采用小班制授课,同时调整学习座位以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活动采用多样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思考、讨论、交流,力求知识目标和人格目标的统一。
教学时间的开放不但应改革课堂的组织形式,还应将学生从课堂带入社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更宽松的时空中去探索、创造。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的教学完全可以用野炊、郊游等方式,让学生到学校周围的河塘去实地调查、观察、测试。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探索:
①观察河水的颜色、气味、浑浊状况、肉眼可见物等。
②用化学的方法检测河水的pH值、硬度、溶解氧等。
③分析河水受污染的原因,评估河水受污染的程度。
④控制河水免受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并设计出污水治理的简略方案,等等。
这样的教学活动,既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身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增进了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和协作精神,又对课本知识加深了理解,更具有环保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4.师生关系的开放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交往的过程,也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因此,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主宰,而应当以一个学习者、服务者、参与者的身份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
开放的师生关系表现在课堂上的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的伙伴、挑战的对手。努力创设教育情境,用自己对学生的热情和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好奇和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见解,勇于提出疑问。如在教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4节“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当我说道“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时,有一位学生马上提出异议:为什么不可以?实验室制氢气时不是可以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吗?然后有不少同学纷纷要求用实验来验证。当学生看到大理石与稀硫酸的反应只能进行极短时间时,我又提出问题:“为什么开始能反应,后来反应停止呢?”当我提醒他们用硫酸钙的溶解性来解释其中的原因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有的查溶解性表,有的取出大理石想看个究竟。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需求。
5.教学评价的开放
对教学评价的开放,表现在不追求唯一目标的实现,而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情感、意志的培养。可对学生的学习实行多元化的评价,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认知发展状况、课堂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出问题的次数、对教师的挑战、思维品质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责任心、关心时事的程度、意志品质、道德素养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使多数甚至全部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荣耀。
对教师的评价也应进一步的开放,从对教师如何教的评价转移到对学生如何学的评价过程中来。譬如用下列一些参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单纯、简单传授知识还是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创设了哪些问题情境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对教材的再处理的把握程度如何?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学生喜欢上课的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自由度”等。
三、运用教育原则,优化课堂教学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从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学习的本质是认识的活动过程,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只仅仅演绎事先编好的教案,而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将知识学习融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为他们的多样化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可能。
1.运用整合原则
人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生理机制和丰富情感的人,是以一个整体出现并表现出来的。试想:假如把完整的一个人分解成头、躯体、四肢各个部分时,还能发挥什么功能?知识也是如此。当一个完整的概念或原理被分割得零零碎碎以后,學生能做的只能是死记硬背了。分析虽然是学习科学的一种科学方法,但分析过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将已理解的零碎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整合成知识模块是再度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呈现、能力的训练、情感的培养都能以塑造完整的人格为落脚点。
同时,实现整合原则还应表现在现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上,《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就是整合原则的最好体现。以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能量及其形式”一节为例,它将物理学中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热能、电能,将化学中的化学能,生物中生物质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利用“能量”这一科学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并科学地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系统化。又如,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有关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解释,就是对有关历史、地理、植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
我在上一堂习题课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例题:把一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铜球将发生的变化是( )
A.质量、体积、比热都不变
B.质量、体积、比热都变大
C.质量、比热不变,体积变大
D.质量不变,体积、比热都变大
当我分析习题的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时,有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认为本题没有答案。原因是当铜球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过程中,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铜球的质量变大了。既然生成了新物质,则比热也不同了,但就是不知道比热是怎么变了。当我的思维还停留在物理概念上时,学生已经把物理和化学知识进行了整合。
2.提倡自主学习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幼苗破土而出自立成长,可能歪歪斜斜,却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后劲。只要有肥沃的土壤,丰润的水分,充足的阳光,它就能将先天的特质充分发挥出来,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设环境,创造适合于他们良好的成长环境。怎么成长,能长成什么样,则由学生自己去发挥。
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在位。如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中有几幅插图“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和发展”,面对这几幅图,学生的想法是各种各样的:这象征了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确出现过;地球上生命的出现要靠太阳的作用;地球本来是一个整体,当出现海洋后陆地开始漂移了;地球上确有过恐龙……面对学生的想法、见解、疑问,教师应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的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如:对广告中的“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纯天然产品”“本产品无任何副作用”等用语进行剖析;对近几年世界气候异常的“厄尔尼诺现象”进行追踪;对“纳米技术”“IT”等高科技进行关注;对于我国北部的近几年出现的“沙尘暴”,我国中部、南部长时间出现的雾霾等现象进行聚焦、讨论,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治理的简略方案;对家庭燃气的种类,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对市场上的矿泉水、天然水之争作出评价,等等。
3.充分体验过程
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的体验过程。人作为主体,吸收知识并非等于学习知识,只有当人类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时,才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或进行模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当初科学家发现原理的过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大气的压强”时,课堂上做了一个马德堡半球实验,让两个气力较大的学生演示,他们拉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结果没有拉开,然后引出一个小故事。当时实验是用了八对马都没有将两个半球拉开,让学生充分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巨大。还可以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去,贴在瓷砖上、手机上的塑料挂钩,是马德堡半球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典例。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人是统一的整体”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向操场,通过自身的运动亲身体验各大系统的变化,从而体验各系统的功能协调性。同时,不断设计问题,使学生运用已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人在用餐时,各大系统又是如何协调的?人在睡眠过程中,各大系统又是如何协调的?假如你现在情绪相当激动,你的哪些系统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四、效果与验证
1.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阅读、听讲、做书面练习、完成考试答案,而应该是在继承人类知识宝库财富的同时,还要利用所学知识,模仿前人进行科学探索研究活动,即进行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探索研究的尝试与锻炼。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求证、自己探索,让学生不断学习,自己选题、自己找资源、对疑难问题一钻到底,完全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2.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不断刺激。综合素质比较好的人为什么能不断深入研究下去呢?这主要是学习、探索、研究上的成功刺激了他,而这种刺激来得更持久、实际。这种刺激足以弥补原先的不足之处,或引起新的联想、新的思索,产生新的认识,甚至可以找到具有重大价值的发现,这对学生今后的研究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在学习阶段就可能有成果产生。
3.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科学的知识内容庞大,知识的应用涉及生产、生活、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当今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是开启强国之门、实现中国梦的金钥匙。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和拓展课堂教育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就,让学生的兴奋点和接触点同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同步,养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关注科技、探索奥秘的习惯,从而激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领会、贯彻,只有在彻底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了解科學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将所思所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地参阅资料,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从而建立起科学知识体系,激发爱科学的积极性,加强爱国热情,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使人少些愚昧,多点科学知识,让青少年成为有文化、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新一代。
五、结语
国际教育界三句比较流行的名言:你听来的将忘记;你看来的将记住;你动手做的将学会。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而安定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这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地精神愉快地投入学习,体验发现过程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将知识整合、归纳,将理论生活化、社会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2年1月第一版.
2.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1990年2月.
3.张楚廷.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