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星宇,毕红梅
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的引领
万星宇,毕红梅
新媒体以其交互化、网络化、去中心化等优势成为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环境下,对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引领,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把握社会思潮的发展规律和新媒体传播引领的规律,从制度、思想、环境三个层面,不断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
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承载和零时差的信息传播使人际交流更加便捷,思想互动更为频繁。社会思潮作为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新媒体环境下,要科学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则需合理预测“晴雨”、准确把握“风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两者的交锋日益频繁。面对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用科学的、人民的、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重大调整的新形势下,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继承性与创新性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同时吸收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精华,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4个方面内涵深刻,层次清晰,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价值观理论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是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又竞争激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层面深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中被注入新的内涵,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社会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风尚的各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契合人民群众的目标和追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推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将人文性寓于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等观念。其中,民族精神是富含人文精神的中华文化本质的体现,时代精神是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尊严和价值的体现,在实现全民族共同理想中升华个人价值和人的自我关怀,彰显了中国特色人文精神的民族自信、人文自信和价值自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性
一是来源的继承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4个部分,是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发展的崭新提炼,也是对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意识形态传统的继承[1]。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过去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一贯坚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对当代道德做出了大体性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炼了意识形态传统的精髓,是批判式继承,更是超越式发展。
二是内容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着眼于培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回应新时期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时代召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则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指明了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方向。
三是成果的创新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党以往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提炼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核,构建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新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发展性,使其不断焕发出活力和生命力,其创新的最大成果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是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飞跃。
科学的、人民的、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一条主线,贯穿社会思潮形成发展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基础,以可靠的理论为根基,用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结构影响社会思潮的内核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性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支撑,社会性、人民性和人文性引导着社会思潮的价值排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性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外部力量,通过合理的继承与创新标示社会思潮发展的时代导向。
(一)洞察社会思潮的发展规律
社会思潮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动态表现,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相互交融、碰撞、共存、消长,构成了一个时期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把握社会思潮的发展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对其进行价值引领。
社会思潮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条件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定的社会思潮是在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从群众的社会心理中自发形成的,其理论观点都可以在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突出矛盾中找到根据。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大量社会思潮涌现。某种社会思潮的产生是一定的人群集合体本身意识的体现,是其社会关系的反映,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反映。可以说,社会思潮的产生是以经济因素为导向并服务于经济利益关系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社会思潮同样也有这样一个过程,它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是直线上升或直线下降的,而是一种波浪起伏的发展过程[3]。某种社会思潮因具备某些条件而迅速发展起来,随着人们的注意和认可而扩大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会由高涨走向衰退,完成一个基本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注意是处于集中还是分散状态,从侧面反映出一种社会思潮的盛行程度。这个周期可能会反复出现,呈现出不断起伏的发展过程。这种波浪起伏反映着新旧事物的矛盾,体现着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
社会思潮从初见雏形到广泛盛行需要经历有效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以社会思潮的源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辐射,包括专业学术界、一般知识界、社会公众三级分层扩散模式。专业学术界是社会思潮的源头和核心,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其思想观念首先被一般知识界所吸收和接受,通过一般知识界这一关键中介传递给社会公众,完成一个辐射扩散周期。这既是一种思想传递过程,也是一种人际传播过程。分层扩散规律启示我们,核心层的某种思想能否被一般知识界接受和拥护,是某种思潮能否形成的关键。摸清规律有助于我们对传播中的思潮信息进行控制和过滤。
(二)遵循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新媒体作为社会思潮传播的新领域,具有多媒体、偶发性、交互性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并在传播方式和路径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大众传播。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观念、思想交错横生、相互碰撞,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机构,只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某些个人性传播主体已经开始影响和左右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4]。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自主进行双向选择。一方面,传播主体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传播对象;另一方面,收受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传播主体。收受主体在接受到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信息推送后,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及时反馈。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引领社会思潮应遵循双重主体的选择规律,强化舆论监测,规范信息发布,营造健康可持续的舆论环境。
新媒体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达到传播效果,收受者得到信息满足的互动过程。新媒体环境下零时差的传播使这一互动更加便捷,极速的传播时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的价值。新媒体传播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送达,但同时也面临着价值优化的难题。信息的爆炸和泛滥很容易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从而影响应有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要始终占领舆论高地,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权。
传播内容的共享规律,即通过传播、收受主体间内容的分享和共享,达到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拉近彼此距离。新媒体的传播内容通常以新颖、趣味、亲和的外在形式,以时下热门的、流行的新词汇为切入点,间接委婉地表达其核心观点,力图满足广泛受众的内心需求,无限接近收受主体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分享互动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如今,网络视频、QQ空间、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受众日益广泛,成为了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渠道、社会思潮汇聚的新载体、公众诉求的新阵地,它使大众的观点表达和社会思潮的动态的预测和把握更加方便、快捷。
(一)制度层面: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引领作用
一是建立认同机制。认同,即认可、赞同并自觉付诸行动,是一个从外在接受向内在转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社会全体成员的自觉行为。强烈而坚定的情感认同是建立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机制的基础。宣传教育、理论灌输和文化渗透,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普遍接受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选择和甄别中,自觉接纳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敢于摒弃错误的价值衡量标准。
二是强化保障机制。要动员、组织、团结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覆盖面极广的宣传教育体系和制度,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引领、理念的引导、文化的熏陶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化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机制,长效的制度保障机制能够使社会思潮的引领更具连贯性和持续性,使引领作用的发挥更显著、更持久[5]。
三是构建融入机制。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磨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引领社会思潮的效果。要积极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掌握其最新成果的特性和发展轨迹,构建融入机制,将新媒体的成果充分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中去。从宏观上说,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建各项事业中去,从微观上说,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们的行为规范、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6.宋·羽士李太澄《游金庭观》:“步步溪山转几重,五云深处敞琳宫。峰峦秀拥神仙致,门径清无世俗风……”[7]2427
(二)环境层面:营造宽松氛围,提倡和谐有序
一是优化媒体环境。除了依靠新媒体技术研发和网络自身的制衡等客观条件来优化网络环境外,更需要从主观层面上,将合理奖惩和舆论引导相结合。一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定时进行舆论引导队伍的培训,不定时进行污秽网络信息的肃清,营造清明的网络环境,打造高效的引导队伍[6]。另一方面,加强新媒体的监督与管理。比如,提高信息的验收和登载门槛,加大不良行为的惩罚力度,健全相应的举报渠道等,以实现网络平台的正规化和权威性。
二是优化校园环境。青年学生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关键性载体,其思想处于最为活跃和动荡的时期。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引领社会思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青年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频率极高,可能受到的潜在影响也极大,要利用校园新媒体传播有益信息。另一方面,严肃管理校园新媒体平台。切断恶意扩散的传播源,惩戒虚假不良的传播者,以维护健康有序的校园环境。
三是稳定社会环境。政府层面,要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社会团体层面,利用团体优势把引领工作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社区层面,把引领工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引领目标。
(三)思想层面:紧扼舆论咽喉,严守宣传阵地
一是把握大众诉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使某种社会思潮得到大多数成员的认同,这种社会思潮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最大程度上凝聚社会共识,我们就要探寻核心价值观与大众价值诉求的最佳契合点[7]。在新媒体环境下,了解大众诉求的方式更加便捷,渠道更加多样,应该利用这个优势在提升社会参与度上下功夫,充分了解更广大的社会成员的价值诉求。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定期整理相关舆情,在微空间中加强与普通民众的对话和交流,倾听民众的心声。
二是坚持舆论导向。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引领社会思潮上的主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8]。一方面,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上所发布的内容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过滤和筛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平台,发挥正向引导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重视非主流媒体和非官方平台的舆论影响[9],这些平台拥有数量庞大的注册用户群和潜在“粉丝”,通过加强网络监管的方式降低错误的社会思潮对群众思想的侵害,帮助其甄别社会思潮的良莠。
三是注重人文关怀。新媒体传播的方便快捷带给了人们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但庞大的数据流和信息量却容易让人们对信息的过滤过于草率,理解流于表层,无形中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有效传输和渗透。因此,要在改善宣传方式上下功夫,在注重人文关怀上找出路。在宣传对象上,要将鼓励先进和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相结合,把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渗透到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去。在宣传语言上,力求生动、活泼、接受度高,运用群众的语言,使舆论宣传工作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宣传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主导价值的基本要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和熏陶[10]。
[1]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0(2).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 64094/4932424.htm l.
[3]邓卓明.社会思潮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5.
[4]李英田.大众传播规律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5]陈伟军.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导向调控[J].云南社会科学,2010(3).
[6]杨永志,张艳.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理论与现代化,2012(6).
[7]毕红梅.试析新媒体语境下社会思潮的传播与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8]邓卓明,税强.论引领社会思潮的五大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
[9]刘继强,申小蓉.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探析[J].思想政治研究,2014(5).
[10]付钦太.大众传媒如何有效引领社会思潮[J].中州学刊,2009(3).
(编辑:王苑岭)
D610
A
1673-1999(2017)01-0001-04
万星宇(1993—),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毕红梅(1968—),女,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6-11-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与引领研究”(14BKS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