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集、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繁且重要的句式。“集”、“融”结构句式多样,通常以“集X于一身”、“融X为一体”为典型,且两者在表达、句法上均有细微差异,所以在对外汉语高阶教学中留学生会出现错误。因此,要重视“集”、“融”结构在外国学习者汉语学习高级阶段的教学。
关键词:“集X于一身” “融X为一体” 教学建议
“集X于一身”与“融X为一体”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且频繁出现于新汉语水平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例如:
(1)动画是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阅读部分93-96题,2013年2月)
(2)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的基本完成,逐渐融齐、鲁两国文化为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省范围大体相当,“齐鲁”的地域概念也由此形成。(《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五级)》阅读部分61-70题,2013年2月)
“集”、“融”结构均可表达事物汇集的趋势,但二者在表达、句法上还是有所差异的,在一些句法环境中甚至无法相互替换,而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中比较容易把它们混淆,所以如何正确使用“集、融”结构成为对外汉语高阶句式的一个难点。所以本文将立足前贤研究,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并且为对外汉语中二者的教学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集、融”结构的研究现状
“集、融”结构在汉语中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但研究成果寥寥,仅芜崧(2012)将其近义式“集X于一身(体)”作为固定格式研究,认为其“具有定位性、集优性、概括性、自主性、比拟性等表义特征,是‘意象图式投射于语言的产物”。除此之外,与“集、融”结构相近的结构研究有“V+N1+P+N2”结构、“X1+V+为+X2”结构两种。
从结构上看,“V+N1+P+N2”结构与传统结构“V+P+X”近似,但又有其独特性。张玉倩(2012)从构式的角度提出:“V+N1+P+N2”的基本意义是表空间性移动的动态过程,但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也形成了移入、移出、集合、时间等扩展形式,丰富了其表达功能。张文认为,该构式通过隐喻、转喻等方式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多义性系统,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具有复杂的构式义,即“由于V致使N1产生的相对于N2的移动过程”。通过与芜崧(2012)对比发现,“V+N1+P+N2”结构与“集X于一身”在表义特点、语法功能及其生成机制上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从与“融X为一体”相关的结构研究方面看,对该结构的直接研究较少,主要是对“X1+V+为+X2”结构的研究。董智贤(2003)以“V+为”格式中的“V”和“为”入手,讨论该格式的句法特征和表达效果,并分析了“被”字句、“把”字句及含有对象标记的一些特殊句式里的“V+为”结构,指出其特点。其中对“X1+V+为+X2”句式的变换式的研究,是作为与“V+为”结构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讨论的。
二.“集、融”结构的句法差异
构式“集X于一身”、“融X为一体”均可在单句或复句中作句法成分,由于构式的语义重心在动词“集”、“融”,其性质以为动词性为主,具有典型动词的一般分布特点,可做谓语、定语。两者不同的是,“集X于一身”还可做状语、补语以及主语、宾语,而“融X为一体”则只在少数情况下做状语、补语,且一般不做主语、宾语。其中,充當谓语是构式“集X于一身”和“融X为一体”的基本分布特点。例如:
(3)地书爱好者说,这种练字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练字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既方便又环保,不仅能提高练习者的书法水平,还能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同时也集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于一身,可谓是一举多得。(《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阅读部分89-92题,2013年4月)
(4)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融人与自然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五级)》阅读部分第69题,2015年4月)
与此同时,两者充当定语的分布特征也较为显著。例如:
(5)大观园现已成为集古典园林外观、红楼文化内涵、博物馆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场所。(《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阅读部分76-80题,2013年7月)
(6)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是一种融歌唱、舞蹈、武术、朗诵、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表演艺术。(《HSK综合填空练习》,2011年10月)
此外,“集X于一身”有时还可充当状语、补语,而“融X为一体”则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充当状语,且在表达上仍有不足。例如:
(7)勒格朗丹的势利之心决不会直接鼓动他去结交某位公爵夫人,而只会让他充满想象,使那位公爵夫人在他眼里显得集优雅品质于一身。(《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2005年)
(8)这些作品史料翔实,内容厚重,治学严谨,锐意创新,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地反映了作品主人公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人格力量和爱国情怀。(《人民日报》,2000年)
相较例(7),例(8)语感欠佳,说明“融X为一体”作状语仍不够成熟,核心动词的过于强势、使用频率的欠缺是主要原因。而“集X于一身”则可充当谓词性主语,或为谓宾动词宾语。
三.“集、融”结构的表意重点
在“集、融”结构整合相关语境信息、进一步演化为构式的过程中,两者于结构形式、分布特点、语义表达上有较大差异。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融X为一体”可理解为,搭配对象中的两项事物,由于受到内外条件的限制,一般无法同时实现,但由于彼此间存有内在相关性,在受某个特定条件的作用或受某种特殊外力的影响后,最终实现了融合,达到质的飞跃。例如:
(9)被誉为山西第二悬空寺的赵杲观,建筑在悬崖峭壁之上,融天然洞壁与殿阁建筑为一体,结构奇特,巧夺天工。(《报刊精选》,1994年2月)
该例中,“天然洞壁”与“殿阁建筑”一般很难存有内在的相关性,因为“天然洞壁”上难以建造“殿阁建筑”。但“建筑在悬崖峭壁之上”的“赵杲观”,实现了此二者的融合,使得“悬空寺”具备了“结构奇特”、“巧夺天工”的美誉,凸显建筑者技艺的高超。此处若将原构式换作“集X于一身”后,虽然基本语义并未改变,但表达重点已有不同。原句重在凸显修建的困难以及建筑者技艺的高超,改句更注重描写“赵杲观”所具有的外观上的独特特点。说明“集X于一身”重在在表达搭配对象在某个外力的施加下能够达到外在联合的可能性,从而实现量的提升。
从历时角度看,两种结构或因反复用于各自语境而融合了部分语境意义,导致自身意义发生变化,或与特定的结构结合,发生形式和意义上的变异,并最终成为了独特的构式。若将“集X于一身”的构式义概括为:集中进入该构式的所有成分,并附加到一个特定的对象之上,使其达到某种效果,简称“集成义”;那么“融X为一体”的构式义则可概括为:融合进入构式的所有成分,使其发生交互作用的融合反应,形成一个全新的整体,达到某种效果,简称“融合义”。构式义影响着构式的语义表达,如图1所示。
图1(a)的特点为“集于表征”,图1(b)特点为“融为内里”,若将“集X于一身”构式称之为“物理性集成”,那么“融X为一身”的构式则是“化学性融合”。基于此,我们可将以“集X于一身”为典型、包括“揽X于一身”、“聚X于一堂”、“汇X于一园”等在内的构式,统称为集成义构式;把以“融X为一体”为典型、包括“熔X为一体”、“混X为一体”、“化X为一体”、“合X为一体”等在内的构式,统称为融合义构式。
四.“集、融”结构的教学建议
首先,可通过预测“集、融”结构的教学重、难点来提高教学效率,并采取读写优先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两者均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此类结构教学应读写优先。零起点汉语初学者,可以通过汉语拼音的形式,初步感知,无需具体区分。中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达到HSK三级或四级后,可以在前期读写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他们已经熟悉的句法环境,理解句法语义。到了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可以用典型例句,全面加强对“集X于一身”与“融X为一体”的区分。此外,在对于搭配对象“X”的选择上,应该参照《大纲》和教材词汇,选择一些难度相对较小、较易理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词汇,或是留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
除此之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如在阅读教学中,若遇到相关下位结构,应及时做补充积累;在写作教学中,则适当运用“集、融”结构,為行为增添文采。也对他们了解汉语文化、培养汉语思维也有促进作用。
五.结语
以往在进行“集、融”结构的教学中,只列出二者的意义及用法,并没有将其对比分析。事实上二者无论在含义、表达效果以及语法上都有差别,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先让学生体会二者的相同意义,而又有“外在”与“内里”的差异,进而再从表达效果、语法等方面逐层剖析。可以先例举出大量的例子,让学生自主感知体悟,再采用例句改写形式揭示差异,最后让学生总结。力求引导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使用这两个结构。
参考文献
[1]车晓庚.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6,(12).
[2]陈忠.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8.
[3]董智贤.“NP+V+为+NP”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4]冯军伟.Goldberg的构式语法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9).
[5]龚娜.从“X于”结构来看“V+P+N”结构的发展趋势[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6]李昱.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浅谈汉语基本结构单位[J].文学教育(上).2015(10).
[7]张立飞.指称性“X的”结构的形式和功能——从语用省略到构式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8]张玉倩.现代汉语“V+N1+P+N2”构式探微[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06).
基金: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培育项目“汉语集成义构式的解析、功能及成因研究”,项目编号:A-0132-00-002048。
(作者介绍:金梦柃,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