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荣
物联网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以辽宁高校为例
王淑荣
物联网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物联网教育对产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15年,辽宁已有10所高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辽宁物联网人才培养路径的基本思路是兼顾物联网人才培养的通用原则和辽宁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物联网专业人才。人才培养路径的设计包括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关键点3个主要部分。
物联网;课程体系;培养方式
物联网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交互概念,它利用RFID(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将所有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1]。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物联网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指出,“从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里,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3个关键发展阶段,成为超过5万亿规模的巨大产业”。
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250所高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主要集中在江苏(25所)、河南(18所)、陕西(16所)、四川(15所)等地区。辽宁有10所高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其中:大连6所,分别是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和大连科技学院;沈阳3所,分别是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和沈阳工程学院;锦州1所,为渤海大学。辽宁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是兼顾物联网人才培养的通用原则和辽宁经济发展的特点,力求培养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物联网专业人才。物联网人才培养路径设计包括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关键点3个主要部分。
自2010年教育部批准开设物联网专业以来,该专业成为全国各高校申请最多的专业,体现了物联网巨大的市场需求。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专业知识。物联网涉及行业多、产业链复杂。物联网教育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结构综合性强等特点。因此,在保证突出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突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核心课程的主导性、与特定领域衔接的应用性及相关知识的拓展性。辽宁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应用领域课程、商业拓展课程4个模块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通用的基础理论导入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服务于物联网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课程;应用领域课程则是从物联网应用领域出发,结合辽宁农业、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应用课程;商业拓展课程包括学生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所必备的战略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商业模式创新等课程。
(一)专业基础课程:物联网专业的通用基础理论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物联网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概论、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包括感知点共性管理、数据统一支撑环境和共性接口规范等)、通信原理、运筹学、网络安全等课程。
物联网概论是物联网的入门级课程,主要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市场潜力等内容,是一门通识性、普及性课程,可以采取课堂讲授、视频播放等灵活的形式授课。物联网技术从物联网涉及的流程和环节对技术进行整体介绍,包括物联网基本架构、物联网技术概述、物联网的计算模式等内容。物联网安全主要包括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物联网信息感知安全、物联网信息存储安全、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物联网应用层信息安全、物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物联网安全技术应用模型等内容。
(二)专业核心课程: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课程
物联网上游核心技术包括RFID、无线网络技术。RFID主要包括物联网RFID的系统、工作原理、典型应用案例、标准化及发展等内容。物联网中游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技术和嵌入式软件开发。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调制与解调、无线发送与接收原理、移动通信原理、无线局域网原理等内容。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平台种类繁多,需要专门的调试工具,对代码的质量要求高,可执行程序占用的存储空间少。物联网下游主要属于应用模块,其对应的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运营和商业模式。物联网运营是指在终端、专用号段、网络、平台、产品及行业应用等方面提供服务。物联网商业模式课程涵盖了物联网的主要商业模式,包括客户全部自建模式、平台租赁运营模式、广告模式、政府BOT模式、移动支付模式等。该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应用领域,设计和选择具体的商业模式。
(三)应用领域课程:针对物联网不同应用领域的课程
农业、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在辽宁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与物联网有较好的契合。可以借助云计算和宽带接入技术对生产车间进行远程监测、设备升级和故障修复,并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农业”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网络架构、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农业信息感知技术及农业信息处理技术等。“物联网+装备制造业”课程包括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的应用模式、产业化分析及推进物联网产业化对策。“物联网+旅游”课程包括物联网旅游的总体框架、物联网旅游云服务平台建设、物联网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等。
(四)商业拓展课程:拓宽专业领域的课程
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反映企业全面的、战略性的、方向性的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中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目前,辽宁物联网应用规模和深度有待扩展,该课程对于企业的经营领域选择、竞争战略选择和创新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主要包括环境分析、战略方向的确定、战略的选择与实施等内容。
物联网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其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不成熟[2]。目前,具备物联网概念的盈利性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江浙地区。辽宁仅有东软股份一家具有物联网概念的上市公司。因此,风险管理对于新兴产业的公司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风险预防意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风险管理控制。
(一)课堂授课
课堂授课的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师资能力、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等,而师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物联网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和实践都处于探索期,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在授课教师的聘任上,一方面要注重对校内专任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可通过聘请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客座教师,定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前沿性问题。课堂授课应注重课程的体系性,主修课程包括物联网技术概论、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体系结构、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化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等。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服务地区经济和个人兴趣2个方面来设计辅修和选修课程。
(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
物联网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发展升级速度快。物联网实验室应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兼顾当前流行技术的发展趋势,注重各种技术之间的融合与灵活应用,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物联网实验室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物联网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跟踪新理论和新技术,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身具有较大的物联网应用需求,如日常课堂的考勤管理、图书馆管理、餐饮管理和旅游票务服务等,这为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还可以将物联网实验室接入校园网络,实现对物联网实验室的远程控制。
(三)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从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方面有效地推动高校物联网实验室的建设。企业的物联网设备可以为高校实验室提供物理基础,企业的软件系统可以为高校提供高仿真性的物联网应用平台。物联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应用。高校在科研方面往往缺乏实际应用的支撑,导致研发方向和重点与实际应用脱节。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往往出现科研人员短缺、研发周期长等问题。校企合作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通过市场调研选择未来有发展前景的物联网产品和项目,委托高校或与高校共同进行研发,促进物联网科研的推进和科研成果的推广。
物联网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该以是否能够体现“学以致用”为主要评价标准。
(一)课程内容与物联网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自2010年我国首批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以来,各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努力和探索。但是,物联网行业发展速度快,其专业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物联网职业资格证书的推出解决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性问题。目前,最权威的物联网职业资格证书是全国物联网技能证书,包括初、中、高3个级别。初级以物联网认知为主,中级以物联网应用为主,高级以物联网设计为主。当前物联网专业的授课教师以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教师为主,专业发展缓慢。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上配合学生技能资格证书的考取,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方法与生源素质对接
物联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的特点。在后备人才培养上,既需要对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标准有深刻理解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对物联网运营熟悉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客户服务和营销推广方面的辅助人才[3]。在辽宁已开设物联网专业的10所高校中,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属于研究型大学,应将培养研究型人才作为教学重点,在培养方向上注重物联网相关理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不断完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制;渤海大学和东软信息学院等高校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重点;大连科技学院应将培养物联网辅助人才作为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
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脱节是目前高校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物联网这一实践应用学科而言,与实际应用衔接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物联网专业的开设始于2010年,尚未形成完备的师资力量,现有师资很少具有在企业一线从业的经验,影响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建立仿真物联网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选派骨干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4],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熟悉和掌握物联网生产服务过程。
(四)培养目标与就业目标对接
根据辽宁主导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与物联网融合的程度,确定装备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为物联网渗透融合的重点产业。辽宁一些高校已具备开设“物联网+装备制造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旅游业”的教育资源。对于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高校,可以通过校际合作进行跨校选课、网络学习、学分互认等,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5]。基于高校教育资源,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可分为3种形式:一是部分高校已具备完整资源,可以培养物联网研究和设计人员为导向,如大连理工大学拥有良好的物联网和装备制造基础,可以开设装备制造业方向的物联网相关专业,类似的高校还有东北大学;二是一些高校拥有应用领域的专业优势,但其物联网专业教育资源不足,可联合其他高校进行跨校上课、网络上课等,如渤海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就是以培养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三是一些高校以具体应用领域的辅助服务为人才培养目标,可开设物联网选修课程,如辽东学院、辽宁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等。
[1]沙飞,范腾飞.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2).
[2]郑淑蓉,吕庆华.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本质与分析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2).
[3]王红梅.浅谈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和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4]房华.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3(7).
[5]雷一原.我国物联网教育现状及改革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编辑:刘姝)
G642
A
1673-1999(2017)01-0113-03
王淑荣(1973—),女,硕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创业管理。
2016-09-13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与辽宁主导经济衔接的物联网人才培养研究”(JG15DB156)阶段性成果。