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张义学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充分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也是难中之难,哪个环节也不能“掉链子”。
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有着“万花之王”的美称,而油用牡丹更是全身皆是宝,花瓣、籽粒、丹皮都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种植油用牡丹,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周至县尚村镇张屯村通过发展油用牡丹产业,建设“周至县万亩油用牡丹种植生态观光园及深加工项目”,既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又使贫困户走上脱贫之路。这只是陕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7年以来,陕西坚持“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陕西建立了全省产业扶贫项目库,涵盖种养殖、林业、电商、光伏、旅游等方面项目4346个,落地实施项目2950个,初步构建了大产业扶贫格局。
今年,陕西产业覆盖度不断提高,脱贫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方面,全省各地推进贫困户产业全覆盖,新增苹果种植面积近20万亩、猕猴桃4.6万亩、茶叶5.5万亩、中药材105万亩,发展生猪、肉羊、奶山羊、林下养殖等特色畜牧业适度规模和标准化养殖13余万户,近40万贫困户受益。另一方面,三产融合促进贫困户产业增收。在56个贫困县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1090座,果蔬贮藏库600多座,新增贮藏能力4万吨;培育15个国家级优秀品牌和80个省级果品优秀品牌,“汉中仙毫”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入选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齐峰奇异果、洛川苹果、秦宝牛肉等11个产品获得金奖。农产品仓储、加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产品能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
在发展传统的农、林、牧扶贫产业基础上,陕西很多地方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实施延安光伏扶贫项目37个、26.63万千瓦,惠及1.6万贫困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5.6亿元,直接带动脱贫超过5万人;实现贫困县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35.3%,网络交易额超过4000亿,贫困县网络交易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10,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促进10余万贫困户多环节增收。
2017年,陕西坚持一手抓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带动贫困户能力,一手抓典型模式推广复制,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据统计,陕西共在56个贫困县新建扶贫产业园1136个、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76家,增速分别是2016年的一倍以上,从事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比重达55%,实现经营主体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4.8万贫困户依托3万多新型经营主体精准收益,超过产业脱贫户数的60%,“订单式”“劳务式”“股份式”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
首先,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安排专项资金1.38亿元,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创建优势品牌,强化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增强扶贫带贫能力。
西乡县互助资金扶持发展的大棚蔬菜
第二是建立主体带贫约束机制。将带动贫困户作为主体承担产业脱贫引导资金项目的必要条件和硬性约束,明确带动贫困户数量、利益机制和增收目标;将带动贫困户作为申报认定明星企业的前置审核条件,提高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
第三是推广复制成熟模式。建立全省产业扶贫模式库,涵盖85种典型模式,把更多的贫困户融入产业链增收脱贫。其中商南县借鸡还蛋“四借四还”模式,使缺乏产业资金条件的贫困户实现脱贫;白水县企业托管、产量保底、增收分成“果园托管”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特别是经过创造性实践,总结推广的资金变股金、折股量化、保底分红“五位一体”供销模式,52家龙头企业带动7.8万贫困人口享受分红,得到汪洋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成为全国重点推广的八大模式之一。
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陕西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技术+营销”服务体系,使帮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构建和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过程中,百名干部包市联县驻村,发现问题、解剖麻雀、宣传政策、探索路子、督导考核;开展“产业扶贫大调研”,形成“深化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推进‘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等一批高质量调研报告,提升了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服务指导能力。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也是难中之难,哪个环节也不能“掉链子”。
陕西把技术帮扶作为产业脱贫的关键环节,强化靠前服务、靠近实训,重心向下、土洋结合、实用实效,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陕西建立了省市县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指挥中心114个,搭建技术服务工作平台518个,向贫困户发放帮扶明白卡130万张,组建一线技术服务团队955个。1.2万名技术专家、5238名农村能人,依托“110”平台统一调度,通过电话热线、视频系统、上门入户等方式,组织服务突击队24小时全天候解决贫困户技术难题,实现传统技术培训向现场技术帮扶的根本性转变,有效打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共接听技术求助电话9.4万次,开展技术服务4万余场次,提供技术援助42.2万户次,涉及40多个产业,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同时,不断强化“三支队伍”科技服务。组织2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市级农科所近2000名专家到一线搞调研、抓培训、作指导,对口帮扶贫困县;选派1.4万名省市县三级农技人员驻村入户,手把手指导帮扶贫困户;引导鼓励8000多名职业农民结对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
洛川苹果喜获丰收
柑橘产业园
产业扶贫中也出现过“产得出来、卖不出去”“菜贱伤农”的现象。2017年,省领导亲自带队赴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11个主销城市开展苹果、猕猴桃、茶叶等农产品推介活动,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洛川苹果国际博览会、眉县猕猴桃世界大会、杨凌农高会以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陕西特色农产品展销季”等农产品展销活动。在这20多场次中,累计签订销售订单额超100亿,并初步与江苏世界村健康产业集团达成了优质农产品销售协议。
周至猕猴桃产业园
抓技术服务促生产,抓品牌营销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在发展扶贫产业中,从产前指导,到生产技术服务,再到产后营销,处处都能看到扶贫干部的身影。陕西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行动”,安排财政资金2100万元,以苹果、猕猴桃、茶叶等10余种区域公用品牌和部分知名企业品牌为重点,紧盯重点销售区市场,在高速公路沿线、机场、高铁、地铁等公共场所开展立体化宣传,推动“陕西产品”向“陕西品牌”转变,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产品产得出、品牌靓、卖得好、能增收。
为了不断拓展产业扶贫投融资渠道,陕西统筹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资金、扶贫小额贷款、农业担保资金、农业保险和社会资本精准投入产业扶贫。
一是整合财政资金投入。率先创设产业脱贫引导资金,切块下达6亿元,占农业产业发展专项的50%以上,把项目审批权实施权下放到贫困县,由县区结合实际自主发展能扶贫带贫的产业项目。特别是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不断强化,宁陕、略阳等农业专项支持资金量较2016年增长近10倍。
汉中茶叶包装车间
二是组建省扶贫产业投资基金。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以财政资金作引导,其余按1:4比例市场化筹集,组建省扶贫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贫困县区发展扶贫产业、培育扶贫主体。目前,省财政先期注资5亿元,省农业厅经组织行业专家评审,建立了涉及农业、电商物流、乡村旅游等7大类180多个项目的基金项目库。按照“每10万元带动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标准,截至11月底,落实投放项目8个、投资额2.03亿元,融资10亿元。
三是加大政策金融支持。陕西推出“精准脱贫贷”“扶贫5321贷”等10余种金融信贷产品,2017年前三季度,完成扶贫小额信贷46亿元,惠及10.9万户,有效申贷获得率达99.2%。省财政新增3500万元用于贫困县农业保险补贴,开发了苹果收入保险、花椒价格+气象综合指数保险、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等30多个新险种。
四是引导社会力量投资。陕西协同国资委引导93个国有企业组成9个 “合力团”对接9个市,面向56个重点贫困县,通过组建产业扶贫开发公司、产业扶贫基金平台等聚力产业扶贫。目前,9个 “合力团”已对接扶贫项目119个,开工建设48个,投资28.9亿元。
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平利县龙头村
2018年,陕西在产业扶贫方面,将从以下八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加强统筹整合,凝聚多方资源。继续统筹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小额信贷、农业保险、互助合作资金等,强化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资金保障;进一步整合金控集团、国企合力团、民企帮扶、校地合作、苏陕协作、人才科技等社会帮扶力量,凝聚产业扶贫合力;将产业扶贫与“三变”改革、村集体经济建设、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关键措施紧密结合,深化大产业扶贫格局。
二是实施“六大工程”,抓好产业覆盖。组织实施特色产业百万工程,规划推进全省新增100万亩矮砧苹果、100万亩猕猴桃、100万亩茶叶、100万亩设施蔬菜、100万只奶山羊、100万亩林果基地六大工程,促进短期脱贫与长效增收有机结合。指导和督促贫困地区做实产业项目库,实现资金与项目的及时高效衔接,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到户、见效,提高中长期产业对贫困户的覆盖度,提升质量效益和发展水平。
三是推进三产融合,拓宽增收渠道。在56个贫困县每县打造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一个农产品仓储基地、一个电商物流园区;创建1个旅游扶贫示范片区、10个旅游扶贫示范县、100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000户旅游扶贫示范户;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在56个贫困县全覆盖,每个贫困县培育1-2个网络销售品牌;实施150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覆盖30%产业脱贫户。
四是立足典型培育,强化示范带动。在贫困地区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品牌营销、乡村旅游等产业龙头,实现一业一龙头、一村一主体,实施“产业小镇”培育工程,构建利益紧密联结的脱贫带贫机制,拓展贫困户增收空间。总结提炼一批产业扶贫成熟模式和典型范例,加大典型宣传和示范引领。
五是突出“陕牌”打造,促进市场营销。按照“基地在乡村、加工在县区、销售在全国”的发展理念,强化品牌打造,倒逼产业升级,着力培育陕果、陕茶、陕药等十大区域公用品牌。
六是深化“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力争在2018年内,全面完成清产核资、“七权同确”、成员界定、股权设置、组织建设等工作;大力推广“企业+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三变+贫困户”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持续推进“三变”改革、“百村示范、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程。
七是坚持靠前服务,做实技术帮扶。建好用活技术帮扶“三支队伍”,建立千名实用型技术帮扶专家库,深化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平台服务机制,完善经营主体技术帮扶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技术服务机制,实现产业技术帮扶对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
八是强化督导考核,推动任务落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县委县政府一把手协调工作机制,夯实各组成部门工作责任;进一步强化省级组成部门、市县政府、产业脱贫办以及省金控集团的协作配合机制,通过联动督导考核,确保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